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邪兼修:王熙凤与孙悟空的天赋异禀
众所周知,在王熙凤生存的明清时代中,人们对女性的压制和男权的推崇都达到了空前绝代的状态。女性在“三从四德”“存天理、灭人欲”等时代主流观念中艰难存活,最容易丧失独立人格与创造生存资源的能力,从而沦为男人的附属品。透过荣国府与宁国府的生活常态,我们看到的太多了。以贾赦、贾珍为首,贾琏、薛蟠、贾蓉等人为次的这群人,他们生活上的荒淫无度,无人指摘。在此大环境下,秦可卿、尤二姐、尤三姐等存活的价值便只剩满足男性当权者的兽欲。不论是荣国府还是宁国府,男性的世界除去金钱、权势,无一例外就只剩女人和性,不论是贾赦、贾琏还是和贾蓉,失去家族的封荫和庇护,放在人群中都只是庸俗和普通的代言人,却因为他们天生的性别及宗族优势,就可以肆无忌惮地玩弄和蹂躏无辜、弱势的女性。纵“擅风情、秉月貌”,为贾母眼中“重孙媳妇儿第一人”的秦可卿,手握宁国府管家重权,仍难逃被其公公贾珍性侵乱伦的苦果。何以王熙凤能凭借女子的身份赢得宁、荣两府上下男性的尊重,屹立其间,翻云覆雨、叱咤风云,将自己的敛财之手伸向外界?
《西游记》中有言“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讲的是开天辟地之初天地是没有规则的,要打破那个顽空就必须达到“悟空”的境界。这与清朝发祥历史上努尔哈赤、皇太极这对父子的肇姓思维颇为吻合。而《西游记》中的经典人物“孙悟空”又与《红楼梦》中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有许多相通的共性,我们来具体分析:
(1)性格、脾气一致:王熙凤性格泼辣、精明,秉性里有股打破世俗游戏规则的张扬与桀骜,骨子里有着“齐天大圣”争强好胜、爱出风头的性情,凡事力求拔尖,重名、虚荣,也爱炫名。还有她平日的言谈处事,和孙大圣极像,如其说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这和《西游记》中“老子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的口头禅如出一辙,整个人物与孙悟空泼猴形象重叠交映、跃然纸上。也就是说,王熙凤与孙悟空善于用处理事务的才魄来壮大声威,征服并管理、调和众人,颇有一些“不撞南墙心不死,撞了南墙再推倒”的“顽石”底气。
(2)阶层、处境相似:王熙凤在企业团队中属于中层管理的位阶,同孙悟空一样,即董事长(如来佛祖、贾母)、总经理(唐僧、王夫人)之下的项目执行层主管。在《西游记》中,我们看到唐僧每每遇难,孙悟空总会一马当先,若遇到七十二变也摆平不了的事情就会腾云驾雾、上天入地搬来各路神仙作为救兵,《西游记》第三十五回对其评价“外道施威欺正性,心猿获宝伏邪魔”。王熙凤在“协理宁国府”的事务当中将这一猴王风格用于行政管理,言出必行、恩威并施,可谓一大亮色,而在许多烦冗、琐碎的管家事务中,王熙凤身上高效、优质的实干精神正是一个企业的中层管理干部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上能请动仙佛神灵,下能收拾妖魔鬼怪,皆因二者交际面广阔,面对三教九流、形形色色的人物,做得到左右逢源。如此方能推动身外的人、事朝着自己想要达成的结果去进行,从内而外,嬉笑怒骂给人以不怒自威的印象,不敢冒犯。
(3)雄才大略、能力超群,十八般武艺样样在手,却都是“文盲”,没有文化。这与其宝鉴背面的现实世界中出身旗人的背景相关,撇开这些,就以汉家文化来看,《易经·传易》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字面意义做出诠释:“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表达的是:全面观察领悟天上日月风云的运动变化,可以用来考察总结四季自然交替规律,编定律历指导万民;全面观览前人诗书礼乐的文明积淀,可以用来移风易俗、推行教化于天下百姓。《西游记》中石猴天生化外,出自灵石,不识人烟、不通人文,却凭借一身放肆不羁的性情调兵遣将、大闹天宫;《红楼梦》中王熙凤识字不多,贾母对其态度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第二十八回中体现为,“见宝玉来了,笑道:‘你来正好。进来,进来,替我写几个字儿。’”但是,这样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却能凭借其刚强果断、泼辣蛮横的作风将荣府上下治理得井然有序,让人敬畏交加、又爱又恨,可见,“文化”二字不论是与孙悟空还是与王熙凤,都无缘。二者天资聪颖,能耐与生俱来,就是对人文世界的宣战与反叛——逆天败德。孙悟空逆天败德,大闹天宫,掀起的是一场对礼乐文明官僚体系的战争;王熙凤逆天败德,机关算尽,掀起的是一场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宗法系统的斗争。孙悟空惯于借力打力打破束缚,王熙凤擅长利用规则肆意其间,若说压制孙悟空的紧箍咒来自佛教教条,那么桎梏王熙凤这个“泼皮破落户”的铁索就来自封建社会对女子人权的压制。那时,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社会观念的影响,不通文墨的女子比比皆是,以《红楼梦》为例,副十二钗内尚可举例香菱、袭人、尤三姐、尤二姐,何以她们摆脱不了被男人玩弄股掌的命运,唯有王熙凤能够不通文墨而又达到冷子兴口中所说“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境界?我们结合《红楼梦》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和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的章节来看,便可意会,王熙凤虽没有文化,却精通世务,这与她情商奇高,能够悉达人性、对症下药的机灵才智是密不可分的,在面对男性对自己的冒犯时她是十二钗中唯一一个敢于反抗回击的,她守住了自己,不至沦陷。
