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义家与纳豆

源义家与纳豆

源義家と納豆

人物小传:源义家

通称八幡太郎,平安时代后期的武士,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少年成名,在前九年之役、后三年之役中打过不少胜仗。他一手筑起源氏势力的基础,被誉为“天下第一勇武之士”,一直到今天都拥有大量粉丝。

米饭、纳豆和味噌汤是经典的日式早餐搭配,历史可追溯到300余年前的江户时代。晨光初现时,小贩挑担行走于大街小巷,发出“纳豆,纳豆”的悠长叫卖声。一位纪州来的武士在日记写道:“在江户,鸟有时不叫,纳豆叫卖声日日可闻。”当时炊具原始,生火是麻烦事,江户主妇一早煮好全天吃的米饭。小贩来了,米饭刚刚好,匆匆开门买回纳豆,该叫丈夫和儿女起床了。主妇将纳豆弄碎,再切些葱花,或直接拌饭,或煮成纳豆味噌汤下饭。江户男多女少,有家室的男子是幸运儿。听见隔壁砧板响,独居的单身汉心里说不清是羡慕还是嫉妒,只能长叹一声,起床去小吃摊填饱肚子。

无论纳豆拌饭,还是纳豆汤,江户人早餐离不开纳豆,这一习惯延续至今。近几十年社会结构渐变,独身的日本人越来越多。工作辛苦,早上想多睡会,梳洗打扮后塞几口面包,也算对付了一餐。不过,电视媒体曾做过街头采访,请路人描述什么是理想的早餐,大多数人的答案不是面包,而是米饭、纳豆和味噌汤:刚煮好的米饭冒着热气,纳豆加酱油搅出黏稠细丝,再浇在米饭上。吃一口,米粒的甜混着纳豆特有的黏黏质感,香气从口腔直漫到喉咙。吃了米饭,再将味噌汤喝得干净,新的一天真正开始了。

以上说的纳豆是拉丝纳豆,色泽淡黄,口感黏软。日本还有另一种纳豆,黑褐色颗粒状,吃着有赤味噌的香气,和中国的豆豉有些相似。这种纳豆叫“寺纳豆”,也叫“唐纳豆”,一般做小菜,或做茶泡饭的配菜,也做调味料。如今拉丝纳豆大行其道,寺纳豆早成为小众产品。在1000多年前的平安时代,寺纳豆是源于中土大唐的舶来品,是贵族与僧侣专享的高级吃食。

豆豉是中国传统豆类发酵品,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饮食》将其誉为“五味调和,需之而成”。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有豆豉的身影,成书于北魏的《食经》也记载了它的做法。后来遣唐使将它带回日本,京都一些寺庙也试着做。僧侣在仓库辟出试制场,在大豆里加入曲菌,倒上盐水浸3个月。干燥后得到黑褐色粒状物,模样滋味都和豆豉相仿。寺庙的仓库叫“纳所”,所以它们得了“寺纳豆”的名字。

僧侣不能食肉,大豆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寺纳豆易保存,滋味独特,深受僧侣喜爱,也得到贵族的好评。但在1000多年后的今天,它的影响力大为衰落,日本90%以上的地区少见它们的身影,只有京都和奈良部分佛寺还在制作。

主流的拉丝纳豆于何时产生的呢?如今制纳豆使用专门的纳豆菌,在科学不够昌明的过去,古人用附着在稻草上的枯叶菌。大豆煮熟冷却,再用稻草包裹,温度达到40~50度时,枯叶菌活跃起来,大豆蛋白质迅速变成谷氨酸,黏糊糊的拉丝纳豆就诞生了。

绳文晚期日本已开始种植水稻,稻草不是稀罕物。进入弥生时代,大豆栽培也开始普及。弥生人用土器煮食,为让大豆快点熟,可能将豆粒敲碎煮。他们住竖穴式住居,点着炉火,地面铺稻秸枯草,冬天也暖烘烘的。若有煮熟的碎大豆掉入稻秸,原料温度齐备,最初的拉丝纳豆就此诞生了。弥生人看见这偶得的黏糊糊物事,不知作何反应呢?是不是壮起胆子尝了一口,觉得滋味独特,就试着复制了呢?

