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余论

四、余论

铁良南下,是朝廷在中央政治权威已然削弱的格局之下,借着江南制造局迁移的事由,实际伸出来的针对东南各省督抚权力的中央集权触须。从总体上来看,它只是试探性的,受到日俄战争所催迫出来的筹款练兵压力,也满足于一时筹集的短期性钱款,对司库局所的调查浅尝辄止,与兴起的大规模的政治举动(比如针对行政局所大肆扩张的裁并与改设、针对地方赋税钱款的财政清查),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也能够解释,1904年至1906年被视作中央集权代理人的铁良何以在日后反而流露出批判中央集权的倾向。当然,尽管铁良持重稳健,但其精明强干,通过重新制定八省土膏统捐的财税分配方案,仍为中央攫取大量地方税厘提供了渠道;通过比较严格的军事视察和校阅以及配合以相对严厉的奖惩机制,仍然有效整顿了新军事制度。这些作为证实了铁良的才干,为他的快速升迁提供了必要的政治资本。但也因此激化了统治阶层错综复杂的内部矛盾。

1904年是立宪运动兴起的关键时机,一代名士张謇正为如何说动慈禧太后而一筹莫展,恰在此际,铁良南下盘桓南京,既在赔款镑亏事件中表现积极,获得了张謇的极大好感,同时作为慈禧太后的钦差大臣,无疑是进言的上佳人选。因此,通过几次交往和宪法讨论以及书信往来,铁良成为“慈圣大悟乃有五大臣考察政治之命”的机动要素。这为我们认识清末立宪运动是如何兴起提供了一条线索,同时也需要注意,在将缙绅策划于下的立宪运动转化为清廷的国家政策的过程中,一批满族大臣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铁良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较少为人所知的例子而已。此外,虽然至今学界已多倾向于认为清末新政并非骗局,但自清朝覆亡以来,无论是革命派还是立宪派,均众口一词指责清廷的预备立宪是骗局,进而认为清朝的覆亡就在于清廷没有诚心立宪;但从铁良的事例可提供的具有反思性的问题或许是,我们能否将一种稳健和持重的立宪方式从根本上贬斥为骗局?我们是否过于自然地把当时人的各种政治攻击视作历史实际了?进一步来说,如果清朝的新政和立宪均不能被简单视作清廷的骗局,那么,清朝覆亡的真正原因,也就需要重新进行再思考了。

铁良南下招致了革命派的暗杀行动和报纸杂志几乎一边倒的舆论狙击。暗杀虽无成效,但报纸杂志的舆论狙击却掀动了一幅万马齐鸣的场景,比之五年前刚毅南下的时候那种万马齐喑的局面可以说是一种格局的颠覆。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视角来看,这无疑折射出来清廷统治的严重困境与合法性危机,意味着文化领导权和国家权力的分离乃至对立,也预示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相对于无能的清朝镇压性国家机器几乎沦为异质力量。因此,有必要注意到,清末权力格局的最重要的变异和危机,不是(起码不仅是)发生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而是(或更加是)发生在国家和社会之间。此外,以往我们过于侧重于强调立宪派和革命派在舆论政治场域中的分化、竞争和斗争了,实际上,他们原罪化处理乃至根本消解清朝统治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其实一直具有未曾明言的同一性。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清朝覆亡的真正原因,或许更有助益。

注 释:

①[美]拉尔夫·尔·鲍威尔:《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1895—1912)》,陈泽宪、陈霞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167—170页。

②宫玉振:《铁良南下与清末中央集权》,《江海学刊》1994年第1期;何汉威:《从清末刚毅、铁良南巡看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第1分册,1997年3月。

③刘增合:《八省土膏统捐与清末财政集权》,《历史研究》2004年第6期。

④张忠民:《晚清江南制造局的“内迁”——兼论中国工业发展中的战略纵深》,《清史研究》2013年第3期。

⑤《德宗实录》卷五三二,《清实录》第59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8页。

⑥陈旭麓等编:《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页。

⑦《德宗实录》卷五三一,第73页。

⑧《德宗实录》卷五三二,第78—79页。

⑨金梁:《记铁良》,《古今半月刊》1942年第13期。

⑩恽宝惠:《铁良及荫昌》,《文史资料选辑》第134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156页。

⑪李炳之:《我所知道的铁良》,《文史资料选辑》第120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254页。

