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2 跳槽

7.3.2 跳槽

跳槽是职业生涯中的大事,必须是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理性的规划后才能行动,切记不能因一时头脑发热盲目做决定,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越跳越糟。

每个人在跳槽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先谋而后定。跳槽不是简单将简历发出去就被动地等待。甚至有很多人在接到面试通知时还不知道是哪个单位看中了自己。在这样的盲目状态之下,你的求职录用率能有多高?所以,跳槽者要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位,对行业发展、企业发展背景以及岗位职能、能力上涨空间做出统一的评估,如此一来不仅是企业选择你,更重要的是你能够在选择企业的同时选择好的发展。事业发展总有几个重要的关口,当你花费了精力却没有回报的时候,就要去思考方向、方法、方式是否正确,如果继续“蛮干”下去,影响的就不是一个阶段的发展,而可能是你的未来。但是只要找到正确的规划之路,可以轻松助你登上高职位,获得高薪水。

离职也要讲究技巧,越是高端人才,入职前的背景调查就越细致。近些年,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个人离职管理更被大家重视,所以离职也要讲究技巧,绝对不能因为自己以后不在这里工作了就放纵自己,不管不顾。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做好岗位交接工作,给自己留下个好口碑。离职之后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可以向上司提出异议,但不能把不平的情绪传递给在职员工,引发在职员工的离职情绪。不能拿走现任公司的机密信息和客户资料,不能做出损害现任公司利益的事情。

计划跳槽者,应该静下心来判断是不是“跳”有所值,分析一下你所在的职场是沃土还是瘠地,是不是真的就没有开垦的价值。如果不是,就要从自己的主观上找原因,并不一定非要跳槽转行。认真挖掘其真正的价值,你会发现不用离职,你的工作也能得到好的改观;如果一定要跳槽转行,也要找个合适的时机。总之,跳还是不跳,是个问题;怎么跳,跳成怎样,更是个问题。下面给出的建议,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1. 跳槽者的“5W”法则:

计划跳槽者,不妨参考一下“5W”法则。

①WHO?明确我是谁?审视自己的能力和定位;

②WHAT?知道想从跳槽中获得什么?有了清晰的目的,选择最接近你职业目标的道路,跳槽才有意义;

③WHY?你为什么要跳?眼下的状况非跳不可吗;

④WHEN?何时跳?一定要选准时机,在原公司有了过硬经验和较大成绩时跳,可以为你在新老板那里加分;

⑤WHERE?你要跳向哪里?多了解目标公司的发展状况和目标行业的前景是有益无害的。

2. 三类跳槽者最易“受伤”

(1)逃避型:多少有些不成熟。

其实并不是每个人跳槽都是为了工资更高、待遇更好,有不少人觉得职场环境与心情很重要,当这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跳槽。

小许从高职毕业后就在一家中等规模的物流公司工作,一晃就是6年,虽然也有一些跳槽的机会,但他始终没有想过要离开这家公司。因为他不喜欢变化,而且部门经理人很好,对待下属宽严相济,部门业绩一直是公司里最好的。6年来,大家都过得很轻松也很充实。但上个月,小许跳槽了,因为换了经理,整个部门的风气变了。

据小许讲,新任部门经理嘴上功夫了得,基本上每天总有人会挨骂。最痛苦的是每个星期一的例会,必须报告你上个星期做了什么,这个礼拜打算做些什么,然后告诉你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而如果有人上个星期什么事情做得不好,那就更倒霉了,开会被作为重点挨批对象,有时甚至还被骂娘。平时只要他在,大家就如临大敌,但越是谨慎,做错的事越多,挨骂的次数就更多。在这种环境里待着,人变得很压抑,心情很糟。最终,大多数人选择了跳槽,小许只是其中的一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有些人与上司的性格“相克”,很难共处,沟通交流困难,自然在工作中感到很憋屈,进而选择跳槽。这种逃避型跳槽要从两方面加以考虑,有些时候确实是上司性格问题,不得不走,但更多的时候是因为跳槽者不够成熟,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沟通与交流。他们如果不能改变自身的处世方式,即使跳槽了,也难有大的发展,因为在新的公司你很有可能碰到更难相处的上司。

