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豪茨的发现

英格·豪茨的发现

1772年氧气的发现以及后来荷兰出生的奥地利医生英格·豪茨的发现,才是关于光合作用认识的真正开端。

1779年,英格·豪茨在伦敦近郊租了一所别墅,他利用夏天的3个月时间,做了500多次实验。在一次实验中,他用一个盛水的大烧杯,把绿叶和一些水草浸在水里,在水草上面倒扣一个玻璃漏斗,漏斗管上再倒扣一个试管。然后,英格·豪茨把这个大烧杯放到阳光下。不久,在漏斗里就有小气泡上升,等试管里收集了一大半气体以后,他就把点燃的蜡烛放到试管里,他看到火焰增亮了。他自己也吸进这种气体,感到胸部特别地轻松畅快。可是,他把这个烧杯放在没有阳光的暗处,就没有气泡产生。原来绿色植物只有在阳光下才会把“坏”空气变好。

英格·豪茨还分别选取了房屋的阴面、阳面、太阳升起、夕阳西下、晴天、阴天等等各种不同的条件,反复地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太阳光参与了绿色植物把“坏”空气变“好”的活动。这使人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

但是英格·豪茨还不能解释,普利斯特列在封闭的玻璃罩里老鼠和绿色植物共存的实验的原因。

回答这个问题的,是瑞士的牧师谢尼伯。谢尼伯牧师虽然以传教为职业,但是他对植物学却有广泛兴趣。他继续重复并研究普利斯特列和英格·豪茨的实验,直到1782年,才发现植物在太阳光下既能把“坏”空气变好,又能把“坏”空气作为自身的养料。

他用实验证实: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过自身的加工制造出氧气。

1804年瑞士化学家赛逊尔把普利斯特列、英格·豪茨、谢尼伯等人各自独立的研究发现工作,统一起来,归纳成一个公式:

这个公式用现代化学语言来表示,就是:

直到1896年,法国科学家贝尔纳斯给绿色植物这种独特的生理化学过程,命名为“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