⑫冯恕:《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前江宁将军予谥庄靖满洲穆尔察公墓志铭》,卞孝萱、唐文权编:《辛亥人物碑传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606页。

⑬辜鸿铭:《清流传》,语桥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82页。

⑭康有为:《与梁启超书》,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八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77页。

⑮李炳之:《我所知道的铁良》,第248—253页。

⑯1906年的时候,有人攻击铁良,“慈圣谓,铁尚无大过;邸则称,铁为聚敛之臣”。邸者,庆亲王奕劻也。陈旭麓等编:《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第26页。

⑰朱彭寿:《旧典备征·安乐康平室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88—194页。此奏稿因不发钞,未经朱彭寿抄录于《光绪朝东华录》中,亦不见《德宗实录》和《清朝续文献通考》中,幸尚留存于他的个人笔记里。

⑱朱彭寿:《旧典备征·安乐康平室随笔》,第194页。

⑲《致京化石桥吏部张玉书(译出转送署户部大堂赵尚书)》,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十一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187页。

⑳《致江宁魏制台》,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十一册,第9191页。

㉑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第一辑),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第619—620页。

㉒胡钧:《张文襄公(之洞)年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47号,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第224—225页。

㉓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十一册,第9229—9230页。

㉔《德宗实录》卷五三六,第139页。

㉕《德宗实录》卷五三六,第140页。

㉖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一八,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7921—7923页。

㉗《德宗实录》卷五三三,第95页。

㉘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942页。

㉙《钦差侍郎铁奏覆查阅各省营伍等情形折》,《政艺通报》乙巳年第4卷第4号;另参看《铁侍郎抽阅沿江各省营务炮台武备学堂情形折》,《四川官报》1905年第10、11、12期;《钦差大臣兵部侍郎铁奏陈查阅各省营伍炮台武备学堂情形折》,《东方杂志》1905年第2卷第4期。

㉚《德宗实录》卷五四一,第191—192页。

㉛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二三〇,第9758页。

㉜蒋立场:《清末银两汇价波动与外债偿付(1901—1911)》,《中国钱币》2008年第4期。

㉝《德宗实录》卷五三六,第137—138页。

㉞张謇:《柳西草堂日记》,《张謇全集》第8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595页。

㉟张謇:《致赵凤昌函》,《张謇全集》第2卷,第135页。

㊱此事已有详论,故不再赘述,见刘增合:《八省土膏统捐与清末财政集权》,《历史研究》2004年第6期。

㊲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二一九,第9659页。

㊳《致武昌端兼院、武昌府梁太守》,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十一册,第9125页。

㊴张謇:《柳西草堂日记》,《张謇全集》第8卷,第609页。

㊵《凌霄·一士随笔》,《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集》第64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第462页。

㊶李炳之:《我所知道的铁良》,第251页。

㊷《论朝局将有变动》,《时报》1904年9月13日;《东方杂志》1904年第1卷第4期转载。

㊸张謇:《柳西草堂日记》,第595页。

㊹陈旭麓等编:《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第29页。

㊺《德宗实录》卷五四九,第290页。

㊻李炳之:《我所知道的铁良》,第251—253页。

㊼冯恕:《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前江宁将军予谥庄靖满洲穆尔察公墓志铭》,第607页。

㊽参看关晓红:《从幕府到职官:清季外官制的转型与困扰》,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第301—362页。

㊾参看刘增合:《“财”与“政”:清季财政改制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第80—198页。

㊿张謇:《变法平议》,《张謇全集》第4卷,第35页。

张謇:《致赵凤昌函》,《张謇全集》第2卷,第132页。

张謇:《致铁良函》,《张謇全集》第2卷,第189页。

张謇:《柳西草堂日记》,《张謇全集》第8卷,第584页。

张謇:《柳西草堂日记》,第583页。

张謇:《柳西草堂日记》,第584页。

沈志远:《袁世凯与张謇》,《古今半月刊》1944年第53期。但如此重要的函件竟未录入《张謇全集》之中,很难说不是一件遗憾的事。

张謇:《柳西草堂日记》,第577页。

张謇:《柳西草堂日记》,第583页。

张謇:《啬翁自订年谱》,《张謇全集》第8卷,第1020页。

张謇:《柳西草堂日记》,第589页。

张謇:《致赵凤昌函》,《张謇全集》第2卷,第134页。

张謇:《柳西草堂日记》,第595页。

胡思敬:《国闻备乘》,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年,第216页。

张謇:《柳西草堂日记》,第602页。

张謇:《致铁良函》,《张謇全集》第2卷,第186—190页。

张謇:《柳西草堂日记》,第620页。

赵凤昌:《惜阴堂笔记》,《人文月刊》1931年第2卷第8期;又可参看黄濬的分析:《赵凤昌记五大臣出洋考察事》,《花随人圣庵摭忆》,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480—482页。

