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隋唐时期,陕北地区民族成分复杂,胡汉杂居,历史上北方民族的支裔如稽胡、鲜卑、突厥、铁勒、回纥,来自西域的昭武九姓、吐火罗和来自青甘一带的吐谷浑、党项羌等民族,都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留下活动的足迹。这些来自异域的少数民族与从中原迁来的汉族相互学习,融合发展,出现了所谓的“胡头汉舌”的文化现象,这是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发展的一种趋势。当然,民族融合发展还有其他趋势,如汉族融合在少数民族中,少数民族之间相互融合。这两种趋势在唐代中晚期党项人迁居陕北后形成了势力,遗留在陕北的各少数民族及部分汉族,最终融合于党项民族,在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形成了一支极具影响力的新的民族。
府州折氏与夏州李氏的关系,真实地反映了隋唐至五代北宋陕北民族的变迁。府州折氏与夏州李氏并不同源,前者的族源是古老的鲜卑族,从大兴安岭地区西迁而来;后者虽然标榜族源也是鲜卑,但它的族源应该是古老的羌族,从青甘一带东迁而来。在党项人聚居陕北并形成一定势力以后,它融合了陕北各地的其他少数民族,包括正在汉化中的府州折氏,使得折氏与拓跋氏(李氏)一样,成为党项族中的大姓之一。但正是这种同族不同源的历史,造成了折氏与李氏在认同和发展上的差异。李氏建节时间较早,当折氏建节之始,李氏态度傲慢、无礼;而中原王朝的强力支持和保护,更坚定了折氏依靠中原、反对李氏的决心。在这种历史基础之上,折氏与李氏暨西夏王朝的关系,自然演变为中原王朝与夏州李氏暨西夏王朝的斗争与冲突。而在宋金战中,府州折氏实力消耗殆尽,失去中原王朝的保护并且自身难保;西夏抓住机会,不惜开罪金人,攻陷了府州城。折氏后人一直在积极谋求恢复祖业和报复西夏,但在新的政治格局之下,折氏失去了新兴的金朝的支持,最终家族四散、融合于汉族当中。府州折氏与夏州李氏同为党项族却成为世仇关系,并走上了截然相反的政治发展道路,究其原因,还在于族源不一的历史差异。
注释:
①周伟洲:《历史时期陕北地区的民族与民族融合》,《西北民族论丛》(第12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第14—52页。
②戴应新:《折氏家族史略》,三秦出版社,1989,第68—69页。
③《史记》卷一一一《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华书局,1959,第2929—2930页。
④《汉书》卷五五《霍去病传》,中华书局,1962,第2479页。
⑤《汉书》卷五五《霍去病传》,第2479页。
⑥《后汉书》卷八二上《折像传》,中华书局,1965,第2720页。
⑦《晋书》卷一二九《沮渠蒙逊载记》,中华书局,1974,第3196页。
⑧冈崎精郎:《唐代党项的发展》,据烟地正宪《五代、北宋的府州折氏》,《食货月刊》复刊第5卷第5期,1975,第247页注释。
⑨《新五代史》卷七四《党项传》,中华书局,1974,第912页。
⑩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第593页。
⑪周伟洲:《唐代党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34页。
⑫邵思满:《姓解》卷一“手六”,《古逸丛书》,光绪十年黎氏影印本。
⑬潘萍、王菁:《耀县出土唐永隆元年(折娄惠墓志)小考——兼论北朝胡姓“折娄”氏的族源递嬗》,《文博》2013年第6期。
⑭郑樵:《通志二十略·氏族略第五》,王树民点校,中华书局,1995,第177页。
⑮郑樵:《通志二十略·氏族略第五》,王树民点校,第182页。葛承雍先生在《府州文物古迹》序言中称:“折太君也是来白西羌莫折氏,本为关西羌中强族,后分封亲属驻守边城,既有显宦也有武将,代代相传与汉族错居融合。”(见谭玉山:《府州文物古迹》,文物出版社,2014)葛先生谓折太君源于莫折氏,并没有指出证据,但这个说法也提示我们:莫折氏既有可能改姓为莫,也有可能改姓为折。
⑯李延寿:《北史》卷九八《蠕蠕传》,中华书局,1974,第3265页。
⑰《周书》卷四九《稽胡传》,中华书局,1971,第896页。
⑱《太平寰宇记》卷三五《丹州》,中华书局,2007,第744页。
⑲陈玮:《中古时期的粟特与党项关系》,《中国史研究》2015年第4期。
⑳姬乃军、范建国:《唐李良僅墓志铭考释》,《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1期;陈根远:《李良僅墓志考释质疑》,《文物》1999年第3期;韩香:《唐代吐谷浑的迁徙及其在陕北地区的活动——延安市出土(李良僅墓志)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午第1期。
㉑段志凌:《陕西延安新出土唐吐火罗人罗何含墓志》,《文物》2014年第8期。
㉒《新唐书》卷一五五《马浑传》,中华书局,1975,第4895页。
㉓《新五代史》卷一五《党项传》,中华书局,1974,第912页。
㉔《资治通鉴》卷二九二,中华书局,1956,第9522页。
㉕《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淳化五年五月丁巳”,中华书局,2004,第785页。
㉖《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五,“咸平二年九月”,中华书局,2004,第964—695页。
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四,“景祐元年正月”,中华书局,2004,第2662页。
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三,“庆历元年九月壬申”,中华书局,2004,第3179页。
㉙戴应新:《折氏家族史略》,三秦出版社,1989,第68—69页。
㉚《金史》卷一二八《张奕传》,中华书局,1975,第2761页。
(原刊《西北民族论丛》第16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