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中国境内目前发现的南匈奴墓葬主要分布于汉代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在时间上主要属于东汉中、晚期,主要墓群有神木大保当墓地、青海大通上孙家寨乙区墓葬、内蒙古包头市张龙屹旦墓地、召湾墓地中的部分墓葬、东胜补洞沟墓地和三段地墓地的部分墓葬(三段地墓地的部分墓葬的族属可能与西汉中晚期内附的匈奴人的后裔有关)。这一时期,由于南匈奴汉化程度较高,故在墓葬形制和随葬品上与同时期“汉式墓葬”相似,但也保留了部分本民族的丧葬习俗。如墓葬殉牲习俗、随葬品中的波浪纹陶器、动物纹带饰、铜铁武器、各种质料的装饰品以及玉石器和骨器等。分布于各地的南匈奴墓葬在习俗、随葬品种类和形制上尽管有细微差别,但在总体面貌上是一致的,出现这些差别的原因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既有匈奴族本身民族成分构成上的差异性因素,也有如各地南匈奴人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汉化程度高低以及墓葬时代早晚等诸多因素。
注 释:
①学术界一般认为北匈奴西迁是从东汉永元三年(91)窦宪等率汉军击败北匈奴开始的。关于此,《后汉书·和帝纪》记载:“(永元三年),大将军窦宪遣左校尉耿夔出居延塞,围北单于于金微山,大破之,获其母阏氏。”南匈奴单于也派精锐部队参与了此次军事行动。
②“南匈奴”一词是在《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首先出现的,“前书直言匈奴传,不言南北,今称南者,明其为北生义也。以南单于向化尤深,故举其顺者以冠之。《东观记》称匈奴南单于列传,因去其(单于)二字”。马长寿先生在《北狄与匈奴》一书中认为所谓南北匈奴是指匈奴内部的分裂而言的,主要有两次:第一次为公元前60年前后的呼韩邪单于与那支单于的分裂;第二次是指公元47年“日逐王”(统率漠南八部)与漠北蒲奴单于的分裂。这种认识有一定的道理,但《两汉书》中关于匈奴的记载,只有《后汉书》有南匈奴的称谓,《前汉书》并无记载,虽然前后汉时期匈奴是一脉相承的,但表现在与汉王朝的关系上则有很大的不同,二者与汉王朝中央的关系也有很大的不同,故应将两汉时期内附和投降的匈奴分开讨论。事实上东汉时期,在汉王朝境内仍居住有不少西汉时期匈奴人的后裔,因此,本文的南匈奴还应当包括这部分匈奴族人。
③由于墓葬遗存的滞后性,本文所指的南匈奴墓葬也包括西汉时期安置的北匈奴人后裔时代属于东汉时期的墓葬遗存。如宁夏同心李套子匈奴墓地。
④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同心县文管所:《宁夏同心县李家套子匈奴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3期。原简报将墓地时代定为东汉早期,但从Ml出土的陶罐及与同心倒墩子墓地比较来判断,Ml的时代应为东汉前中期。
⑤伊盟文物工作站:《伊克昭盟补洞沟匈奴墓葬清理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创刊号,1981年。
⑥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孙家寨汉晋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
⑦魏坚:《内蒙古中南部汉代墓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关于此墓葬族属的判定,张海斌先生在《试论中国境内东汉时期匈奴墓葬及相关问题》(载《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第184考古期)一文中有很好的论述。
⑧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榆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神木大保当——汉代城址与墓葬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01年。原报告结语部分根据人骨界定的结果和对墓葬随葬器物等的分析,认为可能有南匈奴墓葬存在。此外《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1期中将“西安北郊一号工程三区13号墓葬”判定为东汉中晚期的匈奴墓,从随葬器物组合及器物形制看,似不妥。
⑨乌恩:《论匈奴考古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考古学报》1990年第4期。
b.乌恩:《匈奴族源初探》,见《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c乌恩:《试论汉代匈奴与鲜卑遗迹的区别》,见《中国考古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
d.乌恩:《欧亚大陆草原早期游牧文化的几点思考》,《考古学报》2002年第4期。
e.田广金:《近年来内蒙古地区的匈奴考古》,《考古学报》1983年第1期。
f.田广金:《匈奴墓葬的类型和年代》,《内蒙古文物考古》第2期,1982年。
g.郭素新:《汉代匈奴墓葬的特征》,《内蒙古文物考古》创刊号,1981年。
h.张海斌:《试论中国境内东汉时期匈奴墓葬及相关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第1期。
