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记载
2025年09月26日
最初的记载
人类究竟什么时候发现癌的,已很难追溯了。人们只能从古人留下的文字记载中,探索与癌斗争的历史。
中国古代医学中关于肿瘤的发现和记述不仅最早,而且内容丰富。在殷虚甲骨文中就有“瘤”字出现。两千多年前的《周礼》中记载有关治疗瘤的专科医生,称为“疡医”。受这一影响,日本和朝鲜至今仍将肿瘤学科为“肿疡学”。此后,从《黄帝内经》到各家论著,许多都有关于肿瘤的记述,内容涉及极为广泛。从对肿瘤的命名到肿瘤的病因,从临床表现到治疗措施,都有明确记载。
良性肿瘤,中国古代医学多称“瘤”,如血瘤、骨瘤、脂瘤等。恶性肿瘤命名较复杂。古语中的“岩”与“癌”通用,特别是乳房中长出的高低不平、坚硬如石的肿块就被形象地称作“乳岩”,即现在的乳癌。其他还有“肾岩”、“舌菌”、“茧唇”等。
为什么会出现癌肿?古老的中医学认为,人体正气不足,阴阳失调,邪气便有机可乘,就可能发生癌肿。至于临床表现的记述,更为形象具体。如“咽喉生肉、层层如叠,渐渐肿起,不疼,多日乃有窍,出臭气,逆废饮食”。显然,这是咽喉部位的恶性肿瘤。
宋代的医学论著中,已开始使用“癌”字,并对癌作了记述。明代医书《医学正传》中已对乳癌作了更具体的描述:“乳癌有核,肿结如鳖,棋子大,不痛不痒,五七日方成疮……如成疮之后,则如岩穴之凹,或如入口有唇……”此种表现和现在乳癌基本相同。
此外,关于肿瘤的预后、治疗措施记述也很多。如“喉旁结肿发紫如浮萍,症属喉菌,极难调治”;“初帝且有瘤疾,使医割之”;除手术治疗外,还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等等。
古埃及医学家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就记载了有关肿瘤的症状,但大多只限于体表的肿物和不能治愈的溃疡,而其中有些无疑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癌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