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情身:女娲留下的“蠢物”
1.杜撰女娲填坑的故事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这是清代得舆在《京都竹枝词》中对《红楼梦》的盛赞,并赋予其“情天情海幻情身”的评价。
《红楼梦》是一片梦幻情身的孽海,也是一方梦幻情深的净土。在故事章节的开头,便为贾宝玉后天爱博心芳的多情打下“梦幻情身”的先天基础,用以载录王熙凤、林黛玉、秦可卿等一众女儿芳心博爱的“梦幻情深”。
《红楼梦》缘起,是一块独立于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的通灵奇石因见自己无才补天而日夜悲号——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青梗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无才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1]
今人祝秉权教授在其书《百味红楼》中提到“情无心为青”,并认为“顽石在青梗峰下日夜悲号,与其说是为自己不得补天,不如说是失宠于娲王,是一种爱情的失落与饥渴,象征并预示贾宝玉的遗世独立和将混迹于情场的独特品格。”[2]笔者认为前文“情无心为青”是祝君妙评,故有青梗峰下,情根深种的传奇,但说到顽石失宠于娲王,斯以为此祝君一大谬论也。盖因对于爱情,东方伦理架构出来的传统社会中男女有别,对于情的了解亦若云泥之判。相对祝君“顽石失宠于娲王”的论说,笔者却认为,娲王对顽石情根深种,实顽石不懂娲王之爱也。何以?这还得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说起。
女娲补天的故事见于上古奇书《淮南子·览冥训》《列子·汤问》,在最早的补天神话中,是没有火神祝融与水神共工的不周山之争的。关于共工怒撞不周山的故事引发天崩地陷的洪荒之灾,则是由东汉学者王充把它与女娲补天的故事焊接于一处的。这也从潜意识方面揭示了自母系氏族让位父系氏族之后,传统父系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审美与要求——贤妻良母式的伟大女神。
因爱而付出,因爱而献身,因爱而填坑,你看,象征父系社会权位之争的两大男神因政治角逐引发的浩浩洪灾却要由与之无关的女神女娲来解救、负责,使之为其填坑和献身。这无异于两个孩子在打斗之中闯了祸,一个母亲出来平息调和,代价是牺牲自己。试问,在这段杜撰的神话故事中,娲皇究竟为何填补天坑?是对她造出来的人类代代传承、休养生息的母性责任?还是对父神的爱恋驱使她守护其留下的万古基业?不同于西方神话体系中亚当肋骨造夏娃的父系氏族文化,东方的上古神话结构当中带着非常浓厚的母系氏族文化色彩,如女娲抟土造人。
故而,在东方文化的体系里面,潜意识内是对女性充满崇拜的,这和后天对女性独立人格的剥削和生存活动空间的限制完全不同,属于两个极端。但《红楼梦》一书,又一次将众所周知的神话故事改编了,这一次杜撰出了一块通灵之后自怨自艾、成天哀号怀才不遇的顽石。当年传说的补天神话中,女娲补天是因炼的五彩石不够,才以自身为祭献补天坑的。或传为,女娲补天,耗尽气血力竭而亡。在一个印刷工艺普及不够,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读书的封建时代,广为人知的还是女娲献己补天的故事。《红楼梦》中却说,女娲补天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五彩石,单单留下一块顽石于大荒山无稽崖下的青梗峰上。诸君请看,这是多么荒谬的无稽之谈啊!浩浩洪灾之下,献身填补天坑,凭借一代女神的智慧和视野,岂会做出遗石长安而献己为祭的怪事来?
女娲本可将那块炼出的五彩石去填补苍天那最后的一丝裂缝,却选择了牺牲自己而把尚未通灵的石头孤独留下。足见其对顽石之情,深恩无限。补天之后的女娲与天地契合一身,与万物一体同心,更由得那块后天通灵的顽石在自己看护的视线下成天哀号无才补天、枉入红尘。缄默的女神,无言的女娲,对不懂情为何物的顽石爱之深切哪,然而情深不寿,慧极必伤。那块让女娲甘愿以命相护、以心相守、以生死抉择,又以献身死亡来诀别的顽石,若干年后,不知是否明白情为何物?
《红楼梦》中,所谓“青梗峰下,情根深种”便为此言,“情无心为青”,故有情不情之举。顽石未通灵时,娲皇情不情,始有后来的遗世独立,顽石并非无才补天,而是在情天情海面前幻来情身,深情的娲皇有意留其去补尘世那片破败的情天。
不食人间烟火的顽石不懂情为何物,只哀叹自己无才补天的孤独和寂寞,盖因通灵之石渐生其心,尚未知情也。故在听到一僧一道谈论那人间荣耀繁华后,心向往之,又自恨粗蠢,不得已才口吐人言,向那一僧一道求助——
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3]
从中我们可见顽石入世的初衷在于纵欲,纵其“荣耀繁华”之欲,纵其“富贵温柔”之欲。顽石并非为了补天济世、利物济人而来,初心重在履历和体验,与情无关,与爱无关。所以书中僧道评其“性灵”而“质蠢”,笔者评其为女娲留下的梦幻情身,天道好还,顽石幻形入世,必将重蹈女娲覆辙,经历一场梦幻情深,履历一场由父权构建出来的东方伦理社会中“情不情”的悲哀与无奈——情深不寿,情深无用。而五彩石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劫,是否会与当年的炼石者女娲精魂所遇呢?
