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认识高血压
高血压在中医学中属于“头痛”“眩晕”“中风”等范畴。中医认为“高血压”这一疾病的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内伤虚损等因素导致的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不相顺接有关。如长期的精神紧张或忧思恼怒,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或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湿浊内蕴,日久化火;劳伤过度或久病年老,肾阴虚损,肝失所养,阴虚阳亢而至眩晕、头胀痛等。现代中医学将高血压病与传统中医的“风眩”相对应,认为“风眩”是一种因肝肾阳亢阴亏,风阳上扰,气血逆乱所致,以眩晕、头痛、血压增高、脉弦为主要表现的眩晕类疾病。
中医历代医籍对“眩晕”的记载颇多。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指出眩晕者双眼发花,感觉房屋旋转,起身时会眩晕跌倒。《圣济总录》卷十六记载“风头眩之状,头与目俱运是也。五脏六腑之精华,皆见于目,上注于头。风邪鼓于上,脑转而目系急,使真气不能上达,故虚则眩而心闷,甚则眩而倒仆也”,指出眩晕者不但头晕目眩,还有胸闷的症状,甚至会眩晕跌倒。
附 高血压相关的经典原文描述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灵枢·卫气》:“下虚则厥……上虚则眩。”
《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圣济总录·风头眩》:“风头眩之状,头与目俱运是也。五脏六腑之精华,皆见于目,上注于头。风邪鼓于上,脑转而目系急,使真气不能上达,故虚则眩而心闷,甚则眩而倒仆也。”
《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风热上冲眩晕,必胸中不利,旋运欲倒。”“风痰闭壅眩晕,必胸膈痞塞,项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或心忪烦闷而发。”
《丹溪心法·头眩》:“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
《景岳全书·眩运》:“丹溪则曰无痰不能作眩,当以治痰为主,而兼用他药。余则曰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标。孰是孰非,余不能必,姑引经义,以表其大意如此。”
《证治汇补·眩晕》:“以肝上连目系而应于风,故眩为肝风,然亦有因火、因痰、因虚、因暑、因湿者。”
《临证指南医案·眩晕》:“《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至有昏厥跌仆之虞。其症有夹痰、夹火、中虚、下虚、治胆、治胃、治肝之分。”
历代医家对于风眩的治疗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法,根据辨证论治,临床常用方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六味地黄丸、五苓散等。多种中药也对高血压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天麻,《本草纲目》称其为“定风草”,能治疗头晕目眩,现代药理学表明天麻具有调整血管收缩、舒张、平衡的作用;黄芪对于老年患者的血压有明显改善作用,《神农本草经》将其归为上品;茯苓,利水健脾、宁心安神、利尿效果明显,是化痰除湿以治疗心悸头昏的临床常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