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序

友序

《王熙凤:美人如玉剑如虹》序

我是一个老“红迷”。《红楼梦》这部精神美酒,喝上瘾了,半生来,就从没有断过。对于评论这部精神佳酿的著稿,只要找得着的,从不放过。

近日读到一位才二十七岁的小姑娘陈筑梅的长篇论作《王熙凤:美人如玉剑如虹》,我谓此名极妙,这恰恰是这本书的特色之所在。王熙凤,按《红楼梦》中才女谋略家秦可卿的评论,其人其境,为脂粉队里的英雄。在历来的红学家的文章中,多数人对王熙凤都持批判态度,也有少数人赞美过她。

而把王熙凤放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做出比较到位,比较全面评价的,在我的阅读范围内,似只有陈筑梅。她的《王熙凤:美人如玉剑如虹》一书,把王熙凤定位为:“一个封建帝制文化体系中彻头彻尾的叛徒,也是一个由内而外资本浸淫下成长起来的资本先行者,更是一个帝制背景下女性人权主义复苏的时代佼佼者。”

封建叛徒,资本先行者,女权主义者,从来不曾有人这样评过王熙凤,这三顶帽子始于这个为红痴迷、笔耕不辍的青年学者。陈筑梅认为,身处18世纪的王熙凤是清封建世界与西洋资本世界思想浸淫下的“神仙妃子”。她以一介女子之躯,在社会上层如同王安石一样大刀阔斧地进行改制和造血,并以强势的手腕和霸道的作风与腐朽的封建帝制体系做着斗争。她是集性情和物质于一体的“兼美”之胎,是秦氏代表、维护的封建帝制地主经济体系所景仰和敬畏的一个资本萌芽下的革新人物。

王熙凤的管家模式含有雇工性质,发放月例即是。她的经济之道不在于“守”,而在于“拓”,在于资本的投资,不断地将双手往更深远的外围经济探去,将野心放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中去竞争和实践。她在协理宁国府时所实行的劳动责任制,和20世纪初美国的泰勒科学管理制度相仿,而王熙凤则早于泰勒百余年。

王熙凤的性格像孙悟空,泼辣、精明,秉性里有股打破世俗游戏规则的张扬与桀骜,骨子里有着“齐天大圣”争强好胜、爱出风头的性情,凡事力求拔尖、拔头筹,重名、虚荣,也爱炫名。除她治理家务的能力之外,这些性情还体现在她平日的言谈处事当中,用她自己的话来概括:“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这和《西游记》中“老子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的口头禅如出一辙,整个人物与孙悟空泼猴形象重叠交映、跃然纸上。孙悟空逆天败德,大闹天宫,掀起的是一场对礼乐文明官僚体系的战争;王熙凤逆天败德,机关算尽,掀起的是一场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宗法体系的争斗。逆天败德的革命斗争终将失败——英雄末路,强者之哀。孙悟空以接受招安的方式得以存活,王熙凤以抗争到底的姿态赢来死亡,而二者必然走向悲剧的命运都是相同的。

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她是“张牙舞爪的胭脂虎”,男人不敢轻易欺侮她。贾瑞想吃她的天鹅肉,杀!女人不敢夺她爱,尤二姐惹上贾琏,杀!

围绕着王熙凤这一主题,本书联系《红楼梦》全本的多个方面,结合中外古今的史实,做了独到的、纵横捭阖式的元始之论。兹举数例:

1.王夫人既支持又压抑王熙凤

王夫人将琏、凤这对欢喜冤家绑在一块儿,既顺了贾母“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心意,又在倾心贾琏的内侄女王熙凤面前做了成人之美的好人。琏、凤婚姻由夫唱妇随走向矛盾重重、相互厮杀,使得王夫人坐享其成,这才是这尊活菩萨的终极目的!

这个看起来最是慈悲不过的大善人,出于独吞荣国府偌大家业的目的,亲手把自己的内侄女王熙凤推入了万劫不复的火坑。她纵容琏、凤没日没夜淫乐而让贾琏绝嗣,以防荣府家产落入贾琏的后人手中。她闻知绣春囊丑事后,立即独审王熙凤,以此来灭她的威风,警告她行权不要越权。

2.领导者的视角与众不同

在原著《变生不测凤姐泼醋 喜出望外平儿理妆》的章节中,贾母劝凤姐说:“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年轻,馋嘴猫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

对贾母这段言论,学者们多认为,这是贾母本身的观点,助长了男人的泛爱。而作者筑梅却独特地认为,这是贾母的“不可谓不违心”之言。若用妻子的视角看待丈夫,是难以容忍男人这种外遇作风的。彼时彼刻的贾母是荣国府内眷中的最高领导,以她的领导视角出发,则要从整个宁、荣二府的家族利益着眼看待此事。贾琏,身份是官职同知,是荣国府实际上的内务总管。王熙凤管理荣国府内政,因她才智能力高超,为了防止她过分越权而超过贾琏与贾母,必须对她进行适当的压制,必须维护贾琏在众人中的声望,以利荣国府的宗嗣繁荣与安定,从而达到以琏制凤的目的。男人外遇,即使在一夫多妻的男权社会,也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对贾琏嫖鲍二媳妇一事,不可外扬,不可多加责备,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这种独特的观点,也是家族领导者、管理者应有的观点。作为家族领袖,凡事必须从大局考虑,必须从有利于大局的利益结果导向做出选择。这和一般的民众,或事件直接当事人的视角是有重大差别的。

这段直接写贾母,间接写熙凤。荣国府的第一把手要以琏制凤,说明熙凤才智非等闲之辈。

冷子兴一句“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评价更是将王熙凤本人抬高到一种人所不及的高度,使其声望压过其夫贾琏不知几座山头。王熙凤的善良带着锋芒,王熙凤的恶行也伏着智慧。她是一个亦正亦邪、善恶兼修、双管齐下的多面体,一个不待“万一”便要蓄势冲破一切“禅关”束缚的泼皮,她在层层壁垒中,如齐天大圣自出顽石,活得肆意,活得潇洒。真真是“美人如玉剑如虹”!