2.子虚上林:“赤瑕”“黛玉”的前缘
书中故事仍在一僧一道的对答中娓娓道来,传为木石前盟的“赤瑕”“黛玉”造劫历世的愿望终于在警幻仙子的案前提上日程——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衷便郁结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4]
赤瑕者,辟为“赤”“瑕”二义来看,赤者,裸露之意也,瑕者,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即玉有缺陷;二者合用则为裸露玉的缺陷也,始见司马相如《上林赋》:“珉玉旁唐,玢豳文鳞,赤瑕驳荦,杂臿其间。晁采琬琰,和氏出焉。”讲的是一块似玉的美石立于雄壮宏伟的千仞之上,纹采似鱼鳞斑驳,赤玉混夹崖石中,呈现其间斑驳之彩。晁采、琬琰、和氏璧皆在这里出现。
神瑛者,神界美玉也;黛玉者,玉中存黛也。神瑛侍者即为当日在赤瑕宫看护美玉的仙界随从。绛珠仙草,一种结红色果子的草本植物,生长于西方灵河岸。史无考证,学界上众说纷纭,最为有名的是周汝昌先生对其考为洛神珠一说,即酸浆草。但笔者结合满族长白山文化与文学文本中这株仙草在神瑛侍者的灌溉照料下最终修成人身来说,更倾向于绛珠仙草为人参果(“人参”谐音“人身”)一说。离恨天,道教第三十三重天阙,别名“大赤天、太清天、火赤天”,乃是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的道场。
古语有云:“三十三天觑了,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害了,相思病怎熬?”[5]
大意为:极高的三十三天我仔细看过,它高不过离恨天;许许多多的病害过了,而相思病最难熬。这几句主要用对比来表现倩女的离恨相思之苦。意中人被逼离去,她痛苦难耐,觉得三十三天之高远比不过她的离恨之高,四百四病之苦数相思病最难熬。
那么,修成人身后的绛珠仙草为一介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水为汤”,又讲的是什么故事呢?程高本将蜜青果改为秘情果,影射神瑛侍者照料绛珠仙草时候二者就珠胎暗结有了私情,其实低俗。脂评本反复出现蜜青果,又着实啰唆、玄妙,惹得后人前仆后继考证索隐,或认其为蜜制的青橄榄,或认其为超甜的青梅果等。此处笔者结合离恨天、灌愁海“情天情海幻情身”的意境而言,认为蜜青果谐音“觅情果”。讲的故事应为绛珠仙草脱去草木之胎修成人形后,混迹离恨天外,寻求甘露灌溉之情的报恩法门无果,反而害了对神瑛侍者的相思病。
故而宝黛之间的木石前盟其实是顽石后天投胎为贾宝玉的杜撰出来的故事。真正的缘起其实是属于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木玉良缘”,狡黠的石头幻形入世,便将石、玉混淆,胡诌了一个“木石前盟”的因缘来。青梗峰下那块日夜哀号无才补天的女娲遗石则主要是下凡饱览人间情和欲的。
“珉玉旁唐,玢豳文鳞,赤瑕驳荦,杂臿其间。晁采琬琰,和氏出焉。”笔者认为,《红楼梦》故事中的木石前盟脱胎于司马相如《上林赋》中的这寥寥几句。所述的是一块似玉的美石夹在赤瑕宫看护美玉的神瑛侍者与一干下历情劫的风流怨鬼中幻形入世的故事。因为神瑛侍者为赤瑕宫看护美玉的仙界随从,故而在下历情劫的过程中,晁采、琬琰、和氏璧等这些美玉所幻的风流怨鬼都在此间出现。神瑛侍者的宿命是守护这些美玉,纵然下凡历劫,也仍在履行前世的责任。
神瑛侍者对绛珠仙草有甘露灌溉之德,却无折枝独占之意。绛珠仙草思念神瑛侍者恩情久矣,脱胎换骨需要时间,修成女体后的绛珠仙子游于离恨天外再没见过赤瑕宫的神瑛侍者,对其印象大抵为多年前汲水灌溉时佩戴无瑕美玉的一个模糊轮廓,可见,“赤瑕”“黛玉”的前缘便是有缘无分的。
3.幻形入世:饱览情和欲
——那一干下凡历世的风流冤孽
