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金银器中的外来文化——以摩竭纹装饰为例
王欣亚 王 妮
(王欣亚,女,陕西武功人,延安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
关于“摩羯”和“摩竭”名称的区别,有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探讨。其中,大多数学者文章中两种形式名称选取其一,但是未言其用意,只有少数学者进行了辨别[1]。综合来看,笔者更为赞同杨伯达先生的观点,认为“摩羯”与“摩竭”来源不同,应该将两种形象区分开来,“摩羯”代表从希腊传来的羊首鱼身的摩揭宫图像,而“摩竭”代表印度本土的Makara图像[2],其形象似鱼,嘴大张,鼻上卷。本文中所讨论的便是这种从印度传入的摩竭纹图像。这种摩竭纹图像是魏晋时期随着佛教的发展进入中国,目前最早见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宋摹本),至隋唐时期,摩竭纹主要出现在金银器、瓷器上,作为一种花纹图案装饰。文章从目前见刊、见展的十余件摩竭金银器出发,重点讨论了其在唐代金银器上的特点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