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尾芭蕉与山药麦饭
松尾芭蕉と麦とろご飯
人物小传:松尾芭蕉
漂泊的俳人,《奥之细道》的作者。师从俳人北川季吟,30岁赴江户,才华为世人肯定,成为谈林派江户宗匠。后重视表现自然和庶民的生活情趣,创造出新派的“蕉风俳谐”。他周游各地体验生活,后因腹泻不止病死于大阪。
“晨曦初露,江户日本桥。去往京都,还是初次。不远处整整齐齐,大名队列。不知不觉,高轮高台的灯笼熄灭。天光大亮,马上出发……”
这是幕末流行的端呗《东海道五十三次》的第1段。该曲共36段,唱的是旅人沿东海道一路前行的见闻:从江户日本桥出发,经过品川、川崎、藤泽……最后进京都,再从京都一路返回江户。曲中旅人运气不佳,刚要上日本桥,正遇见外地进江户的大名。按幕府规矩,各地大名定期进江户参勤,遇见大名队列,平民要远远避开,来不及躲开,便得跪在路边行礼。为了威仪,大名队列排得极长,等队列走远,他们才能起身。大名们来来往往,江户人十分烦恼,对行色匆匆的旅人来说,刚出发就遇见大名队伍很不走运。
东海道是江户时代最有名的陆上干道,起点江户日本桥,终点京都三条大桥,全长约500公里。另一条干道中山道的起点终点和东海道完全相同,只是路线不同,更长些,山路也多,受欢迎程度差些。
朝廷在京都,幕府在江户,朝幕往来基本通过东海道。不过也有例外:幕末风云突变,朝廷和幕府力量反转,幕府老中们为14代将军家茂求娶孝明天皇的妹妹和宫,以壮大幕府声势。孝明天皇同意了,尊王攘夷派坚决反对,还起了半路劫持和宫的心思。为保安全,和宫的嫁妆从东海道走,和宫本人走中山道。据说朝廷定制了3台一模一样的轿子,和宫和两名侍女各坐1台,借以麻痹攘夷派。
和宫走了1个多月才到江户。她是贵人,一路乘轿,鞋上沾不上一点灰尘,为怕辛苦,一日只行有限路程。寻常百姓旅行都穿草鞋步行,为省路费,一日要走30公里。清早开始走,眼看日头偏西,就得赶紧投宿。没赶上宿头,得在野外露宿,蚊虫叮咬倒在其次,万一遇见山贼,不但钱财,连性命可能都没了。
旅人们打尖住店的地方叫“宿场”。东海道分布着53个宿场,为来往旅客提供饮食休憩服务。著名浮世绘画师歌川广重赴京都公干,沿东海道往来,一路风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回江户后,他根据途中绘的草稿创作了系列版画,也就是赫赫有名的《东海道五十三次》。
《东海道五十三次》不光是艺术品,也有史料价值,从中可窥见江户晚期的风土人情。正如其中的《鞠子·名物茶屋》所绘,茶屋挂着“山药麦饭”的招牌,店里坐着风尘仆仆的旅人,专心致志地吃着饭,背着孩子的老板娘在一边侍候。店外一位正在行走的旅人,想必刚吃完,要继续踏上旅程——过了鞠子宿,东海道刚走完三分之一,还得一鼓作气啊。
从起点算起,鞠子宿是53宿场中的第20个,位于现静冈县。静冈在江户时代地位非凡,首代将军德川家康隐居后改称大御所,长年住在骏府城,就在静冈境内。当时骏府十分繁华,可与江户、大阪并肩。家康偏爱幼子德川赖宣,曾封他为骏府藩主,带着他同住。东海道53宿的第19宿“府中宿”在骏府城下,因为城里有这一老一小,府中宿规模宏大,是53宿场里的第1名。
府中宿规模大,旅客们一般在那投宿,第20宿鞠子宿陷入恶性循环:无人问津,宿场越来越小,店家也越来越少,于是更无人问津。鞠子宿的生意人痛定思痛,绞尽脑汁想新招:不和府中比住宿,可以比美食。旅客们依旧在府中投宿,可在鞠子宿打尖吃饭。