(1)神瑛侍者与甄宝玉、贾宝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曲《枉凝眉》,揭露了宝黛爱情故事的荒诞与古今情缘的万千纠葛。绛珠为报恩来还泪,却还错了对象,把本应还给下凡历情劫的神瑛侍者之泪报给了一块为饱览人间欲而幻形入世的五彩奇石。按照一僧一道的评价来说,这块石头“性灵”而“质蠢”,不懂情为何物,却在凡间的大观园内与林黛玉纠缠不清,屡屡伤了林黛玉的心,才有了绛珠垂泪弃红尘的结果。然而,未尽的残篇焉能表述那缠绵的哀愁——终有一日,尘世里的绛珠遇阔别已久的神瑛侍者,方演绎得出“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前生有缘而无分,今世仍是轮回。
毕竟从头到尾,对甘露之德牵执的唯有绛珠仙草一人而已,神瑛侍者并未有过任何情动与纠结。
贾宝玉,假宝玉,假借宝玉形象幻入世间,原非神瑛侍者真身也。
按照宿命论的“前世因,今世果”来说,石头的初衷是为“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故而笔者将其下凡的目的归纳为饱览人间情和欲。神瑛侍者下历情劫为石头依附作弊的契机,所以这块石头下凡后在富贵乡里以假乱真地祸害那群如玉美人们,是其预设人生中再寻常不过的事。这与单纯只为历情劫的神瑛侍者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见,富贵荣华烟消云散之后,以物质豢养的温柔乡被尽数遣散,五彩石所幻的贾宝玉必然是要复返大荒山无稽崖的。神瑛侍者却未必,既是为经历情劫而下凡履历,就必然还要久留人间去品味那人情冷暖的各个不同。
宝黛初见时之所以说出“这个妹妹我原是见过的”,实则在暗暗佐证贾宝玉投胎前的经历。顽石因嫌自己形象粗蠢,特意央求那一僧一道将其幻形夹带,在投胎过程中又以窥见的神瑛侍者为象幻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尘世肉胎来。故而《红楼梦》一书中存有甄宝玉、贾宝玉(真、假)的形象。如出一辙的身世和形象,如出一辙的府邸和“三观”,如出一辙的荣辱与经历,不同的只在那未完待续的结局。不同宝玉初见黛玉时就感觉熟悉,黛玉却是见了宝玉脖子上五彩丝带拴挂的通灵宝玉后才渐觉熟悉。可见当初灌溉绛珠仙草的神瑛侍者脖子上也曾用五彩丝带栓寄一块美玉,绛珠仙草幻成人形后追随其下凡投胎,忘了神瑛侍者当年的模样,唯记得他脖子前挂得有一块无瑕的绝世美玉。
故而这一出木石前盟在尘世历劫的演绎啊,因彼此的不知而变得更加丰富和广博,因为误会而认定的木石前盟导致尘世间黛玉与宝玉的绛珠仙缘又一次错失,怎能不说爱情是盲目与荒唐的呢?真宝玉本身就是一块绝世美玉了,又何须再添附佩玉以假示人?唯有自卑自艾的粗蠢顽石才会依样画葫芦之下衔玉而生,示范人前,彰显不凡。
无独有偶,乾隆一生风流成性,嗜好玉石。
贾宝玉的容貌面若中秋之月,且其生日以贾雨村之口暗写出来——“时(十)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今人张凯庆在其著作《新话红楼》中加以佐证——
清澈的月光洒下,遮护着白玉栏杆。贾雨村吟这首诗时是在士隐家的书院之中,而书中士隐家和街上并无白玉栏杆,那么,“满把晴光护玉栏”指的是哪里?清史档案中的《玉牒》和乾隆时期的《实录》及《圣训》上清楚地写着:“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夜,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诞乾隆于雍和宫。”雍和宫里才有白玉栏杆。脂批告诉我们:贾雨村——胤禛这个奸雄的心事是,八月十三日子夜,他的第四个儿子宝亲王弘历在雍王府诞生了。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这两句诗的表面意思是咏月,但它真正的含意是:胤禛的第四子弘历,一代天子降生了,天下臣民仰慕朝拜。至此,还不清楚吗?作者借贾雨村这首咏月诗,极其巧妙地告诉了读者,贾宝玉的生日就是八月十三日,而这一天,正是宝亲王弘历的诞生之日。[6]
也唯有帝王的生日,才能引来人间万姓的普天同庆罢。
红楼断稿,梦幻残篇,又谁能耐住凄凉,“半壁廊檐待明月,一盏香茗酬知音”呢?