纳豆也许早有了,但“纳豆”的名字最初出现于平安末期。学者藤原明衡在汉文体小说《新猿乐记》里描写了在京看戏的各位观众,尤其对有3妻、16女和9子的右卫门尉家大书特书。七女儿被刻画为“贪食爱饮”的女子,除了精馔美食,对世间再无要求。书中列举了她喜爱的吃食,有鹑目饭、鲷中骨、鲤丸烧和腐水葱等,也提到了“盐辛纳豆”,这是纳豆在现存史料中的首次亮相。不过,根据名字推断,这可能不是拉丝纳豆,而是黑褐色的寺纳豆。毕竟拉丝纳豆虽早已诞生,一直不算正儿八经的吃食。

室町中期出现一本滑稽书,名叫《精进鱼类物语》。此书是对《平家物语》的戏仿,讲的是精进料理(素餐)的蔬菜、纳豆等“素食材”与鱼、鸟等“荤食材”之间发生的激烈战斗。素军有一员叫“纳豆太郎系重”的大将,穿着白线织就的盔甲,正符合拉丝纳豆的特征。可见至少在500多年前,拉丝纳豆已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吃食。

拉丝纳豆为何在室町时代猛地普及?有没有哪位伟人推动呢?

滋贺县八日市有个古老传说,一日圣德太子路过此地,乘坐的马匹步子慢了下来,似乎有些疲累。圣德太子翻身下马,将随身带的煮豆喂给它吃。煮豆量多,还余下些,他用稻草包起,挂在路边树枝上。后来村民被发现,打开一看,煮豆已生了白丝,鼓起勇气一尝,有些特别的香气。拉丝纳豆就这样诞生了。

和圣德太子的传说比起来,另一个传说更可信些。镰仓幕府首代将军源赖朝有位祖先叫源义家,是知名武将。源义家率兵出征,战斗一天后天色已晚,他收兵回营,士兵生火煮饭,也煮些大豆喂给马匹。此时哨兵急报,说敌军展开夜袭,源义家命令后撤。士兵将煮豆塞入稻草包,绑在马上带走。第二日打开草包,发现煮豆已被马的体温烘得发了酵。源义家壮起胆子尝了尝,觉得滋味不错,就拿它们做了军粮。

源义家与父亲源赖义曾在各地征战,那些地方都留下纳豆发源地的传说,可见源义家即使不是拉丝纳豆的发明人,也是颇热烈的爱好者。

到了战国末期,拉丝纳豆渐渐得到上层人士的承认。“茶圣”千利休喜欢纳豆与味噌煮成的纳豆汤,将它加入茶会用的怀石料理菜单。在他被迫切腹前一年,9月到12月间,参加茶会的客人吃了7次纳豆汤。千利休的纳豆汤做起来容易:青菜切碎待用,纳豆在研磨碗中稍磨,磨成豆粒的三分之一大。锅中加干鲣鱼与海带熬出的高汤,加味噌融化,将青菜放进去煮。煮沸后加碎纳豆,再添一撮切丝的柚子皮。滋味清淡,又有柚子香,正适合风雅的茶会吃。

千利休为何在9~12月提供纳豆汤?其实纳豆原属冬日吃食,直到江户初期,卖纳豆的小贩也只在冬季出现。随着纳豆人气渐高,纳豆才成为四季有售的食材,所以前文纪州藩士才日日被叫卖声吵醒。

拉丝纳豆是“江户之子”的最爱,在受京文化影响的关西圈,有些人对黏糊糊的纳豆颇为抵触。直到30多年前,大阪京都仍有不少人讨厌,若在居酒屋点了拉丝纳豆菜品,没准会和邻桌客人吵起来——在讨厌纳豆的人看来,它白丝缠绕的样子,复杂浓郁的气味都难以忍受。

近些年来,即使在关西地区,人们对拉丝纳豆的抵触也逐渐消失。江户时代的医生称纳豆能“调肚腹,促消食,解毒气”,科学证明它确实对身体有益,不仅抗菌杀毒,能预防脑溢血和动脉硬化,更能减脂美容健脑,实在是人人必食的佳品。而且纳豆价格便宜,超市里3盒才卖100日元,这样价廉物美的健康食品,捏着鼻子也要坚持吃啊。

店铺推介

水户元祖·天狗纳豆:“水户元祖·天狗纳豆”初建于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是创业100余年的老铺,一直坚持用传统方法制作纳豆,至今仍用稻秸包裹大豆发酵,力争做出最接近原初的滋味。水户纳豆粒小味浓,拌饭吃最适。

店址:茨城县水户市柳町1-13-13。茨城空港内也有售。

丸真:水户是纳豆制作中心地区,茨城本地人最爱“丸真”食品公司制作的“舟纳豆”。采用100%茨城县产大豆,颗粒较小,最适合纳豆菌的繁殖。用水也是本地的伏流水,清澈甘甜。全过程大都手工制作,只有少部分机械化。

地址:东京都中央区银座1-2-1,茨城marche商店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