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赞的力量
弗·培根在《人生论·论称赞》中说:“有一种称赞是助人为善的,这就是所谓‘鼓励性的称赞’。”这种称赞,的确是一种助人为善的巨大力量。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在称赞力量推动下迅速崛起的一个典范。
陀思妥耶夫斯基原本是学工程专业的,20多岁时写了一部中篇小说《穷人》。他抱着碰运气、试试看的心理,把稿子投给《祖国纪事》编辑部。
傍晚时分,编辑格列罗维奇和涅克拉索夫开始看这篇稿子,看了10多页后,忍不住还想再看10多页,然后又打算再看10多页。一个人读累了,另一个人接着读。就这样,他们一直读到晨光微露。
他们满怀激情,顾不得休息,找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住所,扑过去紧紧地拉住他的手,竟流出了兴奋的泪水。他们告诉这个年轻人,《穷人》是部非常出色的作品,鼓励他万万不要放弃文学创作。
后来,涅克拉索夫和格列罗维奇又把《穷人》推荐给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并发自内心地说:“新的果戈里出现了!”
别林斯基开始不以为意,并用玩笑的口吻说:“你们以为果戈里会像蘑菇一样长得那么快吗?”
但是,当他读完《穷人》之后,也找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满怀激情地对他说:“你写的是什么?你了解自己吗?你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面对巨大的鼓励性称赞,陀思妥耶夫斯基自言自语,暗下决心:“他们是了不起的人,是极其善良的人。我一定无愧于这种鼓励和赞扬。我要勤奋努力,成为像他们那样高尚而有才华的人!”
后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了大量的优秀小说,成为俄国19世纪的经典作家,被西方现代派奉为鼻祖。
列夫·托尔斯泰则是在称赞力量推动下迅速崛起的又一个典范。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与称赞,钟爱有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是由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屠格涅夫几经周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对作者的欣赏与称赞。
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猎人笔记》的作者、大名鼎鼎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夸奖你。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估量!’”
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他备受鼓舞。他写的《童年》,原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由于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欣赏与称赞,他竟一下子点燃了心中创作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自身的价值。于是,他一发而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具有世界声誉和世界意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世界文坛的巨匠——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在《童年·少年·青年》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称赞不但对人的感情,而且对人的理智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称赞是一种善良,是一种馨香,是一种理解与欣赏,是一种祝福与期盼,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巨大力量。称赞别人的人,多高尚;被人称赞的人,多优秀。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称赞别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应该多一些发自内心的鼓励性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