(2)甄宝玉、贾宝玉,琏、凤姻缘影射乾隆“亡昔凤”
荣国府贾家有个贾宝玉,江南甄家有个甄宝玉。这两个宝玉不光长得极相似,连同性情、喜好和住宅陈设也是无异。贾宝玉回到房中午睡时竟然梦见自己到了甄府花园中,见到甄宝玉。而梦中的甄宝玉竟也是去找自己这个贾宝玉。
甄宝玉、贾宝玉在文学文本的世界内写的是神瑛侍者与五彩石幻形入世的关系,在文本之外则是影射乾隆的身世之谜。早在乾隆中期,“海宁换子”一说就在民间广为流传了。
《红楼梦》中第一回写甄士隐丢失女儿,就是暗喻“海宁换子”,只不过把文本之外的儿子、女儿调了个。其根据为脂批第二回,贾雨村考中进士,做了知府,到姑苏城上任。到任伊始,便派人到甄府提亲,送去金银锦缎,以答谢甄家娘子,“令其好生养赡,以待寻访女儿下落。”(甲戌侧批:找前伏后。士隐家一段小枯荣至此结住,所谓真不去假焉来也!)[7]
在这句话旁“真不去假焉来”,脂砚斋告诉我们:丢了一个真的,来了一个假的。而丢了的那个真的,作者把他“安插”在甄士隐的同族、江南的甄家(真家)里,那个甄宝玉,就是被调包的儿子,他才是乾隆皇帝的真身,荣国府里的“假宝玉”只不过是“真宝玉”的影子。
按照书中的描写,“太祖皇帝仿舜巡”一共进行了六次,贾家、王家各接驾一次,江南甄家接驾四次。中国历史上进行过六次南巡、江南“甄家”接驾四次的皇帝只有康熙和乾隆,并且在有清一代效仿尧舜禅让做过太上皇的只有乾隆。史料记载乾隆六次南巡,海宁陈家就接驾了四次。乾隆六次南巡其中四次到达海宁,主要目的是筹划和视察海宁的海塘工程。但是随着海宁换子这个传说的广泛流传,乾隆帝六次南巡甚至被传说为探望自己的亲生父母。而被雍正换出去的女儿,长大后嫁给了大学士蒋廷锡的儿子蒋溥。蒋家是江苏常熟的大姓,雍正之女所住的那栋楼被后人称为“公主楼”。自然,野史终归是没有太多根据的,但是历史上乾隆生母的档案却有存疑,不然,也无法让《红楼梦》的作者搜集到这么多生猛的素材原型进行文学文本的加工了。
《红楼梦》第四十回,史湘云在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时,行令的第一句话就是:双悬日月照乾坤,寓意为天上有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此话出自唐朝诗人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剑阁重关蜀北门,上皇归马若云屯。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日月”一词除指太阳和月亮外,还有一个寓意是喻指帝后。语本《礼记·昏义》:“故天子之与后,犹日与月。”如此,《红楼梦》这部妖书就更加引人入胜、令人疯魔了。一部书,故事的时间集中于乾隆王朝,但同时也浓缩了清朝乾隆以前历代帝王(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的野史家事。
前番笔者提到,贾琏是成年之后的贾宝玉,贾宝玉为贾琏的未成年。大观园的世界青春无垢,王熙凤正是大观园这个孩提世界的守护者。她以胭脂虎的形象在园外成年人的世界中厮杀博弈,却将所有的温柔都倾注于这座象征青春与年少的纯真世界。对于王熙凤和贾琏来说,大观园应代表彼此携手步入成年以前最美好的一段回忆。贾蔷、贾蓉的出场,“蔷蓉”谐音“乾隆”,意为文本世界里的好戏才刚开始。
故而后来,在琏、凤夫妇走向高位博弈,以熙凤落败、贾府保全作为结局时,最初扶持熙凤的“蔷蓉”(乾隆)二位贤侄后来对王熙凤的态度也有了差别:贾蓉怂恿贾琏偷娶尤二姐,并在尤二姐死后要与贾琏一起为尤二姐复仇;贾蔷却自始至终对王熙凤恩情铭记心间,于熙凤死后同龄官、贾芸、小红、刘姥姥等一起向被贩卖至青楼的贾巧姐伸出援手,助其脱困。
