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石”“廉床”及“廉碑”

“廉石”“廉床”及“廉碑”

三国时郁林太守陆绩,为官一生,两袖清风,离任时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行李太轻,压不住船,送行的百姓只好搬来大石头放到船上。后人把为陆绩压船的石头誉为“廉石”。

无独有偶,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梁朝名臣江革,任地方官时政绩卓著,被梁武帝萧衍擢升为京都尚书。他起程赴任时只有简单的行囊,所雇小船过于轻飘,无法航行,送行的百姓只好搬来大石头压船。后人把为江革压船的石头也誉为“廉石”。

裴潜从魏武帝曹操的“参军”官职做到魏明帝曹叡的尚书令,是位三朝元老。此公任兖州刺史时,不带家眷,不图阔气,不摆排场,唯一的“奢侈品”是仿照当地的“胡床”,自己动手制作的轻便折叠床。时隔数百年后,“诗仙”李白赋诗赞之:“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后人把裴潜仿制的“胡床”誉为“廉床”。

中唐时的三代重臣卢怀慎,一生清正廉洁,为国为民建树颇多,却从来“不事张扬”,死后竟无钱安葬。一老仆请求“自卖”换钱,草草为主人办了丧事。堂堂一品大员,连立块墓碑的钱都没有。唐玄宗听说之后,亲临其家、其墓考察,得以证实,不禁潸然泪下,颁诏为其树立墓碑,并御书碑文。后人把卢怀慎的墓碑誉为“廉碑”。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间。“廉石”“廉床”以及“廉碑”,对世人有什么警示作用呢?

有一块完整无误的刻石《官箴》,现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第五展厅,它也许能深刻地回答这个问题。

《官箴》是清宣宗道光四年,即1824年,陕西长安令张聪贤受陕西延绥道台颜伯涛之托,摹颜检(颜伯涛之父)《官箴》拓本刻制而成。《官箴》中写:“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官箴》字字警策,句句药石,很有警示作用。它揭示了一个极其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办事公道正派,才能赢得人心;为官清正廉洁,才能树立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