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小偷的礼物

送给小偷的礼物

东汉末年,河南一带闹饥荒。一天夜里,有一个小偷悄悄地溜进了陈寔的家,爬到屋梁上躲着,以便伺机偷窃。

陈寔发现后,不动声色,装着根本没有看见的样子。他从容地穿好衣服,然后把子孙们都叫到自己的屋里,语重心长地教诲道:“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克制自己、勉励自己。所谓坏人,并不是他们天生就坏,而是因为养成了不好的习惯。那些偷东西的梁上君子,吃亏就在于没有注意培养自己的好习惯。”

小偷一听,大吃一惊,心想这明明是在讲给自己听,是在提醒和教育自己,哪里是在教训他的子孙啊!于是,他鼓足勇气,从屋梁上跳了下来,跪到陈寔跟前,毕恭毕敬地承认了自己的过错,并决心此后再也不当梁上君子了。

陈寔的做法值得称道。他顾及了小偷的自尊心,给他搭了一个台阶下,从而挽救了小偷,使其决心弃恶从善。如果陈寔不这样做,而是喊来子孙,把小偷抓下来痛打一顿,不仅会造成陈家与小偷之间的仇恨,而且小偷很容易破罐子破摔,在盗窃的路上越走越远。

如果说陈寔送给小偷的礼物是一番教诲,那么郑板桥送给小偷的礼物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清官郑板桥被罢官后,回到江苏兴化。一天夜里,风稠雨密,天气很冷,郑板桥久久不能入睡,忽然发现有小偷光顾。如何应付?他想,如高声呼喊,势必激化矛盾,万一小偷狗急跳墙,于人于己都不利。于是,他佯装熟睡,翻身面朝里。

当小偷已接近床边的时候,郑板桥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小偷听后不禁暗惊,顿感进退两难。

当小偷正在犹豫的时候,忽听床上人又吟诗两句:“腹内诗书有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闻此两句,小偷知道床上人为官清廉,实在是没有什么好偷的。

当小偷转身出门的时候,又听屋里人再吟一句:“出门休惊黄毛犬。”小偷闻诗点点头,屋里人分明是有意提醒提防恶犬,还是翻身越墙而走吧。

当小偷正欲上墙的时候,屋里又传出一句:“爬墙莫损兰花盆。”小偷留神一看,墙头果然有兰花一盆,于是轻轻避开。

当小偷脚刚着地的时候,屋里又传出两句:“天寒不及披衣送,回去改邪做新人。”小偷听后,心怀许多感激。

郑板桥雨夜吟诗送小偷的故事流传甚广,是世人公认的好诗、好心、好人、好故事。

在人世间,有许多似乎只能用鄙视、憎恨、冷酷和消灭等手段来解决的利害或矛盾,其实完全可以用慈悲、温馨、规劝和挽救等办法来解决。

温和、友善和仁爱是一种比愤怒、暴力和憎恨更持久、更深远、更伟大的力量。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不是锤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