根据贾宝玉人物原形为乾隆帝,那宝、黛之恋,琏、凤姻缘也就不难理解了。再结合王熙凤文学人物的生平迹象(为秦可卿发丧、“国舅老爷大喜”、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王熙凤生日为九月初二日、梦中夺锦等故事情节)来看,王熙凤这位“琏二奶奶”人物原形也就显而易见为乾隆继后了。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这首对贾元春命运的判词,同样是对乾隆与继后那拉氏由相互扶持到相互博弈,再到那拉氏没落的总结。对此,张凯庆教授在其《新话红楼》中以大量例子佐证了《红楼梦》第一主人公实为那拉皇后,并谈到金陵十二钗中王熙凤、元春、探春、史湘云、薛宝钗等的命运为那拉皇后命运及清廷入关前后不同历史时期王家昔日凤凰命运的补充。如探春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湘云判词:“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等,皆与那拉皇后“南直召祸”被福隆安由水路护送回京的历史背景相关。
笔者不再展开赘述。
乾隆的一生享受着老爹雍正经营来的泼天富贵,是个不折不扣的富二代,但他也在效仿祖父康熙的六次南巡中败光了父辈积累下来的家业。乾隆的两任皇后,皆在伴驾出巡的途中遭遇祸患,不可谓不蹊跷。孝贤皇后于东巡回程途中病逝于船上,继后那拉氏伴驾途中“南直召祸”。
依风月宝镜正反两面来观照,宝、黛之恋为乾隆与孝贤皇后富察氏的少年之爱。书中世界宝黛初见,宝玉赠黛玉“颦颦”二字,概因黛玉生得“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书外世界乾隆以“揽结寻常怡性处,云何长遣两眉颦”来追念亡妻;书中世界林黛玉为三生河畔的绛珠仙子追随神瑛侍者下历情劫,书外世界乾隆又以“鹊桥节已近,愁望绛河旁”来追忆亡妻;书中世界宝、黛初见时贾宝玉说“这个妹妹我原是见过的”,书外世界乾隆以“谁能石上三生认,且看烟中九点浮”来悼念亡妻;书中世界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书外世界乾隆以“幻矣仙踪谢蓬海,悯哉民瘼指徐州”抒发盼与亡妻相见欢的情感……
那么,可卿逝世使得贾宝玉心如被戮吐出血来,这个故事情节也就不难理解了。秦氏之殁,其素材原形是孝贤皇后大丧。毕竟,在《红楼梦》的底稿《石头记》原本中,对于秦可卿的死亡方式,描述为“淫丧天香楼”。后来畸笏叟出于某种考虑,命“芹溪”对秦可卿的故事进行了大量的改动,将死亡方式改成了病死。底稿当中,秦可卿的“淫丧天香楼”,可说与黛玉“玉带林中挂”如出一辙,都是上吊自尽。
琏、凤姻缘,便为宝、黛成年后,即乾隆与继后那拉氏一生的爱恨情仇。
贾琏爱过熙凤,一如宝玉也为娴静的宝钗心动过。正如乾隆,不论是对孝贤皇后富察氏,还是对继后那拉氏,都是真心爱过的。只是,富察氏身后,是一直陪着他的“林妹妹”,是灵魂世界的木石前盟,也是现实世界的金玉良缘;而继后那拉氏,则成了伴他盛年时代经济事务的“王熙凤”,是灵魂世界的金玉良缘,也是现实世界中的木石前盟。
仔细研究乾隆继后那拉氏,就会发现其荣宠一生但死后凄凉的谜,与王熙凤的命运判词无比贴合。
乾隆对继后那拉氏的宠爱宛如贾琏对熙凤的宠爱,是有据可考的——
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孝贤皇后崩逝于德州。(见《起居注》)三月十七,驾进宫。(见《起居注》)三月二十二,孝贤皇后定谥,养心殿西耳房装修挪东耳房。(见《造办处档案》)
也就是说某位皇妃搬进皇后在养心殿的单间了,并且从“挪”装修而非“改做”装修来看,养心殿西耳房从前是这位贵妃长住的,乾隆十三年有两位贵妃,一位是纯贵妃,另一位便是娴贵妃乌拉那拉氏。但在同月,娴贵妃手下增加了三名宫女,接近皇后标准;四月十一,孝贤皇后丧期满月,四月十二,内部晋封令妃、舒妃、陈嫔等。(见《宫内等处女子嬷嬷妈妈里食肉底账》)四月十四,娴贵妃侄子讷苏肯授三等侍卫及乾清门行走。五月二十一,册谥孝贤皇后。六月二十一,孝贤皇后百日满,大阿哥、三阿哥遭训斥。(见《清实录》)六月二十二,军机处呈进所拟册立皇贵妃谕旨,朱笔改册立谕旨,明日再述。(见军机处录副奏折)说明在此之前,乾隆帝已经下达了册封皇贵妃的旨意。七月初一,诏封娴贵妃为摄六宫事皇贵妃。明确立后时间是在二十七个月后,亲蚕礼等正位中宫后再举行,同时下诏晋嘉贵妃、令妃、舒妃等,加崇了皇贵妃的礼仪。册封时,新封贵妃也要向皇贵妃行庆贺礼:“但皇贵妃摄行六宫事,二十七月后即正位中宫,既统理内政,体制自宜尊崇。贵妃亦应一体行礼。”礼部奏请:“皇贵妃仪仗内车舆例用明黄帷金黄幨,今请加崇,均用明黄,准。”(见《清实录》《大清会典》)
