彭冬宁 做新时代之尚社人

彭冬宁,宗教研究所2016级宗教学硕士研究生
青春寄语:
何谓青春,熊熊之火。逝者如斯,奔流不息。花会再开,青春不再。青春易老,勿负光阴。
2019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是实现我国长期目标的关键之年。党的十九大以来,广大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分子,我们应主动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领导人提出的相关政策方针。思想上主动与党组织靠拢,保持思想上的纯洁性;行动上,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积极投入“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中来,奏响新时代最强音。
上海所处之长江中下游,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文化的主要集中地之一;上海文化代表之“海派文化”,乃中西合璧之典范。在此其中,派生了诸如石库门等特色的居住民俗文化,炸猪排等特色的饮食民俗文化等,上海之文化由始至终均有外来文化之痕迹。此外,上海文化亦包含了中国境内其他文化,如广府文化、四川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上海文化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上海海派文化与他质文化最主要之区别,亦是上海文化最主要之特色。
进入新时代后,作为上海这座城市的建设者,同时亦是当代研究生,我们应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相关论述,主动投入到建设新时代上海之中来。上海有着中国最丰富的文化土壤。作为当代的研究生,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以活泼、活跃之思想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
我们是当代青年。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愿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积极把自己的活力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我们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角度去把握理解现实。我们要把青年人的激情、动力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同时,又要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接受别人的观点,即使是听到了尖锐的评论甚至是偏颇的批评,都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对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都需要年长者的建议。这就需要我们擅于倾听年长者以及同龄人的观点,倾听不同意见者的不同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服务祖国。
上海的建设需要我们青年人,祖国的建设需要我们青年人。我们青年人如同八九点的太阳,朝气蓬勃。我们应该勇于拼搏,勇于奉献,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奉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