j.宋远茹:《鄂尔多斯周边及中原地区的汉代匈奴文化分析》,《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6期。
⑩同⑥。
⑪同⑩。
⑫王克林、宁立新、孙春林、胡生:《山西右玉善家堡墓地》,《文物季刊》1992年第4期。
⑬同⑥。
⑭大型的罐类器物在匈奴墓地和城址中都有出土,其代表了匈奴制陶业的水平,如在诺音乌拉墓地和伊沃尔加古城都出土不少高一米左右的陶罐(资料转引自⑨a)。事实上,西汉时期北部、西北部地区的墓葬随葬的陶器中,绝大多数器类和器形都与中原地区的同时期汉代墓葬相同或相似,但从东汉前期开始,在凉州刺史部和并州刺史部控制的范围内所发现的墓葬随葬器物中,虽然随葬陶器组合与中原地区的相似,但罐类器物突然增多,而且器形普遍增大,与同时期中原地区的风格迥异,这应当与东汉北部八郡大量生活着北部少数民族有关。文中所讨论的目前发现和确认的南匈奴墓葬,主要分布于北部八郡的中西部,而这一地区当时主要活动的是匈奴族和羌族。这种陶器风格上的变化,应当是与匈奴、羌族等少数民族大量聚居与此有关。见拙文《朔方刺史部及其周围地区汉代墓葬研究》,北京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⑮同⑨c。
⑯在宁夏固原、中宁、中卫、盐池以及内蒙古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都有发现。
a.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宁夏中宁县青铜短剑墓清理简报》,《考古》1987年第9期。
b.周兴华:《宁夏中卫县狼窝子坑青铜短剑墓群》,《考古》1959年第11期。
c.许成、李进增:《东周时期的戎狄青铜文化》,《考古学报》1993年第1期。
d.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固原杨郎青铜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93年第1期。e.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彭堡于家庄墓地》,《考古学报》1995年第1期。
f.罗丰:《固原青铜文化初论》,《考古》1990年第8期。
g.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毛庆沟墓地》,见《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
⑰资料转引自⑨a。
⑱同⑨a。单月英在《匈奴墓葬初步研究》(北京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中也有同样观点。
⑲资料转引自⑨a。
⑳就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汉代画像石墓葬而言,陕北和晋西北地区的画像石在风格与题材上都与其他地区不同,有的墓葬虽然形制和中原地区相同,但却是用石头或石板筑成,墓葬内甚至随葬有匈奴文化代表性的陶器、石器及有殉牲的现象。这些墓葬可能与南匈奴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在陕北许多地区都发现不少用石板或石头筑成的汉代墓葬,尤其是石板墓,在清涧、子长和延川等地有大规模的分布。这种对墓葬的装饰的体系可能与中原地区的画像石墓不同。
㉑相关文献主要有:《史记·平准书》《汉书·武帝纪》《汉书·匈奴传》《后汉书·南匈奴传》《后汉书·郡国志》等。研究成果主要有林斡;第4期85(总373)《匈奴通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马长寿:《北狄与匈奴》,三联书店,1962年;黄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史念海:《新秦中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年第1期;葛剑雄:《中国移民史·先秦魏晋南北朝》,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㉒〔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
㉓同⑪第111—123页。
㉔发现的墓地主要有:田家屹台墓地、木柱柱梁汉墓群、高羔兔汉墓群、敖包台汉墓群、大坝梁汉墓群,墓葬没有发掘,钻探资料显示这些墓葬形制主要有砖室墓和竖穴土洞墓,采集到了一些遗物,如陶罐、铁釜等,陶罐与发表的墓葬中的陶罐形状相似,底部多有小孔。故这些墓葬群的时代可能与城址的时代相当。
㉕同⑨。
㉖戴应新、魏遂志:《陕西绥德黄家塔东汉画像石墓群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5、6期。
㉗陕北地区的绥德、米脂、子洲、榆林等地发现了很多这类墓葬。所谓仿砖石室墓是指墓葬的结构上与砖室墓一致,但墓葬的构筑材料是用与砖大小相似的石块。这类墓葬严格意义上是不能称为砖室墓的,同时又与在岩石上所筑的石室墓有区别,故暂时称为“仿砖石室墓”。
㉘ a.姚薇元:《北朝胡姓考》,科学出版社,1958年。
b.陈连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㉙王援即《史表》的赵王蕿訾:王定即《汉书·匈奴传》的乌厉屈,各书记载不同。转引自㉘b第16页。
㉚同⑥。
㉛同⑦。
(原刊《考古》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