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选择求职地区

3.1.2 选择求职地区

又到就业季,毕业生们面临就业去向的选择。究竟哪个城市是自己心仪的呢?

优先考量发展前途是选择就业地区的首要标准,而这一点基本上已成为毕业生的共识。

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城市期待较高,但也有大部分的应届毕业生到地级城市或县级城市去就业。

众所周知,越发达的城市,薪资越高,生活成本也越高。如在上海工作,其生活成本指数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考虑到生活成本的差别,这种收入的地区差别就不会给人们带来基本物质生活上的显著差别。

再换个角度来看,尽管生活成本差别巨大,但是你在上海拿4000元月薪,省下1/4就有1000元,在徐州拿2000元月薪,省下1/4仅500元,久而久之,财富积累的速度差距是巨大的。

同时,尽管基本物质生活没有差别,但是大城市在经济文化上具有显著优势,不仅可以增长个人见识与修养,使你能够迈向更高的人生境界,也可以让你享受到更多经济上的便利和文化上的享受。这种高层次的满足的差别始终是存在的。

再者,大城市让你站在更高的平台上了解世界,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和更多的机会,你也更容易有朝一日出人头地,把刚刚毕业时仅能达到的平均薪资远远甩在身后,步入更好的生活当中。

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在大城市发展,不能在大城市就业的人,要能够去中小城市就业,就业总比不就业好。

最具吸引力的就业热点城市无一不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

密歇根大学前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这么说过:“有句老话说,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为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做准备,而是要为他们的最后一份工作做准备。”这个说法依然很有道理。毕竟,大学教育就应该让人为生活做准备,事业也只是人生的一个经历而已。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在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三大城市群之外,京津冀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也将进入国家级城市群编制。

长江中游城市群 31.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顶得上400多个新加坡。湖南、湖北和江西三省的很多城市均被覆盖,重点城市尤其如此。我们可以预测,未来强化武汉、长沙、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的步伐必将加快。从国务院的定位可以看出,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无论是对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还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长三角城市群 2010年,国务院批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占国土面积的2.19%。根据规划,长三角以上海为核心,区域内25个城市被分为核心区和辐射区。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并已成为国际公认的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

珠三角城市群 2008年12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正式发布。珠三角城市群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并与港澳紧密合作。2013年,珠三角9个仅占全国面积0.57%的城市却创造了全国9.33%的GDP。

京津冀城市群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一个重要的区域规划。规划按照“2+8”的模式制定,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8个次中心城市。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随后,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被写入同年政府工作报告。

成渝城市群 以2011年获批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为依托,横跨四川省和重庆市,以成都、重庆两城市为核心,包括四川省内11个城市以及重庆整个地区。在国家层面,成渝城市群已纳入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中。

此外,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句话:“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个北漂的故事

这不是我的故事,这是我同居室友小张的北漂故事。

小张毕业于中部某工科大学的法学本科,07年毕业时被男朋友的哥哥忽悠到了北京,开始了北漂生活。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钱,来到这个城市时一无所有。

小张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报社做编辑,月薪700元。她有一次最为“奇葩”的经历就是:有一天,一部门领导要报道他们的亲民事迹,让小张去跟踪报道。小张坐上他们的面包车,结果该领导说,你又不是我们的人,你坐这个车干什么。小张只好下车,跟着他们的车跑了几十米。她下班之后气得大哭了一场。

她的男朋友小谢的第一份工作是律师助理,月薪1500元。当时两人住在她男朋友哥哥家里,待了两个月,小两口被赶了出去。那时男朋友也失业了。为了节省经费,租了一间租金不到500元的平房,期间小谢倒卖过避孕套,倒卖过盗版光盘,后来就换了一家房地产传播企业,那时每月两千五的收入。小张同时也跳槽到了一家公关文案公司,面试的时候,老板问她期望多少月薪,小张说3000元。面试官说那你来上班吧,最后果然给开了三千块。小张现在回忆起那段往事,心里特别开心,觉得当时从700元一下子涨到3000元已经是相当满意了。

在公关文案公司工作的日子里,小张深深感受到了什么叫两极世界。同事A说,下周要不要去马尔代夫玩,B同事就会凑过来说,马尔代夫某个岛屿某条街的某个酒吧的某年的酒特别好喝。同事C会说下班我去美容院,有个某某美容师做的美容特别好,要不要一起去。她觉得自己跟她们一句话都搭不上,所以很不开心。

小张几次想换个地方,但后来又放弃了。她觉得,别人工作只是玩票,而你是为了谋生。如果你意气用事辞职的话,赖以生存的工作都没了。所以,在“忍”与“滚”之间,她选择了“忍”。

两年之后,小张经过努力,考上了我们学校的研究生,成了我的同居室友。三年里,她完全靠各种兼职努力挣钱,日子倒也过得风生水起。也许因为平台不一样,硕士有很好的实习机会,一年能攒5万块钱,经济情况也渐渐好转。后来她的男朋友小谢也考上了研究生。

小张毕业后,工作依然很难找。全国巡回考公务员,花了几乎好几万的路费。最后终于考上了一个东部省会城市的高院。而小谢也功夫不负有心人,幸运地挤入了某央企海外部门。

昨日,小两口请我吃饭。我老抱怨工作不开心以及诸事不顺的种种“奇葩”经历。他们说起自己这些年的辛酸经历,在一起的九年时光,大学期间的懵懂和北漂过程中的艰难,以长者的口吻告诉我两点:一是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你吃的苦多了,估计后面的幸运就会多;二是有规划的生活,也许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听着他们的故事,我的不顺利简直算不了什么。

我问小张一个问题,对于当初来北京后悔了么。

她说,当时真的什么都不懂,连毕业都不知道要怎么找工作,他哥说来北京就来了。也许当初早清醒一点,认真在中部城市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生活也许是另一番风景,只不过他们当时太傻太天真。

这是我知道的一个真实的北漂故事。不过过几天,他们就要离开北京了。他们的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九年的感情还面临着异国恋、没房没车没存款、家里也不能给出半点资助等现实问题。但我相信,不出两年,他们也一定能过得幸福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