摄六宫事皇贵妃是乾隆自己想出来的头衔,没有前例,摄六宫事的皇贵妃和皇后一样享有中宫笺表,生日照皇后千秋,册封时昭告天下等等待遇,也就是说乾隆以“摄六宫事皇贵妃”的头衔为那拉氏创造了荣登皇后宝座的实习阶段,让那拉氏提前过上了皇后生活。皇太后让皇帝在丧期过后、生日之前立后(“即皇帝心有不忍,亦应于皇帝四十岁大庆之先。时已过二十七月之期矣,举行吉礼”),可没让皇帝册封摄六宫事皇贵妃抬举那拉氏。让那拉氏以普通贵妃或者皇贵妃的身份成为皇后也没问题,因为圣祖康熙册立继后时就是这么做的。七月初七,早膳延春阁抱厦下同皇贵妃、纯贵妃进膳。(见《节次照常膳底档》)这与《红楼梦》中宝玉对贾珍引荐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王熙凤因贾宝玉举荐和贾珍的抬举、授权出道,稳坐荣国府当家之位的同时也襄助贾珍巩固了其在宁国府的权位。并且《红楼梦》中王熙凤与贾琏午嬉、起居之处也在抱厦。我们接着来看乾隆(贾琏)与那拉氏(王熙凤)“一从”阶段蜜里调油的宴尔新婚——
七月初十,官房赏给讷苏肯。(见《清实录》)七月三十,皇贵妃家抬入正黄旗。那拉氏家中有两个世管佐领,分别是镶蓝旗满族第三参领第一和第九佐领,第一佐领就是那拉的父兄在管,第九佐领估计是堂兄弟在管。抬旗的时候,第一佐领内的属人和主子一起抬入正黄旗,第九佐领只有主子,即皇贵妃堂兄弟的旗籍抬入正黄旗,佐领下人没有抬旗。另外,上三旗抬入哪个其实并没区别,主要是看原旗分和所属翼以及各旗人口问题。(据《钦定八旗通志》《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
闰七月二十五,讷亲上《皇贵妃请即正位坤宁折》,乾隆朱批“朕立不了”。乾隆在封皇贵妃的上谕里曾明确指出立后在二十七个月后,况且此时孝贤皇后新丧不到半年根本不能立后,讷亲不可能不清楚。乾隆帝曾评价讷亲“素性谨慎公正,朕所深知”。
这样一个谨慎的人突然莽撞实在是令人侧目,更奇怪的是传说中“被逼立后”的皇帝并没有因为这道请求立即续弦的折子处罚讷亲,四天后还因为他在金川“虽目下尚无大捷。而调度有方。用是稍慰”嘉奖了他。(见《清实录》)
闰七月二十八,还宫。八月十三, 万寿圣节伺候宴奉旨:“宴不必伺候膳。”添用酒膳,不必伺候。早膳淡泊宁静,晚膳九州清宴,俱用洋漆花膳桌摆。晌午,伺候上用饽饽,桌二张。皇贵妃等位伺候上用饽饽桌一张,共三桌。(见《节次照常膳底档》)这里一共三桌,皇帝一人就用了两桌,而皇贵妃等位只有一桌,可以推测一起用餐的只有皇贵妃一人。也就是说在皇帝生日这天,他和皇贵妃单独用膳。八月十九,启程谒泰陵,八月二十七,车驾还京师。九月初九重阳节,伺候苏宴奉旨:“宴不用伺候,早晚膳同皇贵妃等位聚座。”(见《节次照常膳底档》)
十月初七,送皇后金棺至静安庄。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所有皇贵妃仪仗内车舆均用明黄,写入会典。(见《皇朝通典》)二月初一,礼部奏请遣妃恭代行亲蚕礼,乾隆回答:“夫妃所恭代者,代皇后也。有皇后则妃可承命行事,皇贵妃未经正位中宫,则亲蚕之礼,尚不当举行。何得遣妃恭代。应照皇帝不亲行耕耤,顺天府尹致祭先农之例……酌派一人致祭。”
在乾隆十三年七月的谕旨上,乾隆就明确表示了亲蚕礼等皇贵妃正位中宫后再举行,二三月份一般是出巡谒陵的时候,而乾隆曾经降旨“皇后亲蚕典礼,经朕降旨:若遇不行亲蚕之年,遣妃内一人恭代”。因此礼部奏请遣妃恭代皇贵妃行礼,很明显当时朝野上下已经默认皇贵妃就是皇后了,乾隆不得不出来解释:皇贵妃未经中宫,她都不合适主持亲蚕礼,又怎么能让下面的妃子的恭代呢?
乾隆十四年三月初六,御笔黄绢的“懋端壶教”、御笔红绢的“德茂教敷”,还有米色绢挑山一张挂翊坤宫后殿明间北墙。(见《造办处档案》)以上都是用于表明皇后职责的匾额。
三月初八,御笔红绢挑山一对、绿绢对一副挂怡(翊)坤宫后殿西大墙上。(见《造办处档案》)三月初九,傅恒凯旋回京。三月初十,上以金川平定,御太和殿受贺,赐大学士忠勇公傅恒四团龙褂。三月十三,启銮谒东陵、西陵。三月二十八,还宫。三月二十九,墨刻本文一张,传旨作锦边壁子匾随匾丁勾,系翊坤宫前殿佛前。御笔画金龙韵对一幅、御笔红绢金龙福字一张,系翊坤宫后殿正宝座。(见《造办处档案》)四月初一,明确册封礼礼仪问题。在命妇行礼上将皇贵妃和贵妃区别开来:“且今皇贵妃及嘉贵妃,同日受封。而公主王妃命妇,行礼略无分别,则于仪制亦未允协。嘉贵妃前著照纯贵妃之例,不必行礼,将此载入会典。”同时,将册封皇贵妃庆贺礼与初九日尊上皇太后徽号的庆贺礼合并。