(4)不甘现状、不断突破。正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不满于只在花果山上做大王一样,王熙凤也不满于困居一室的荣国府管家少奶奶地位,所以二者都在不甘现状中努力提升自己以向更高层面寻求突破。体现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共性就是好揽闲事、好大喜功,细品之下,可算得是西方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映现。只是王熙凤处理的是阻碍到荣国府当家少奶奶发展前景的对手,孙悟空铲除的是妨碍到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障碍。
(5)皆由名字预兆了个人命运的悲剧色彩。从精神层面来说,王熙凤和孙悟空二者的生命所展现出来的状态都是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因此,这两个人物身上折射出的反叛性和矛盾性总是相互交融、贯穿始终的。这一点从二者的姓名上便有所预兆,逆天败德的革命斗争终将失败——英雄末路,强者之哀。
在《西游记》原著中,菩提祖师为孙悟空取名时说道——
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傍,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傍,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1]
由此可见,“孙”姓的由来是因“胡”字之喻“老阴不能化育”,“孙”者合乎婴儿本性,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索的欲望,也对整个生命历程满怀希望。菩提祖师赋予石猴“悟空”的名字,寓意为其一生修行的方法之门,即心性悟空,乃是为人师者对其成长之途修行方法和修行结果所寄予的厚望。在世俗的人文社会中,人一生的修行体现为成长历程中的学习与积累,修行过程中掌握好修行的“道法”亦是学习积累方法的体现——心性悟空,亦为心无挂碍。后来孙悟空追随唐僧,有了“行者”之名,亦不失为一种“心境澄明、无所挂碍地成长实践”的历程,当完成了学习积累的过程,证得“道果”,既是返璞归真、回向婴儿的状态。然而自悟空护送唐僧取得真经封为“斗战胜佛”之后,这个人物原型已彻底沦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坚定不移的拥戴者、维护者。昔日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已经脱胎换骨成替天行道的“斗战胜佛”,在被封建统治阶级由镇压到招安的过程里,孙行者从反叛封建道统势力到向之妥协,再到拥护的成长变化,不得不说是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剧。那么,争名夺利又证得了什么呢?菩提祖师早有预见——悟空。
可惜,“打破顽空须悟空”的孙行者,在极尽精彩的成长之旅中,因那深入骨髓的英雄主义情结重名炫名,在那蓬勃激越的生命之途未能“悟空”,为名牵执,唯名挂牵,终于自隳其芒、自戕其志,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我们再来分析王熙凤的名字与其命运。王熙凤的名字中“熙凤”谐音“稀凤”,其繁体字形中有召应“凡鸟”的字形,在《红楼梦》十二钗判词中解为:“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可见其在原著中天生便拥有世间稀有的“凤”才,偏偏时运不济,降于末世,应在女体,故而难以承载,尝试超越其间的过程就是一步步自取灭亡的历程——“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古代“凤凰”是两种不同的五彩吉祥鸟,“凤”是凤鸟,“凰”是凰鸟,后人习惯将之释为雌雄不同的同一种鸟。《论语摘衰圣》曰:“凤有六象九苞。六象者,头象天,目象日,背象月,翼象风,足象地,尾象纬。九苞者,口包命,心合度,耳聪达,舌诎伸,色光彩,冠矩朱,距锐钩,音激扬,腹文户。行鸣曰归嬉,止鸣曰提扶,夜鸣曰善哉,晨鸣曰贺世,飞鸣曰郎都,食惟梧桐竹实。”[2]足见古人心中凤鸟至尊至贵的地位,人中龙凤,自是不凡。“王熙凤”中的“王”姓谐音“亡”——“亡稀凤”,亡了世间稀有的凤凰,字面给人的理解,更加重了这层悲剧色彩。可是,凤凰难得,为何人们还是会亡了世间稀有的凤凰呢?
概因此凤的诞生之地为清朝的龙兴之地——长白山。凤凰与真龙相争,纵然凤姐有经天纬地之才,一览众山之志,仍因女子身份被困闺阁,难以破出重围。龙兴之初,凡鸟末世。借由冰山凤凰图案,结合判词“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来看,王熙凤最终的命运是被夫君贾琏休弃,在哭回金陵娘家的途中死于非命,沦为孤魂野鬼,其后的小说故事为世人展现的不过是一个烈烈如火的生命奔向死亡的过程。
不论是王熙凤还是孙悟空,他们的个人命运悲剧的共通之处都是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倡导的道德、礼教及宗法体系反叛的失败,不同的是孙悟空以接受招安的方式得以存活,王熙凤以抗争到底的姿态赢来死亡。而二者走向悲剧命运的必然,从一开始在原著小说中就经由姓名埋下了最为真实、深刻的伏笔。
在明清小说《红楼梦》与《西游记》中,王熙凤和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体现在二人性情脾气、处事风格及命运色彩方面,还体现在《红楼梦》原著中贾母多次呼唤熙凤为“猴儿”“泼皮破落户”等,可见作者在塑造王熙凤这一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时,对其不是顽石蹦出却胜似顽石蹦出的泼猴脾性,花费了多少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