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评《王熙凤:美人如玉剑如虹》

小评《王熙凤:美人如玉剑如虹》

冯刚

吾友陈筑梅,年幼聪颖知事,家贫好学,以畅游书海为乐,每读一本书,便有心得笔稿。高中时便能填词写诗,自存慧识,文章天成。筑梅好学至勤,志高才多。大四便出版诗集《处水不渡》,犹好《红楼梦》,虽是90后,但心智超脱,与之言谈,学者亦不可小觑。

且说筑梅,嗜《红楼梦》,通读多遍,精研细玩。积年累月,导致简破册烂。满纸注释心得,红绿相间,功力透纸。其以一己之力,投注多年时间与精力,搏成洋洋洒洒二十五万字专著《王熙凤:美人如玉剑如虹》。其书本是论王熙凤的专辑,却突破“王熙凤”的藩篱,以“王昔凤”和“亡稀凤”为论,将王家昔日凤凰的闺阁气象一笔带出。

作者善于运用多角度透视,以王熙凤为重点,兼涉四大家族各种主要人物的分析,挖掘出“王家昔日的凤凰”以及以乾隆为代表的历代帝王“亡稀凤”背后隐藏的心理活动,进而揭露清王朝由发祥走向封建帝制集权鼎盛时期的历程。

作者从不同角度,解读了资本的运作,资本是注入僵硬衰败社会的一股新鲜血液,也是对传统农耕社会的挑战,同时唤起了个人的强烈意志,让人学会赞赏聪明、展示雄心、追求欲望。也让人们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生活,依然追求,依然奋斗。但同时,也让人们看清了资本的血腥、贪婪、索求不止。资本也是对人性底线的挑战,一种又怜又恨、无可奈何的情结,在对王熙凤的分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作者从贾府的顶层设计开始分析,然后以琏、凤夫妇从宴尔新婚走向分庭博弈的婚姻围城架构篇幅,再现封建王朝统治阶层帝王与贵族的上层博弈。最后通过十二钗与满人崇尚骑射的背景,层层引入《子虚赋》《上林赋》,并将书中人物的情感,佐以大量古今中外的清史资料,以“梦幻情深”破解乾隆“亡稀凤”的血案。

筑梅从不同的角度论熙凤、解构文本,从内外两个方面纵横捭阖,品评王熙凤。作者运用历史知识,以清朝乾隆时期为切点,影射乾隆以前历代帝王前朝后宫的野史,并将清王朝盛极而衰的深层原因归为帝王专制加速集权下的封建化过程中贵族资本势力的败退。尤令人惊奇的是,作者留意到风月宝鉴的艺术架构中“杜撰”之笔,从“金陵王家”与王熙凤“冰山凤凰”的判词切入,紧扣长白山文化与满族来历的线索,巧借杜撰秦观对联的玄机,将清王朝发祥历程以太虚幻境探情关的方式探秘,将“女真、北宋、金、南宋、元”和“明末女真各部、后金、清朝”的纵向史脉连贯一线,终得这本研红佳作。

值得关注的是,筑梅的立论及延展非常符合学界聚焦的主题。作者留意到,近年来中国红楼梦的研究领域及视野也在向满族发祥地长白山进行探索,如2018年,在首届《红楼梦》与长白山文化研讨会上,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北京曹雪芹研究会会长胡德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胡文彬,中国红楼梦学会艺术委员会主任欧阳奋强与吉林省红楼梦学会(代)会长陈景河,以及全国40余位知名红学家、满文化学家、清史学家、民俗学家齐聚长白山,共同探讨《红楼梦》与长白山之间的渊源和联系。

作者强调了外因对每个人性格形成有铁铸之功,并以清廷入关前后社会上层经济文化的发展为背景,举例说明了王熙凤被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催生出的行为模式与博弈心理。最终落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虽然学界对王熙凤多有批评之态,但是在曹雪芹与脂砚斋笔下对王熙凤人物的塑造与品评,多为欣赏之笔。故在本书中,筑梅更是结合旗人姑奶奶的多面性格,视熙凤为娲王遗魂、被泥之玉,擦去污垢,亦显琬琰风华。同时作者也指出,王熙凤的聪明俊秀具有更多嗜血的原始冲动。正如作者指出:“恰是来自大观园外成人世界中的王熙凤才有的钢铁秩序,守护着大观园内的青春世界,看顾着以贾宝玉为代表的一群混世魔王。”因此作者从外部看,不同的人物站在不同的平台,宁荣二府顶层设计早已铸形塑模,每一个人都分配到了自己的角色。总之,筑梅阅读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把看似纷繁无序的大观园人物线索理得条条顺畅。

作者在著述过程中指出了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每个人都在试图冲破樊篱,复苏压抑的潜意识。所谓雌雄一身王熙凤,既逆天败德,又温情脉脉,还有黛玉柔弱拭泪与金刚怒目。更从女性的角度,看出了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在权力斗争之中,女人总处于弱势。尽管如此,女人们不甘命运的摆布,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抗争。她们为情为利而争,联盟与瓦解,演绎出了一番烛光斧影的宅斗。王熙凤鳞爪霸气,王夫人无为而治,贾琏弱者结盟。真是“庙堂决策,慈悲杀人”,演绎出一幕幕清廷“盛极而衰,末日狂欢”的浮世绘。作者在解译王熙凤的性格时,还把她与孙悟空相比较,道出其不甘雌伏、蓬勃向上的英雄主义情结,并以大观园中其他人的优雅美、哀怨美和颓废美来反衬“王朝终结者”的崇高之美,感慨带有英雄主义情结的王熙凤,虽败犹荣。

我曾读《论语》中的《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作者分析了强弱性格,分析了大观园里不同的人物的表现。

作者还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在后文做出深入的分析。正如西方人把堂吉诃德看成是少年的拿破仑,他们都有一种冲动的征服欲。作者称“若林妹妹成年入世,焉知不是王熙凤另一面精神的回归?若无情之执念,焉知熙凤做不到像其姑妈王夫人一样宽宏大度?若晴为黛影,黛为凤影,凤姐是世俗化了的林妹妹,那将来黛玉成年之后站在宝玉身侧当家掌权,凭借其绝顶聪明的才智和悟性,是否会比熙凤更为泼悍霸道?若说王熙凤通过人群寻找自身存活的世俗认同感,那么林妹妹便是通过人散寻回自身存活的灵性诗美境。二者同样在参寻生命的成长途中,找寻自身存在的价值。只是一俗一雅,方式不同罢了。”

作者道出,人性极柔弱也极刚强,极刚强也极柔弱。每个人都可能向他的对立面转换。褫去人的物质属性,只剩一颗心时,是否我心是你心,你心是我心?黛亦凤,凤亦黛。世界本无赖。勘破三春,回归心路的历程,在多维的空间里,一颗心万花筒似的展现出多维的人性。我是你的过去,我是你的未来,或者我是你的另外一种存在状态。千人千颗心,究其本性,万物一心。其终也,回归初心。人性的多面,量子纠缠式地存在着。

总观全书,陈筑梅女士,对《红楼梦》研究历时已久,综合各类学科,涉及历史学、行政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广咨博引,信手拈来,皆成理据。对于一个90后的女孩,能成此书,是有天赐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