3.最独特奇妙的是,把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认为是过情关,警幻仙子和秦可卿是二人合一。

联系秦氏闺房有秦少游“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情关者,秦观也。于是,文章拉开,洋洋洒洒,以杜撰秦观春联之笔,将清王朝发祥历史“肇姓”的杜撰之笔巧妙揭露,点石成金,诗意盎然,读得我如醉如痴。这使我联想到金与南宋“采石之战”,曾经的金朝遗民与通古斯人、少数蒙古人构成了后来的“满洲”人。筑梅认为,努尔哈赤是借助“大金”的旗号统一女真,师出有名,但在皇太极时期出于入主中原的政治目的,顾及汉人因“靖康之耻”而痛恨金朝遗民,才给自己家族肇姓爱新觉罗。“觉罗”汉译为“赵”姓,“爱新”为金意。皇太极此举意在说明自己的家族为金朝王族完颜氏和宋徽宗、钦宗的血液交融得来的龙孙凤子,天潢贵胄,他的父亲努尔哈赤为“天命”君主。这实际上也是杜撰之笔(据史料考证,努尔哈赤为西伯利亚南下的通古斯人与女真原住民的后裔)。

读《王熙凤:美人如玉剑如虹》,让我走进了中外历史的广阔境地,桩桩或曾经知之,或模糊依稀,更多的是陌生新奇、万紫千红的古人事迹,与《红楼梦》挂上了钩,通过作者巧妙的讲述,让我长知识,添智慧,得情趣,加深了我对文学与历史的孪生关系,以及对《红楼梦》表现现实、反映历史的意义和诗意价值的认识和欣赏。

读《王熙凤:美人如玉剑如虹》,让我走进了作者那富有青春活力、夹着抒情化议论的句子,让我感触着作者的博识、情趣、哲理性的诗意语言和境界。由此,让我意识到,文学,是富有诗意的语言艺术,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也应当是富有诗意的语言珍品,而不是学究式的枯燥无味的文字集合。

我读此书,特别喜欢作者俏皮风趣的语言。如“(人们常因王熙凤)张牙舞爪的胭脂虎形象吓到止步不前”,这“张牙舞爪的胭脂虎”,他人不能道也,让我笑悟多时。 

我读此书,特别喜欢作者深情哲理的语言。如,“成年人的爱情是物质的,也是纯粹的。纯粹到必经物质层面的粗糙与磨折,方能提纯和萃取灵魂深处的温度。”够你回味!“粗糙”一词,形容词兼作动词,与“磨折”连用,妙不可言,有体验者方能欣赏。“爱情是物质的”质疑了中外千年来信奉的“柏拉图”教条。又如,“传统女人即使是在闺阁之中面对自己夫君的私密相处时刻,也以‘德、容、言、恭’和逆来顺受作为她们妻贤的准则。”说得到位而又为他人所不能道。一介稚儿怎有此识?奇!

《红楼梦》笔法之秘,极多。曹雪芹“谁解其中味?”三百年来,未解之谜层出不穷。如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中,秦氏嘱托丫鬟“仔细看着猫儿狗儿打架”,这,绝非闲笔,其含意,前人说法多多,中的者几无,大部分人只能做片面解读。作者引《诗经·野有死麇》:“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作者云:“好个无使尨也吠!岂不闻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中,秦氏嘱托丫鬟‘仔细看着猫儿狗儿打架!’”——嘻!原来是这个意思。我读此,连连首肯。曹雪芹这种隐蔽到最深处的笔法,前人未知或未能全知,却被作者用《诗经》中的一诗一语道破,妙也乎!

文学是人学,《红楼梦》是写尽人生的书。研究它,不但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需丰厚的人生阅历。知识可以从书报中获得,只要勤读,年轻人具有一定的知识并不难。但人生的阅历,却是需要一定年龄与经验的。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令我惊奇的是,不到而立之年的陈筑梅,对《红楼梦》中表现人生的许多情节,所隐含的人生哲理,竟然具有洞明世事的眼光,一眼看透其中奥秘,道出了与她的年龄不符的阅历哲思。例如,她说:“仅仅把自己摆在一个道德层面上来对照现实处境的人,往往是其现实处境中的弱者。强者超脱于斯,总有办法;弱者依附于此,运用规则。”又说:“男性心中没有最美,世俗生活也不会存在‘兼美’,故而,经过时间的萃取之后,曾被舍弃的那一个情人会成为男性心中永恒的美。”这一类的论断,稚年男女,是极少有人能说出的。我想,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她中外知识渊博,善于运用哲理来看待历史,领悟历史中的人生道理,并把它联系到现实。人生规律古今中外是质似形异,悟古即能悟今。二是由于她人生阅历深广,有独特的见识力。加之特殊天赋让她时时在洞察生活,时时在提炼隐藏于平凡人生中的哲理。

本书的作者,以其才华横溢、底蕴深厚的文学素养,广采博收、孜孜以求的学习方法,十年一剑、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为《红楼梦》研究送来一束多姿多彩的奇葩,一弯绚丽缤纷的彩虹,一曲余音绕梁的歌曲。《王熙凤:美人如玉剑如虹》一书,是贵州红学研究,也应是中国红学研究一片初升的朝霞。愿作者陈筑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有更多、更具影响的红学著作问世,为红学研究这座百花园,增光添彩。

祝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