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

勇气

一位叫马维尔的法国记者,去采访林肯总统时问道:“据我所知,上两届总统都想过要废除黑奴制度,《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在他们那个时期就已经草就,可是他们都没拿起笔签署它。请问总统先生,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一伟业留下来,给您去成就英名?”

林肯回答说:“可能有这个意思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拿起笔需要的仅仅是一点勇气,我想他们一定会非常懊丧。”

马维尔还没来得及继续问下去,林肯的马车就出发了。他没有真正弄明白林肯这句话的含义。

林肯去世50年之后,马维尔已经是76岁的老人,他终于在林肯致朋友的一封信中找到了答案。林肯在信中谈到幼年时的一段经历:

“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里面有许多山石。正因如此,父亲才能够以较低的价格买下来。有一天,母亲建议把里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

“有一天,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我们在农场里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又一块的石头。没过多久,就把它们给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象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林肯在信的末尾说:“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只是因为他们认为不可能。其实,有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

马维尔读这封信的时候联想起林肯当年的回答,他明白了:尽管林肯的上两届总统都想过要废除黑奴制度,《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在他们那个时期就已经草就,可是他们都因为缺乏勇气而没有拿起笔签署它。林肯之所以拿起笔签署它,是因为比他们多了一些敢于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的确,古今中外凡成就大事业者,都需要具有非凡的勇气。

清光绪年间,孙中山先生从日本留学回国。有一次路过武昌总督府,想会见两广总督张之洞,就写了张便条,上面写的是:“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随后,让守门人传了进去。

张之洞见条子便问:“什么人?”

当差的答:“一个书生。”

张之洞不大高兴,提笔在便条上写道:“持三字帖,见一品官,白衣尚敢称兄弟?”

守门人把条子交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又在便条上写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侯。”

守门人把便条又传了进去。张之洞一看,“啊”了一声,连忙说:“请!”

从小故事中可以看到大勇气。孙中山不愧为革命先驱,不仅有识,而且有胆,不乏一种傲视王侯的勇气。

滴水藏海。勇气不是四肢的力量,而是一种心灵的力量,是对艰难困苦的蔑视,是对正确抉择的坚信。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区别,往往并不在于能力的大小和见识的高低,而在于有没有勇气,有没有适度的敢于坚持、敢于决断、敢于冒险和行动的勇气。

“其实,有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谁要想摘取冰山上的雪莲,谁就要有敢于爬上高山、不畏严寒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