四月初五,行摄六宫事皇贵妃册封礼。十月初四,乾隆确认于十六年春开始第一次南巡。乾隆十五年,正月十二日驾行圆明园,正月十三起至二十二止。此十日同乐园唱连台戏,伺候皇后等位阿哥等位果盒元宵。(见《节次照常膳底档》)二月初二,西巡五台,车驾发京师。二月初十,皇贵妃千秋,赏银九百两。(见《赏赐档》)而根据《国朝宫史》的资料,生日赏银九百两是皇后的标准。
乾隆十五年三月初六,驾还宫。三月十五,皇长子永璜薨。六月十一,孝贤皇后丧期满。七月初十,下诏筹备立后。七月十五,下诏筹备巡幸豫省。七月二十二,因皇后接册宝赐大卷八丝缎三十匹(男色二十女色十)、大卷五丝缎三十匹。八月初一,以册立皇后遣官告祭天、地、社稷、太庙后殿、奉先殿。(《清实录》)如意传旨:赐皇后银六百两因初二日接册宝。(《赏赐档》)八月初二,册立皇贵妃那拉氏为皇后。八月十五,皇后之父讷尔布追封为一等公,遣官致祭,造坟立碑如例,妻封为公妻一品夫人,以其孙讷苏肯袭一等侯。(《清实录》)八月十七,启程恭谒祖陵,巡幸嵩洛,车驾出京师。
以史观之,我们可提取的信息为——
①继后那拉氏身世背景:那拉氏是满族八大贵族姓氏之一,原满族镶蓝旗旗人,后被乾隆有意抬举成为满族正黄旗人,那拉氏父亲是正黄旗佐领讷尔布。佐领满语为牛录额真,牛录上面是甲喇,甲喇上面是固山。甲喇额真是参领,固山额真是都统。这段历史与《红楼梦》中贾琏初娶王熙凤时有意将荣国府的内政大权放与她很相近。并且那拉皇后的身世背景正是源于《红楼梦》中王熙凤“金陵王家”,即明末海西女真王族大姓。
②孝贤皇后去世不到半月,乾隆就下令把养心殿西耳房(娴妃侍寝所用)装修挪至东耳房(皇后侍寝所用);乾隆为那拉氏创立了首个“摄六宫事皇贵妃”头衔;并且那拉皇后为清朝少有的无子但登上贵妃、摄六宫事皇贵妃、皇后宝座的。这在整个清王朝来说极为少见。有人会将顺治册封董鄂氏为摄六宫事皇贵妃与之并论,但其实那拉皇后的“摄六宫事皇贵妃”却是前无古人的,概因其头衔为第一个写入国家正式文件的。乾隆甚至还把这次册立上升到外交高度,令属国派人前来祝贺,对此,使臣就颇有微词,觉得再怎么摄六宫事,也还是皇贵妃,又不是册立皇后,犯得着这么兴师动众吗?
③孝贤皇后过世后那拉氏继任中宫的活动皆为乾隆皇帝一手策划并主导。并且,奏请太后立后也只因举国上下尚处孝贤皇后丧期内,乾隆不便与天下人交代,便抬出了太后做幌子。从“将册封皇贵妃庆贺礼与初九日尊上皇太后徽号的庆贺礼合并”可见,乾隆下旨册立摄六宫事皇贵妃并加太后徽号,按照清朝惯例只有册立皇后才会给太后加徽号。册封皇贵妃贺礼与尊上皇太后徽号的庆贺礼合并在同一天庆祝,专门派遣官员祭告各地山川神灵、历代帝王,令所有嫔妃向那拉氏行六素三跪三拜大礼,满朝文武穿蟒袍庆贺,乾隆对那拉氏的荣宠达到空前高度,此时的她,才32岁。这与《红楼梦》中贾琏处于家孝国丧中“停妻再娶”的情节相似,也是那拉皇后后来“南直召祸”的一个心结。
④那拉氏为摄六宫事皇贵妃,是大清历史上唯一一位享受中宫笺表的皇贵妃。也是除帝后以外唯一一位使用明黄仪仗的内廷主位。所谓中宫笺表,有点类似于皇帝的诏书,是皇后统摄六宫特有的权力,由皇后口述,代诏女官笔录,加皇后宝册凤印,是一项极大的权力。笺表一出,虽圣旨也不可以轻易反驳,可以制约妃嫔皇子们。这与《红楼梦》中贾珍主动授予王熙凤族中对牌、财政大权情节相似。
⑤那拉氏封皇贵妃的时候祭告了天地神灵、帝王陵寝,清代所有因为册封后妃而祭告天地神灵的仪仗只有四次,那拉皇后一人就独占了两次。那拉氏的摄六宫事皇贵妃典礼等同于皇后,相当于乾隆给了那拉氏两次盛大的册封礼。册封那拉氏为皇贵妃时颁布了十八条恩款也是清代立后少有的,能超越的也只有册立那拉氏为皇后时的十九条恩款。并且那拉氏在继位中宫时,仍是无子状态。也即是说——那拉氏是无子封后,这在史上实属罕见。
⑥《红楼梦》第三回中明确王熙凤的住处为三间抱厦,此为其日常办公、午休之处,也是其与贾琏“午嬉”的地方;乾隆在孝贤皇后丧期之中,自己四十生辰之前常在延春阁抱厦下同皇贵妃、纯贵妃进膳。
