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波动理论

光的波动理论

物理界第二大成就是托马斯·杨和非涅耳的光波动理论。在十七世纪,惠更斯提出了光波动理论,多学科科学家胡克在他之前曾经提出过这个观点。惠更斯假定光以波浪形传播,对反射与折射定律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而且成功地将这个理论运用到冰洲石双重折射的难题中。但是惠更斯却没有建立自己的学说,牛顿的微粒说也阻碍了光波动理论的建立。

牛顿并不反对光波动理论,他在自己的文章中还多次表达对这一理论的认同和支持。是牛顿的追随者在牛顿设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光的微粒说。十八世纪的数学家欧拉相信光波动理论,他纯理论性的观点与牛顿的追随者产生了很大分歧和争议。

十九世纪初期,光的波动理论又一次被提出,而且是由英国多学科科学家托马斯·扬提出的,他是在对薄板颜色精确观测的基础上提出的,多数人接受了托马斯·扬严谨的理论,可是与他同时代的有些科学家却对此不以为然,致使这一理论在二十年后才被菲涅耳确立,才进入人们的视野。菲涅耳推动了光的波动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完善了与此相关联的数学理论。在阿拉戈的支持下,他终于使科学界承认了光波和以太的存在,成人礼它们的神奇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