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达政宗与仙台味噌
伊達政宗と仙台味噌
人物小传:伊达政宗
武将、仙台藩之祖。小时候因罹患疱疮(天花)一眼失明,加上性格果敢勇毅,得了“独眼龙政宗”的外号。后成为丰臣秀吉的家臣,秀吉过世后又投靠德川家康,参与诛灭丰臣氏的大阪冬之阵及大阪夏之阵。他精于和歌与茶道,还每天研究食谱,是有名的美食家。
味噌汤是日餐支柱之一,地位崇高,却算不上贵重吃食:几根小松菜、小块豆腐、鲣鱼粉加味噌煮汤,煮沸放上碎葱末即食,若加蚬子同煮,已是讲究些的升级版。味噌汤如此朴素,却是代代日本人的心头爱,它初现于距今600余年的室町时代,从此成为雷打不动的米饭伴侣。有媒体曾对身居海外的日本人做过调查,他们魂牵梦萦的菜不是寿司,也不是生鱼片,而是热乎乎的新煮味噌汤。不管多沮丧多疲劳,坐在桌前喝一口,满足地叹口气,整个人都放松下来。
味噌汤是味噌的延伸产品,味噌的历史要长得多。早在1300多年前的飞鸟时代,日本与中国大陆、朝鲜半岛的交往逐渐增多,中国的“酱”也传入日本。公元701年的《大宝律令》出现了“末酱”一词,有学者认为“末酱”乃是“未酱”的误书。未酱指有黄豆粒残留的半成品酱,也是日本味噌的原型。
进入平安时代,味噌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当时它是寺院和公卿贵族专享的贵重菜肴,也是互相赠答的礼物,庶民难能入口。平安末期武士势力抬头,不久到了武士占主导地位的镰仓幕府时代。从中国学习归来的僧人受中华饮食影响,开始将味噌磨成更细滑的膏状食用,这种形态的味噌更易溶于水,味噌汤就此诞生。
和喜爱繁文缛节的公卿比起来,武士多质朴简素。有了味噌汤,镰仓武士“一菜一汤”的饮食标准确立起来:除了米饭,一碗味噌汤,一碟主菜,顶多加上碟腌菜,就是武士的一餐。
吉田兼好的《徒然草》记载了一个故事:镰仓幕府执政北条时赖一时兴起,叫武将大佛宣时喝酒,可惜没有合口的下酒菜。宣时到厨房搜索,只有一碟吃剩的味噌。时赖说这也够了,两人就着味噌下酒,喝得十分尽兴。
镰仓幕府一度强盛,很快被武将足利氏推翻,室町幕府建立起来,是为室町时代。当时大豆产量增加,味噌在日本社会逐渐下渗,成为较常见的吃食。进入战国时代,味噌成为重要军用物资:它能调味,营养丰富,又不易腐坏,最适合士兵随身携带。
味噌由煮熟的大豆发酵而成,是微生物发生复杂反应的产物。气候、环境、水质等条件不同,甚至发酵场所不同,得到的味噌也不一样。原料都是大豆,发酵可以用米曲,也可以用麦曲和豆曲,做出的分别是米味噌、麦味噌和豆味噌。米味噌是主流,武田信玄的“信州味噌”、伊达政宗的“仙台味噌”都是此类;萨摩岛津氏喜欢麦曲发酵的麦味噌;德川家康挚爱的“八丁味噌”却是豆味噌。
就算都属于米味噌,产地不同,色泽、滋味也有微妙差异。论色泽,大致可分为赤味噌、淡色味噌和白味噌,发酵时间越长色泽越浓。按滋味可分为“甘口”和“辛口”两种,此处的“辛”不是辣味,而是咸度高的意思。加多少盐自然是决定甘辛的关键,放多少米曲也有影响,若盐量固定,米曲加得越多,味噌的甜头就越重。
若按以上类别细分,著名的“仙台味噌”是米曲发酵的赤色辛口味噌,它发酵时间长,香气浓郁,咸里有微微的回甘。它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战国末期。它也与一名武将渊源颇深,那就是东北之雄“独眼龙”伊达政宗。
伊达政宗是杰出武将,也是才华横溢的知识人。他对茶道、和歌有研究,也做得一手好菜,算是战国时代的“厨神”。记录政宗晚年言行的《命期集》有载,他认为对食物毫无心得的人有一颗贫弱的心。他还一本正经地说过,宴客无须海量山珍海味,只需最应季的食材,主人亲手烹饪后招待客人。宽永七年(1630年),江户幕府第3代将军德川家光驾临伊达家,招待菜品全由伊达政宗一手包办——制定菜单,选择食材,确定烹饪方式,全由他拍板。