但是,宿场能提供的吃食无非那么几种,多数旅客都是百姓,不肯也不能在吃食上花太多钱。鞠子宿的生意人开发地方美食,以“补充精力”“提高脚力”为卖点,推出一味崭新的“山药麦饭”。当时步行实在辛苦,听说能补充精力,旅客纷纷赶来尝试。
科学研究证明,静冈一带土地含钾量高,特别适宜山药等根茎蔬菜生长。当时百姓不懂什么是钾,只隐约觉得本地野生山药滋味美。静冈野山药又叫“自然薯”,是日本原生种,和中国舶来的山药有些区别。山药在江户时代是公认的滋养食材,有俗语说:“想去疲劳,牛蒡需五小时,胡萝卜两小时,鸡蛋只要一会,山药吃了立刻好。”自然薯汁液黏稠,比寻常山药的功效更强些。鞠子宿的生意人就地取材,用自然薯和鸡蛋混合,做出营养又美味的“山药麦饭”。
几百年后的今天,山药麦饭依然是日本人喜爱的美食,因为制作工序简单,不少家庭会自己做来吃。没有自然薯,用山药也无伤大雅。山药削皮后磨碎,最好在研磨碗里擦,擦出的山药泥更有黏性。山药磨好,打入新鲜鸡蛋搅拌,再兑入鲣节煮的高汤,加白味噌搅成黏稠的糊状,这就是浇饭的“汁”。白米与大麦粒同煮成麦饭,将做好的汁倒在饭上,拌匀就可以吃了。讲究的主妇会撒一撮海苔末或嫩香葱,白生生的饭上一点绿,看着更漂亮些。
这个饭做起来不难,却是江户时代鞠子宿的名吃。著名俳人松尾芭蕉游遍天下,自然也吃过鞠子宿的山药麦饭。元禄四年(1691年),芭蕉的弟子乙州要赶往江户,芭蕉写了“梅初开,采嫩菜,鞠子宿山药麦饭”的赠别句给他。初看只是写吃食,却孕着芭蕉的祝愿:春回大地,梅花初绽,蔬菜从雪下萌发,正是旅行的好时候。路过鞠子宿不妨加餐饭,精神百倍地继续前行。松尾芭蕉特意提到它,可见山药麦饭是滋味不错的美食,曾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不光松尾芭蕉,十返舍一九也在《东海道中膝栗毛》里写到山药麦饭。此书是描述东海道见闻的滑稽游记,文风轻俏,却有一定史料价值。弥次和喜多两位主人公到达鞠子宿,商量着一尝山药麦饭的美味,不巧店主夫妻吵嘴,自然薯磨成的汁被打翻在地。主人公咽了无数口水,终究没吃到,只能怅怅赶往下一个宿场。小小一碗山药麦饭,先后出现在松尾芭蕉、十返舍一九和歌川广重等3位江户文艺界大师的笔下,可见它在当时极受欢迎。
东海道全长500公里,过去旅人往往在两周内走完,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与他们相比,今天的我们实在幸福。乘坐新干线,东京到京都不到3小时,单日往返也不是问题。不过,有怀古之情的人们依然可以去宿场遗迹看看,更可以去静冈市吃上一份山药麦饭,感受一下江户旅人的“滋补餐”。
店铺推介
丁子屋:坐落于静冈市的“丁子屋”创业于庆长元年(1596年),如今的老板是第14代了。丁子屋被称为山药麦饭的“元祖”,时代大潮滔滔而去,他们依然守着古法,亲手制味噌,亲自去农家收购最好的自然薯。因为这一份坚持,他家的山药麦饭还保有几百年前的滋味,值得一试。
地址:静冈县静冈市骏河区丸子7丁目10-10。
丸子亭:元祖丁子屋固然最好,长住东京的人若想尝尝静冈的山药麦饭滋味,去中野的“丸子亭”也是简单快捷的办法。“丸子”又写作“鞠子”,暗指东海道上的鞠子宿。此处的山药汁也是自然薯所作,静冈味十足。
地址:东京都中野区中野5-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