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罪魁祸首

艾滋病的罪魁祸首

自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探寻艾滋病病原体成了生物医学家们共同攻坚的焦点。因为只有找到病原体,才能进一步搞清它的传播途径,发病规律,为预防和治疗艾滋病提供科学依据。

那么艾滋病病原体在哪里呢?

艾滋病病毒

最初人们只知道,性接触是感染的一个重要途径。后来发现接受血制品治疗的血友病人能受到感染。科学家推测血液或血制品可能是又一途径。血制品的制备过程中,为避免细菌和霉菌的感染,都必须过滤。既然能通过过滤器,艾滋病病原体显然是一种病毒。

最初涉嫌怀疑的病毒有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腺病毒等。其中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其流行病学模式和艾滋病十分相似,但后来这一推测被推翻了。接着又考虑过一种逆转录病毒和人类的白血病毒HTLV-1,但流行病学无法论证这种观点。

尽管寻觅艾滋病病毒犹如大海捞针,希望十分渺茫,但科学家却一直在努力。第一个发现艾滋病病毒的是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卢克·蒙塔格尼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他们从一个同性恋伴淋巴结病变的患者身上发现了这一病毒,并进一步培养,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这种新病原。他们称其为淋巴结病相关联合病毒(LAV),并于1983年5月在权威的《科学》杂志上报告了这一重大发现,只是当时很少有研究者承认这一惊世发现。

与此同时,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罗伯特·盖勒教授及同事们在48名艾滋病人中也分离出了艾滋病病毒。通过血标本检测病毒的试验,证明此病毒就是艾滋病病毒,并命名为人体嗜T淋巴细胞逆病毒Ⅲ型(HTLV-Ⅲ)。1984年5月4日盖勒也在《科学》杂志上公布这一重大成果。接着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杰伊利维等人的研究中则指出,艾滋病的病原体是ARV(艾滋病联合后病毒)。另外,还有1980年发现的引起白血病的病毒HTLV-1等等。

艾滋病病毒的发现,为斩断艾滋病魔爪,带来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