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余论

四、余论

抗战爆发后,面对落后的农业经济,中共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因时因地地制定了一系列农业改良政策,实施了卓有成效的农业改良措施,不仅促进了边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而且保障了战时军需民用,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由此可以得出如下几点认识:

第一,抗战时期中共和陕甘宁边区政府通过农业改良改变了边区落后的社会面貌,与同时期中国其他地区形成鲜明的对照。由于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战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破产,农业凋敝,农村衰落,“惟在大后方和解放区,颇有发展”[24]73

第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改良客观上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是中共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次尝试。如前所述,经过农业改良,边区农作物产量有很大提高,畜牧业得到较快发展,农民收入得以增加,物质生活状况有很大改善。从农业改良的成效来看,中共在边区的农业现代化尝试是成功的。

第三,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农业改良过程中体现了尊重农民、组织农民、依靠农民的思想,为我们今天选择解决“三农”问题的路径提供了有益启示。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抗战时期中共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相信农民的智慧,适当地引导和组织农民,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才使农业改良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对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 释:

①参见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 《史学月刊》2001 年第 1 期) ; 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 1937—1945) 》( 人民出版社 2006 年出版) ; 延安大学王保存硕士论文:《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科技》( 2008 年)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方建斌硕士论文:《陕甘宁边区农业政策与实践研究》( 2012 年) 。

②参见王保存、任强:《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科学传播事业》,《延安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 2 期。

③用牲口负物,也作“驮”,这里用为量词,相当于块。

④陕甘宁边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很多,如鼓励垦荒、减租减息等,但农业改良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