乾隆对继后那拉氏的厌弃也是颇为彻底、阴毒和狠绝的。在乾隆第四次南巡(乾隆三十年,即公元1765年,闰二月十八日)那天,那拉氏“性改忽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并被乾隆派和硕和嘉公主额驸福隆安由水路送回京师。同年五月初十,乾隆就在南巡途中将伴驾的令贵妃晋封为皇贵妃。那拉皇后的命运不得不说与《红楼梦》世界中王熙凤命运“一从二令三人木”的判词高度吻合。三人木是休,二令是什么?为什么是令?乾隆又一次搬出了皇太后——
奉皇太后懿旨:“令贵妃敬慎柔嘉,温恭端淑,自膺册礼,内治克勷。应晋册为皇贵妃,以昭壸范,钦此。所有应行典礼,各该衙门照例举行。”(见《清高宗实录》)
皇太后总是莫名其妙地为乾隆续弦、封妃之事背锅。其实不是皇太后的意思,而是乾隆本尊想要停妻再娶妻。夫妻多年,早已不如当年琴瑟和鸣,而是貌合神离。这契合“休”字的三人木,究竟是乾隆要休继后,还是断发的继后想要削发为尼休掉乾隆呢?我们不得而知。只知令贵妃坐上皇贵妃的宝座后,乾隆南巡结束后对那拉氏的态度可说是一反常态。
诸君请看《承政院日记》中的记载——
丙戌(乾隆三十一年,即公元1766年)三月二十五日辰时,上御会祥殿。药房入侍时,都提调金致仁,提调郑弘淳,副提调韩光会,假注书洪九瑞,记事官李谦彬、洪彦喆进伏讫。致仁曰,昨夕昏晕之气何如?上曰,差胜矣……先来译官,传言彼中无事。而但闻皇后幽废冷宫,国内不敢以皇后称云矣。
又如乾隆三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日丙午宪书赉咨官金弘喆手本这一段记载——
幽废皇后,绝其往来,损其饮食,日加诮责,令其速殁,至六月二十三始殁云。或云不得良殁,而事极讳秘。即日移殡东直门外静安庄,不颁诏书,又不成服。
从这两份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断发之后的那拉氏,不仅仅被乾隆褫夺了她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的册宝,在物质上被大幅裁剪致使其连基本的饮食生活都失去保障,还被乾隆暗中进行了精神上的折磨(每天都要对其责骂),目的就是为了让继后早死。而且,在继后生前重病期间,乾隆密令宫中对外宣传“彼中无事”,在乾隆这样刻薄的对待下,那拉氏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于乾隆三十一年病逝了。直到那拉氏去世后乾隆都没有为她颁发诏书,也没有给她穿上下葬用的礼服。
后来,根据考古发现,对外宣称只可按皇贵妃礼安葬那拉氏的乾隆并没有这么做。那拉皇后死后仅以嫔位的礼仪下葬,其葬礼只花了200.7两白银,连皇贵妃一件衣裳的钱都不够。那拉氏没有自己的陵寝,而是被塞进了纯惠皇贵妃的陵寝,不设神牌。一切关于那拉氏的历史都被抹去,包括画像,亦被销毁。观《红楼梦》中贾琏对死去尤二姐所说“终久对出来,我替你报仇”,暗示王熙凤的命运终会重蹈尤二姐的覆辙。书中善姐对尤二姐物质上的刻薄、秋桐天天辱骂尤二姐致使其吞金自杀,尤二姐死后无人问津,唯有平儿凑出 200 两白银安葬,不得不让人感慨。《红楼梦》残缺的后四十回中,那些关于王熙凤墙倒众人推的悲剧,文本世界以外的那拉皇后都一一经历了。
凡鸟末世,凤凰歧路。一从二令三人木,为什么是令?
有意思的是,若将《红楼梦》文本世界第十二回的“风月宝鉴”用于这段扑朔迷离的历史来看,宝鉴正面为美人,反面为骷髅这一设定暗示了一种深刻的内涵——
乾隆十三年,乾隆东巡,孝贤皇后薨。
乾隆三十年,乾隆南巡,乾隆继后那拉氏疯。
乾隆三十一年,继后那拉氏崩。
宝鉴出现在第十二回,翻个面,成数字十三,镜子对应数字“十三”成了“三十”。张凯庆教授在《新话红楼》中对《红楼梦》世界的“十三”提到——
康熙帝死于“十三”日。雍正帝继位于“十三”日,死于雍正“十三”年。乾隆生于“十三”日,继位于雍正“十三”年。富察氏于雍正“十三”年八月册封为皇后,于乾隆“十三”年三月病逝。乌拉那拉氏于乾隆“十三”年七月晋封皇贵妃,行使皇后职权……[8]
据此可见历史上乾隆与继后那拉氏的恩爱,在《红楼梦》中贾琏与王熙凤的夫妻世界中均有影射。故而笔者借由书中甄宝玉、贾宝玉“海宁换子”的民间传说,琏、凤夫妻的姻缘始末,将王熙凤人物原型解译为“王昔凤”,即王家昔日的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