伊达政宗的生活极有规律,每天抽3次烟,思考菜谱4小时,还得在狭小房间思考,这样才精神集中。他留下许多菜谱,我们只说说较基础的仙台味噌。
伊达政宗生在奥州,长成青年后成日打仗,十分注重选择军粮。他在居城岩出山城下建了酿造所,用米曲和大豆发酵,制作耐保存的味噌。伊达政宗有能力也有野心,可惜生得太晚,他刚统一东北地区,发现丰臣秀吉已把大半个日本握在手里。好汉不吃眼前亏,伊达政宗只能俯首称臣。
丰臣秀吉统一天下后野心愈发膨胀,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武将们渡海进入朝鲜,一场乱斗后,发现速战速决只是梦想。战事进入胶着状态,武将们携带的军粮渐渐腐坏,连味噌也臭得不能入口。只有伊达政宗的味噌品质不变,还保持着浓醇风味,他得意洋洋地把味噌分给众人,大家都有了印象:伊达家制味噌的技术了不起。
如果说历史是个舞台,各角色你方唱罢我登场,变化之快如走马灯。伊达政宗眼见丰臣政权二世而亡,德川氏成了武家领袖,难免有“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的沧桑感。他始终没放弃称霸天下的心愿,可德川家对他颇为疑忌,他只能安分守己做个大名。他专心于仙台藩内政,筑了华美的仙台城,也在城下建了约900坪(1坪约3.3平方米)的味噌酿造所,还从常陆国(现茨城县)招来专业匠人真壁屋市兵卫。伊达家味噌原本香气浓,市兵卫又做出常陆人喜爱的“辛口”感,也调整了米曲量,辛口带些微微的回甘。自此,仙台味噌的酿制技术趋于成熟。
江户幕府新立,将军要扬刀立威,各大名不得不按时去江户参勤。说是参勤,每次得在江户住上半年,伊达政宗也在江户建了藩邸。参勤要带许多随从,米菜成了大问题,伊达家只好从仙台运来米豆,在江户藩邸制作味噌。到了第2代藩主伊达忠宗的时代,味噌产量太大,自家藩士吃不完,便售给江户的味噌店。江户人喜爱新鲜吃食,有人发现滋味不错,一传十十传百,仙台味噌的名声传遍江户。从此,做味噌也成为仙台驻江户藩邸的一项副业。
400年过去,仙台味噌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它是赤味噌的代表,与关西的白味噌各擅胜场。白味噌滋味甘甜,回味稍薄,但同海带、鲣鱼熬出的高汤正相配。仙台物产丰富,有各种山海珍物,不用依赖高汤,味噌只用来激发食材的原本滋味,所以仙台味噌特别适合作创意味噌汤。
江户幕府看似坚不可摧,随着倒幕号角的响起,幕府风流云散,曾经的武家领袖德川氏成了败军之将。雄图霸业只是梦一场,伊达政宗的仙台味噌却代代传承,直到现在还是寻常百姓的日常食。仙台人喜爱伊达政宗,味噌包装袋上总印有他的图案。有诗云:“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伊达政宗本是一员猛将,却因味噌被人铭记,他若地下有知,不知是什么心情呢?
店铺推介
佐々重:位于宫城县仙台市的“佐々重”是创业于安政元年(1854年)的味噌老铺。创业以来一直制作“正宗仙台味噌”,仅用大豆、米、盐与米曲、酵母菌,不加任何添加剂。
地址:宫城县仙台市青叶区本町。
佐藤曲味味噌酱油店:“佐藤曲味味噌酱油店”曾是伊达家专用的仙台味噌、酱油供应商,庆长八年(1603年)开业,至今已400余年。该店不使用任何添加剂,坚持传统的“手制味噌”制作。原料精选宫城县本地的大豆和米,食盐选用天日盐,长期发酵而成。
地址:宫城县仙台市若林区荒町。有网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