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与王洛宾的职称

康德与王洛宾的职称

众所周知,康德是位大哲学家。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却是一个在职称问题上屡屡受挫的失意者。

1775年,康德从德国哥尼斯堡大学毕业后留校任编外教师,一干就是16年。在此期间,他的两部最重要著作《逻辑研究》和《观念》第一卷问世。尽管这两部著作在学术界声誉卓越,然而只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康德提出做教授的申请一直被拒于千里之外。这位严谨求实的哲学家尽管也深感困惑,但还是忘我地投入到科学探索的事业上,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

在历经磨难之后,康德终于当上了教授。有人大惑不解地问他:“当时您写出了那么重要的著作,怎么连一个教授都评不上?”他说:“因为这些著作太重要了,我必须全力以赴,所以没有精力争取当教授了。”

教授很多,但康德却只有一个。

我国的“西北民歌大师”王洛宾,和康德相比更与职称无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没有职称”。

有人问他:“举国上下公认您是‘西北民歌大师’,可为什么没有职称呢?”

王洛宾谦虚地说:“大西北有歌,丝绸之路就是用歌声铺出来的。你去了你也能写歌……”

对待职称,王洛宾不仅很谦虚,而且很达观,很幽默。

有一次,老人从台湾讲学回来,到机场时天上下起了小雨,他乘坐的小车在路口等绿灯,旁边的一辆小车也在等。那辆小车中的人突然摇下车窗,冲着老人大喊:“在那遥远的地方,祝您一路顺风!”

王洛宾笑着说:“我不认识喊我的人,‘在那遥远的地方’可能就是我的职称。”

还有一次,一位朋友请客,服务员多上了三道菜。朋友奇怪地问:“小姐,您上错菜了,这三道菜不是我们点的。”

小姐莞尔一笑:“错不了,先生,这是我们经理特意安排的。经理说感谢这位老人写的歌。”

朋友乐了,王洛宾也拍着高高的额头乐道:“这也是职称。”

教授很多,但王洛宾却只有一个。

职称等各种各样的头衔,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价值。一个人的价值,主要应该看他贡献了多少,而不是看他得到了多少。生命的长短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与其埋怨职称等各种各样头衔评定的不公,莫不如抓紧时间做出更多的贡献。

泰戈尔说:“鸟翼系上黄金,这鸟便永远不能在天上翱翔。”同样,人若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被名缰利锁所禁锢,这人便永远不能真正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