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性血流障碍高血压

4.机械性血流障碍高血压

(1)先天性主动脉缩窄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引起血压升高的机制:主动脉发生局限性狭窄,绝大多数是在主动脉弓左锁骨上动脉开口的远端靠近动脉导管连接处。不少患者还伴有心脏瓣膜畸形,左心室出现肥大。缩窄段以上血压升高,缩窄段上下动脉分支之间发生广泛的侧支循环,主要是锁骨下动脉分支与降主动脉分支之间的吻合,以维持下半身血供。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发病情况:本病多见于男性,年轻时起病。在15岁以前常无明显症状,到30岁以后发现高血压,出现头痛、耳鸣症状,下肢供血不良引起肢麻、乏力等。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引起的高血压的特点:本病的特点常是上肢血压高而下肢血压不高或降低,且上肢血压高于下肢(20~40 mmHg以上),形成反常的上下肢血压差别。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有冷感和乏力感。缩窄部位在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近端者,左上肢血压可低于右上肢。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特异性体征:在本病患者的胸背和腰部可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在肩胛间区、胸骨旁、腋部和中上腹部,可能有侧支循环动脉的搏动、震颤和杂音。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确诊:确诊依靠主动脉造影检查。

(2)多发性大动脉炎(polyarteritis)

概念: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发生在主动脉和(或)其主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常引起受累动脉狭窄和闭塞,出现相应器官和组织供血不足征象,少数可引起扩张或形成动脉瘤。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发病情况:本病多见于女性,发病年龄5~45岁。

多发性大动脉炎主要侵犯的血管:本病可侵及含弹性纤维的大中动脉,其中以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如无名动脉、锁骨下动脉或颈总动脉等)最为常见;其次好发于胸、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如肾动脉、腹主动脉或肠系膜动脉等);冠状动脉和肺动脉等亦可累及。一般不侵及肢体的中小动脉。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分型:根据受累血管的不同,可分为头臂动脉型、胸腹主动脉型、肾动脉型、肺动脉型、混合型。

多发性大动脉炎引起的高血压的特点:① 头臂动脉型,即上肢无脉型患者,上肢血压测不出或明显降低,或两臂收缩压持续相差>20 mmHg,下肢血压正常或增高。② 胸腹主动脉型,即下肢无脉型患者,下肢从股动脉开始,可有一侧或两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测不出或明显降低,上肢血压增高。肾动脉型患者,四肢血压均明显增高,且持续、顽固。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治疗:① 急性炎症期,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以缓解症状,遏制炎症病变。② 慢性心血管闭塞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以改善微循环及防止血栓形成;血管扩张药物以改善相关脏器和组织供血;降压药物常优先选择钙离子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严重狭窄者应选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支架植入术、动脉旁路移植术或搭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