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论
《周礼》中六类嘉礼是基于先秦礼制提出的理想,随着后世政体变化,嘉礼在内容和结构上发生重大变化。宋代《政和五礼新仪》中嘉礼对唐《开元礼》做了诸多变更,这与宋徽宗在修礼典时企图恢复《周礼》直接相关。通过比对宋代现存礼典中嘉礼相关资料,可以看出南宋所修《中兴礼书》及《中兴礼书续编》并未遵循《政和五礼新仪》的分类模式,而且增加了仅实行于南宋的进书仪、幸秘书省及皇太子议事堂等嘉礼,这反映了宋人修礼时的适时性。此外,元人所修《宋史·礼志》不仅参照了《政和五礼新仪》及《中兴礼书》等礼典,而且收录了诏令及政书文献如《宋大诏令集》《宋会要辑稿》中嘉礼的相关内容。通过比对有关宋代嘉礼文献中的前后变化,我们不仅可以洞察宋代嘉礼的运行演变,亦可探究编撰者的编撰意图及其史料来源。
注 释:
①相关研究主要有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梁满仓:《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林金树:《明代嘉礼中文武百官的“以品序立”》,《史学集刊》1994年第4期;耿元骊:《五代嘉礼考述》,《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②很多学者都认同此观点,如杨志刚、梁满仓、彭林等。参见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梁满仓:《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75页。
③《政和五礼新仪》将婚仪升于冠仪之前。
④其实在唐代《开元礼》中,正至大朝会中亦有群臣上寿仪式,但《开元礼》并未将上寿仪直接单列为嘉礼之条目。参见杜佑:《通典》卷一二三《开元礼纂类十八·礼八十三·嘉礼二》,王文锦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155—3156页。
⑤《朱子家礼》卷二为冠礼,卷三为婚礼。参见朱熹:《朱子全书·家礼》,王燕均、王光照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867—868页。另《政和五礼新仪提要》载,升婚仪于冠仪前,徽宗所定也。是书颇为朱子所不取,自《中兴礼书》既出,遂格不行,故流传绝少。参见郑居中等:《政和五礼新仪》。
⑥郑居中等:《政和五礼新仪·卷首》,第17页。此外,《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将议礼局此奏系于大观四年四月丁丑,参见黄以周等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二九,徽宗大观四年四月丁丑,顾吉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974页。
⑦参见欧阳修等:《太常因革礼·序》;郑居中等:《政和五礼新仪·原序》;宋礼部太常寺撰修,徐松辑:《中兴礼书》,续修四库全书本;宋礼部太常寺撰修,徐松辑:《中兴礼书续编》,续修四库全书本。
⑧《太常因革礼》将“五月朔受文武百僚朝、降圣节皇太子率文武百僚奉觞上寿、百官诣万安宫贺皇太后;上皇太后尊号宝册、内外命妇称贺、皇太后御会庆殿受群臣朝贺、皇太后内殿受内外命妇朝贺、皇帝率百官诸军将校等上皇太后寿、长宁节宰臣百僚上皇太后寿、长宁节内外命妇上皇太后寿”均列入新礼,因《太常因革礼》之“嘉礼”中已列入“元日受群臣朝贺上寿、冬至受群臣朝贺上寿、圣节御殿受群臣朝贺”,对比视之,明显上引“新礼”之礼仪条目当属嘉礼。
⑨《太常因革礼》将“上皇太后尊号宝册”列为新礼,当属嘉礼。
⑩《太常因革礼》将“册命贵妃”列为新礼,当属嘉礼。
⑪据《宋大诏令集》目录统计,涉及嘉礼内容有即位、圣节、改元、尊号批答、尊号册、内禅,册命、庆节、朝贺、巡幸、游观、宴乐等。参见佚名编:《宋大诏令集》(目录),司义祖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