另外,现在职场上拿跳槽当家常便饭的大有人在,他们大多也属于这种类型。他们在企业中经历往往比较少,没有什么特长和技能,但看待问题总是喜欢“这山望着那山高”。因为没有成绩,平时不被上司或老板重视,企业给的待遇自然也低,在思想观念中就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进而会埋怨环境。但到了一个新的单位,依然还是会不满意,只好接着再“跳”下去。

(2)冲动型:跨行业跳槽要三思。

小曹原来在一家国内数一数二的网站做销售工作,收入很不错,但工作几年下来,他觉得不再有什么发展。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同时也凭借自己卓越的销售业务能力,进入了一家世界500强的医药公司任职医药代表。丰厚的底薪、完善的福利政策以及颇具前途的发展前景,起初让小曹兴奋不已,觉得自己选择跳槽很正确,这一步走得“值”!但半年过去了,小曹开始有些郁闷了。

小曹真正接触了医药代表业务后发现,原来一切要比自己当初预料的困难得多。晦涩难懂的医药名词、“黑暗”的业务销售模式、混乱的公司内部管理,都让他一筹莫展!按说小曹可以选择再跳槽,但外企的福利真的很好,面对丰厚的薪酬和福利,他真是有点儿舍不得。现在小曹天天发愁,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拼命学着适应。

小曹可以说是被福利待遇给“腐蚀”了,虽然跳槽结果不如意,但他还是选择坚守。其实,这种跨行业跳槽的失败案例很多,主要原因都是败在不适应新行业的游戏规则。如果目的是为了更高的薪酬,或者更看好这个行业,那么既然选择了新的环境,就不要受之前模式的困扰,适应这个行业的“行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反之,如果觉得自己的做人原则更重要,那么你跳槽之后的亲身体验已经证明你不适合这个行业,应该迅速离开,不要试图靠一己之力改变一个行业。

其实,同行业跳槽也会碰到前后公司的管理模式、行为方式上的冲突,尤其是从大企业向小企业跳槽。小企业大多是私营的,在大企业习惯了的跳槽者往往冲着高薪高职而来,却受不了那种家族式的、小家子气的管理模式,最后也会忍不住走人。

(3)禁忌型:带走团队和技术是大忌。

与单兵作战相比,团队跳槽似乎境遇会好些,近的如《财经》杂志的胡舒立,远的像陆强华离开创维,“小霸王”段永平出走等,他们似乎都会在未来打开一片天地。这种跳槽的最大特点是团队带头人在业界有一定号召力,带团队出走的目的大多为了自立门户,即便换个东家也为了寻求更大的话语权。在职场中,跳槽时带走团队和技术是大忌,但因为这样做容易在新公司得势,还是有不少人会触碰这条底线。对于带着技术离职的跳槽者,职场中的评价几乎一边倒——“可恶”。新公司在用这样的跳槽者时,往往会尽量避免让其再接触核心技术,防备他们过几年故伎重施。因此,此类跳槽者往往到了新公司刚开始时春风得意,渐渐就会有束手束脚的感觉。

团队跳槽引起的巨大震荡足以使任何东家心惊胆战。对于老东家,曾经的战友突然变成了敌人,而且这个敌人熟悉自己的全套路数,这自然很可怕。对于新东家,也难保这个团队带头人未来不会对自己也来这么一手,所以从合作的第一天起就会提防这个团队。团队和技术说白了都是跳槽者认为可以提高身价的法宝,但事实证明这些法宝往往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反而会造成伤害。

3. 三招跳出光明前景

(1)巧用跳板。

看过跳水比赛的人都知道,如果没有那块弹力十足、能以力借力的跳板,即使是跳水明星也难有精彩一跳。那么跳槽时,有哪些跳板可以借力呢?

