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有所短

尺有所短

1929年,美国证券巨头伯纳德·巴鲁克陪老朋友温斯顿·丘吉尔(后来任英国首相)参观华尔街股票交易所。那里紧张热烈的气氛深深地感染了丘吉尔。当时他已年过五旬,但争强好胜之心丝毫未减。在他看来,炒股赚钱比起自己的才能来,大概只不过是小菜一碟。他毫不犹豫地让巴鲁克给他开了一个户头——头脑发热的丘吉尔摩拳擦掌地玩起了股票。

丘吉尔的头一笔交易很快就被套住了,这叫他很丢面子。他又瞄准了另一只很有希望的股票,心想这家伙的老底我都清楚,准能万无一失,稳操胜券。但事与愿违,股价偏偏不听他的指挥,一路下跌,结果他又被套住了。

如此折腾了一天,丘吉尔做了一笔又一笔的交易,陷入了一个又一个泥潭。下午收市钟响,丘吉尔惊呆了,他已经资不抵债彻底破产了。

正在他绝望之时,巴鲁克递给他一本账簿,上面记录着另一个温斯顿·丘吉尔的“辉煌战绩”。原来,巴鲁克早就料到像丘吉尔这样的大人物,其聪明才智在股市之中未必有用武之地,加之初涉股市,很可能会折戟沉沙,赔了夫人又折兵。因此,巴鲁克提前为丘吉尔准备好了一根救命稻草,就是吩咐手下用丘吉尔的名字开了另一个账户,丘吉尔买什么,另一个“丘吉尔”就卖什么;丘吉尔卖什么,另一个“丘吉尔”就买什么……

丘吉尔对这段走麦城的经历一直守口如瓶,而巴鲁克则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详细地记述了这桩趣事。

隔行如隔山。领袖也好,名人也罢,在某些领域中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做什么都能行。举世皆知的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也有过与丘吉尔相似的经历。

马克·吐温的艺术人生无疑是成功而辉煌的,其作品中到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但也曾经有过失意。当他看到出版商们由于出版发行了他的大量作品而赚了大钱时,心中很不平衡。他心里总在想:为什么将自己的作品交给别人,让别人去赚钱,这些钱我也可以赚嘛。于是,他便开办了一家出版公司,可当他真正深入到出版领域时,才恍然醒悟,原来商业与创作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不久,他的公司便陷入困境,倒闭关门,接踵而来的是债务危机。这笔债务直到1898年才还清。除此之外,马克·吐温还曾投资开发过打字机,结果损失了5万美元。

失败是最优秀的教师,人们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比从胜利中学到的多。丘吉尔从那以后再也没去炒股,马克·吐温则埋头于写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有能有不能,有明有不明。如果能为能,不能为不能,明为明,不明为不明,就是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