陈旭麓等编:《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第26—27页。

陈旭麓等编:《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第28页。

《御史胡思敬奏立宪之弊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46页。

《立宪纪闻》,《东方杂志》1906年第3卷临时增刊。

鲍威尔:《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1895—1912)》,第168页。

王汉:《别内(谋刺铁良前夕)》,《自强》1925年第1卷第1期。

《东京传来刺铁良者之意见书》,《大陆》1905年第3卷第3期。

吴樾:《暗杀时代》,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716页。

冯自由:《革命逸史》(中),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年,第514页。

吴樾:《暗杀时代》,第715页。

梁启超:《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饮冰室合集》之文集十五,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31页。

《1904年的清国》,方激编译:《帝国的回忆:〈泰晤士报〉晚清改革观察记》,重庆:重庆出版社,2014年,第109页。

徐兆玮:《徐兆玮日记》,常熟:常熟市图书馆整理,http://www.cslib.cn/xzw/,光绪二十五年六月二十一日条,2015年9月2日访问。

《西后宠臣刚毅查办江南汇志》,《清议报》1899年第19期;《刚毅略地》,《清议报》1899年第27期;《论刚毅莅粤筹饷事》,《清议报》1899年第31期;《论刚毅裁撤江南学堂商局各事》,《知新报》1899年第99期。

张人凤、柳和城:《张元济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8页。

《论中央集权之流弊》,《中外日报》1904年8月12日;《东方杂志》第1卷第7期转载。

《再论中央集权》,《中外日报》1904年9月2日;《东方杂志》第1卷第7期转载。

《中央集权之预言》,《中外日报》1904年10月6日;《东方杂志》第1卷第11期转载。

《论铁良南下之宗旨》,《中外日报》1904年8月30日;《东方杂志》第1卷第9期转载。

《论南北之成见所起》,《时报》1904年9月9日;《论中国有南北分裂之兆》,《中外日报》1904年10月17日。

《论铁良南下之可哀》,《中外日报》1904年8月31日。

《论汉族不振之由》,《警钟日报》1904年8月29日;《铁良南下之由》,《警钟日报》1904年8月30日;《铁良整顿江宁旗营片》,《警钟日报》1905年1月23日。

《东京传来刺铁良者之意见书》,《大陆》1905年第3卷第3期。

《书刊介绍》,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967页。

《铁良的搜刮》,《杭州白话报》第3卷第14期,第40页。

《铁良南下》,《中国白话报》1904年21—24合期,第193—194页。

《铁良搜罗字画》,《大陆》1905年第3卷第2期。

《铁良满载而归》,《大陆》1905年第3卷第3期。

《铁良参张督之传闻》和《铁钦使之随员行凶》,《大陆》1905年第3卷第2期。

《一礼拜之学操》《武巡捕》和《铁良》,均见《新小说》1905年第2卷第6号、第8号。

《铁良南下歌》,《杭州白话报》第3卷第16期。

《刚毅第二》,《新小说》1905年第2卷第5号。

《民穷财尽何以堪此》,《警钟日报》1904年8月30日。

《铁良与刚毅》,《警钟日报》1904年7月25日。

《论义和团第二次之出现》,《中外日报》1904年8月29日。

参看桑兵:《清末民初传播业的民间化与社会变迁》,《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6期;刘增合:《媒介形态与晚清公共领域研究的拓展》,《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

陈天华:《论〈湖南官报〉之腐败》,《陈天华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8页。

孙文:《革命原起》,中国近代史料丛刊:《辛亥革命(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0页。

徐兆玮:《徐兆玮日记》,光绪二十五年六月二十一日条。

参看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4期。

《宣统政纪》卷四三,《清实录》第60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76页。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15—316页;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20—375页。

(原刊《史林》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