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与华北和长三角地区不同的是,陕北的集市贸易直至道光年间后才渐为兴盛。本区域虽受制于自然环境和交通因素的影响,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形成了以转运为主的集镇贸易,如临近黄河位于山陕两省交界处的葭县,“所有油盐、瓷、煤、木料、百货等项,皆赖黄河转运而来。设遇凶年,宁夏、河口之粮买来,转济晋省,陆路转运,多用骡马。近年渐有榆林骆驼运蒙盐转售山西省”[1]。同治年间,陕北集市贸易达到极盛,如宜川县云岩镇集市,“镇中商号达百余户,多晋人,每月二、五、八集会,月凡九日。一至集期,居民遐迩云集,交易而归,其种类以杂货、油酒、当业为大宗”。但同光之后陕北出现“五年一小灾、十年一大灾”的局面,致使农业歉收、人口锐减,加之民国初年兵乱、匪乱、瘟疫的影响,陕北商业再度萧条。据梁爱民回忆说,“陕北的许多地方由于经济落后,在革命前是没有农村集市的,农民的交换很不方便”。这段话虽有绝对化倾向,但也可从另一侧面看出20世纪初陕北集市贸易发展程度低。
1935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成立,下设贸易总局着手恢复陕北苏区集市贸易的工作,及时消弭国民政府对于苏区政府有关“禁止贸易”“不许买卖”“没收商人财产”“没收资本家财产”等错误宣传的影响。1936年西北办事处再度公告称,“在志丹市恢复从前逢五逢十的市集,并由苏维埃政府帮助设立消费合作社,与志丹市机关消费合作社,经营出卖食盐、布匹等群众日用必须品,规定每天都有出卖,就是不限定市集一次”[1]41-42。1937年经济部发布工作报告总结,“自金融统一以来,在苏区所有的集市均已恢复起来了,尤其是子长除将过去原有集市恢复起来外,并在镇武洞亦建立起来集市,现有不少白区商人来此集市买卖货物,所以比前更加繁荣。此外,在其他各县集市洳白庙岔、安定市、李家岔、蟠龙市……警都比过去强得多了。不仅有榆、米、绥、镇川堡等处商人不断地来营业,而且于金融上亦顺利了不少。如过去米价每斗苏票28元,现已低至18~20元左右”[4]69-73。及至1939年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召开之际,边区的集市贸易已达到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商业方面也已开始发达起来,从前停了业的商店都已恢复营业。现在新增加的商店约在一千以上,尤以延安近年来增加更多。神府、靖边等县还发展了篥市以便利交换。”[4]183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共于第二年召开党的高干会议研究部署以后的贸易工作,确立了以“自力更生”“分清敌我”为依据的商业政策,由国家资本主导市场交易行为;扶助依靠中小商人调整物价、繁荣市场;确立了食盐统销、特产和烟酒专卖政策。边区的集市贸易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如安塞真武洞市“五天一集,这一集市目前已成为安塞商业之中心,以后每集天数的缩短,集内的商店增多,将更趋繁荣”。[5](399)综上所说,抗战时期边区政府通过财政和金融两方面计划性调控之后,边区集市逐步恢复、新建,并开始走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