参加各种培训,进修充电:一方面,企业喜欢到对口的培训机构招聘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培训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也保证你到了新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进入角色。

内部转岗,积累经验:对于有意转行的人来说,尽量在企业内部先创造转岗的机会。在公司内申请岗位轮换,选择新的岗位“转行”,不转换公司,只转换岗位,不仅由于“人脉”畅通可以较快地适应新岗位,而且转行的成本要比离开公司的成本低得多。

应聘那些欢迎“新兵”的公司:越是管理水平高、能力强的公司,越有能力系统地培训新人,通常也更喜欢雇用新手。相反,管理水平较弱的公司更喜欢那些“来了就能干活”的雇员。

尽可能追随长袖善舞的“贵人”型上司:他们眼光独到,知人善任,需要有能力的下属协助,也能帮助下属快速成长。

善于利用人脉网络:多结交同行以及知识面宽的朋友,互相提携,互相帮助。

(2)找对跳槽理由。

企业的面试官通常对跳槽者存在着矛盾的心理,他们一方面需要跳槽过来的人才,另一方面又担心频繁的跳槽影响企业用人的稳定性、连续性,增加招聘和培训成本。因此,他们在招聘时会很在意应聘者跳槽的理由,仿佛能从跳槽理由中鉴别出谁是真正应该有理由跳槽的人,而不是所谓的“跳槽狂人”。

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由于受过专业训练通常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准确地“看人相面”。在面试的时候,如何谈自己的跳槽理由很重要。

面试时,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一般会了解你在原单位的工作职责、具体的工作内容,甚至让你举一些例子来阐释自己的工作。求职者一般都会把自己的优点、突出的业绩、成功的工作案例说出来。之后的问题通常是:“你在公司的表现不错,为什么要离开这家公司呢?”

回答这个问题,一定要慎重,尽量把离职的理由归结到客观原因,比如:企业的并购、行业固有问题、企业经营业绩、政府政策以及个人原因,等等。这里说的个人问题,也是客观的个人问题,如结婚后迁居、搬家、脱产进修等。总之,理由一定要言之有理,令人信服。

(3)明确跳槽禁忌。

随意改行,盲目跟风:没有一个行业是永远的热门。不考虑自身专长和兴趣,即使应聘成功,也难以长久。何况每一次换行都必须从新手做起,知识和经验难以积累,很难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如果到了四十岁还没有在某个行业里开拓出一片天地,那么跳槽后的就业将会变得十分艰难。这里还要提醒广大毕业生们,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专业,毕竟学以致用者轻车熟路,较非专业者容易上手得多。随意改行意味着没有职业目标,难有发展。

不加分析,盲目听信:据统计,约有50%的跳槽是为了追求高薪。通过跳槽能让薪资上个台阶固然是好,可是为了一两百元跳槽就显得过于草率。现在很多中介或公司在招聘的时候说得天花乱坠,可是工作后求职者才发现被骗。比如在“年薪”上做文章,在“社保”上“捣糨糊”等,花样百出,不一而足。求职者如果不加分析,就会轻易上当。有的人在跳槽时只盯住薪资,不考虑自身的长远发展,更是得不偿失。盲目听信者往往会迅速再次跳槽,进入恶性循环。企业会认为这样的求职者做事草率,难堪大用。

意气用事,盲目跳槽:有些人仅仅因为一点小事与上司或同事意见不合,便“一纸休书”“挂印而去”。这样的人情商一般不高,更缺乏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换了环境也难有作为,反易成为老单位同事的笑柄。企业一般也不愿招聘这样的员工。

急于求成,盲进盲出:几乎每个人都希望在工作中能够迅速得到晋升。有志向是好事,但是急于求成就不行了。急于求成者往往“欲速则不达”。一位曾在上海金贸大厦工作过的人事经理说过这样一件事:金贸大厦最后晋升到高层管理位置的并非当初能力最强者,而是能坚持留到最后的人。经验和能力都需要日积月累。来到新的环境,光是获得领导和周围同事的认同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晋升机会的获得更需要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