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先驱们把自己理想付诸实践的行动就是策动新军,为辛亥革命积聚力量。

1905年,陕西巡抚曹鸿勋又根据清廷指令,大规模裁汰旧军,招募新兵。到1910年前,陕西编练的新军已有步兵两标,骑兵一营,工程、辎重各一队,炮兵两队,组成陕西陆军混成协。

当时,要在陕西征收数千人的新兵,谈何容易。传统的观念是:“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当时流行一句谚语“想当兵,拜仁兄”,当兵的多数人是出自江湖帮会。先拜仁兄后参军,这样可以相互提携,互相照应,不受官长欺压,所以新军内哥老会的成员相当多。后来,哥老会几乎控制了新军的中下层领导权。

哥老会,是产生在同治年间中国北方广大地区的民间秘密组织,信奉关羽,主要成员是小手工业者、破产农民,船夫和无业游民。他们相互之间以哥弟相称,以“山堂”为中心组织活动。他们中间有“兴汉灭满”的口号,也有“有福同享,有祸同当,有饭同吃,有难同受”的口号,斗争的目标不很明确。

陕西的哥老会员,以陕南为最多,关中次之,陕北最少。在陕的几大山堂中,贺兰山一支活动在三边和内蒙古及宁夏东部地区,领导人为高志清。三边百姓受蒙古王公贵族的压迫和洋奴的欺凌,大块土地被强占,大块草地不能放牧,加上三边土地大量沙化,三边地区破产农牧民特别多。为了与洋人和官府斗争,三边许多人加入了哥老会,他们的反清思想相当明确。在榆林活动的哥老会组织称“山堂”,大量吸收榆林城的手工业者和城市流民。全省开始大规模征兵之际,哥老会成员纷纷参加新军。开始,新军设有常备、续备和兵备三军,编制为镇、协、标、营、队、排、棚,官阶对应为总统、统制、协统、统带、管带、队管、排长、正副目。1905年,清廷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每镇包括步兵、马兵、炮兵、工程兵、辎重兵等兵种,每镇为一个大的战斗单位,额定人数12512人。[5]661898年,陕西巡抚魏光焘奏请“陕西新的排队,遵旨改练洋操,并添设工程队及随营武备学堂”,这是陕西编练新军之始。陕西财政困难,只好用原来军饷来挑选组队,添设工程队,打乱过去的旧编制,依新序列组建新军,并在军中随营设立一个轮训培养军官的武备学堂。但旧军改新军,人员依旧,人数依旧,战斗力并未加强。1902年,清政府下令:各省将原有兵员严行裁汰,精选若干营为常备军、续备营,巡警等军,一律操练新式枪炮,以成劲旅。陕西人参军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当兵吃饭,各地奉命招募新军时,普通百姓不愿当兵,遂将一些哥老会弟兄招进新军充数。哥老会在士兵中建有和军队编制相适应的自己的一套组织系统,标内有“标舵”,营内有“营舵”,队里有“队舵”,随时联络自己的弟兄。[9]283这一系统不断扩大,贺兰山堂随时派人至榆林新军联络发展,后来军队的控制权被哥老会成员掌握,哥老会成为拥有武装的一支重要的反清斗争力。

新军组建时,一些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投笔从戎,有的还担任了新军的长官。他们多数思想激进,对腐败的政府深恶痛绝,也有许多人已是同盟会会员了。井勿幕、郭希仁、张瓒元等人,他们联络新军中的进步青年,宣传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发展新军中的同盟会组织。[4]419同盟会员与哥老会弟兄有着共同愿望,反对清政府的统治。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他们携手共进,实现了关中和陕北的兴复。

陕北的启蒙运动,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成为一次不成熟的启蒙运动。所以不成熟,是因为陕北办学教育的对象多为世家子弟,人数少规模小,即使全体接受了革命思想,全体宣传资产阶级的主张,社会影响也不大,更不足以改变陕北的主流社会思潮。这一运动的失败,亦可从陕北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印证,陕北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一直无法深入开展,反而被个别野心家军阀引入了歧路。但是这次运动成为陕北后来的开办学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声和基础,陕北之所以成为另一场革命的根据地和核心,历史根源可追溯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