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集市设立的首要因素是商品经济基础深厚且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这缘于区域内商品交易量大、较多的交易需求为集市贸易提供了可靠的社会经济背景,次要因素是一定人口规模、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边区主要市场为定边市、延安市和绥德市,以定边和延安市的商业资本占优势,各有大小商户四百左右。定边为食盐、皮毛、药材产地,延安市为边区土产向外输出,以及外边工业品输入边区内或边区外所经过的市场,又是边区的政治和文化的中心,绥德市在战前曾有过一度的繁荣。”可见,战时边区已形成了统一的内部市场。
相较传统集市,抗战时期边区市场的区位选择,或因政治环境变迁、商业结构改变,或因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人口迁移,使得传统市场区位发生迁移改变,新市场渐次萌生。我们以绥德市场1937—1941年商户数变化图[5]21为例证实以上观点。

上图选取样本数据均在1937—1941年段之间,商户总教维持在50~200户这一区间之内,其中商户数最多的是1937年155户,最少的是1940年上半年73户。就总体趋势而言,绥德商户总数随时间变化总体趋向于减少,但其1938—1939年和1940年全年呈上升趋势,下降比率最大的发生于1939年至1940上半年。这是由于1938年后日军进攻山西,绥德商业主要货源地山西逐步陷落敌手,1940年绥德专区发生驱逐何绍南事件,加之阎锡山与边区政治摩擦频繁,政治局面一时不稳。总之,长短期因素交织导致绥德商业日渐衰落,直至失去边区贸易中心的角色。
边区另一经济中心——陇东地区,自1942年年初西北财经办事处颁布食盐统销政策以来,庆阳、西华池等陇东地区随着食盐的出口,贸易逐步繁荣。陇东分区新建集市有“元成则、柔远、白马庙、曲子四处,主要口岸有虎家湾、合道川、环县、太白四处”。[4]插图部分即便是在经济总量较小的关中地区,也因人口增长而出现集镇的范例,关中分区马栏区在1940年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人口由五百户激增至一千二百余户,“今春新由河南、大关中等地以来的难民五百二十余户,移居此间两年之住户,则更自给有余……今则公私商店共十八家,街上小摊贩也很多,购货群众众多,集市日渐形成。现专属马栏区政府同该市商民,决定从本月二十八日起为首届集日”[6]。这里,我们以1943年各分区税收比较表[7]整体观测各分区市场的状况:

由上图可知,1943年边区政府财政税收收入来源于延属分区、绥德分区、陇东分区、关中分区和三边分区,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延属分区,其次是陇东分区,再次是绥德分区、三边分区,最后是关中分区,可见延安和陇东市场是边区经济的支柱区域。1943年边区政府已着手解决边区金融不稳、财政入不敷出等问题,因此选取本年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以上表明边区集市贸易中心已发生位移,由传统中心地绥德过渡到以延安和陇东地区为代表的战时经济中心。依靠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与山西频繁来往的传统贸易开始衰落,集市结构、贸易路线也跟随变化。
与贸易路线同时变化的还有交易方式。边区商业交易中贯有的标期交易因战况的激烈(山西省沦陷),货源不充分,商业常态被打破无法维持,被迫改成现金交易。这大大减低了交易量和市场规模,同时信用体系崩溃加重了交易风险。1942年后边区集市已普遍使用现金交易方式进行货物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