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引领 木拱廊桥营造技艺传承人

榜样引领 木拱廊桥营造技艺传承人

木拱廊桥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桥梁形制。它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足支撑在两岸的岩石上,底座由数十根粗大圆木纵横拼接对拱而成“八字结构”,不用钉铆,完全靠它自身的强度、摩擦力和圆木直径的大小、所成的角度、水平的距离等巧妙搭接,结构简单,却坚固异常。更令人叹服的是,这些木拱廊桥并不是那些用来点缀风景的亭台楼阁,它们大多建造在浙江与福建交界处的高山深谷之间。这种地区气候多变、雨水充沛,河床动辄三四十米,水深流急之处,过河比登天还难。我们的先人就地取材,不用一钉一铆,只用短小的木头经纬编织成拱,就可横跨40米以上的深谷激流。几百年来,上百座这样的木拱廊桥在崇山峻岭之间屹立不倒,为当地老百姓提供来往交通的便捷。

位于福建武夷山深处的余庆桥是国家级文物,不幸的是,2011年遭火焚毁。2014年,当地政府决定重建该桥。主持重建该桥的工匠叫郑多雄,他出身木工世家,是郑氏家族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第七代传人郑多金的弟弟,也是木拱廊桥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和祖上一样,他造桥也不用图纸,一切设计都已在心中完成。斧头、竹笔、墨斗是加工木料的主要工具。他先根据杉木的大小、弯直分配木料,再用竹笔、墨斗在木料上做好记号,沿记号下锯、下凿。

郑多雄说,要想让拱架的榫卯搭接严丝合缝,在木料上下的每一步都要非常精准。建造木拱廊桥,首先用三组圆木组成三折边拱,跨过河谷,再在三折边拱中穿插交织第二道折边拱,两套系统穿插别压,相互支撑、相互限制,形成稳定的整体。这个整体中的各个交叉的节点必须算得非常精确,如果精确,一座桥安装的时候就会顺利。如果不精确,就会有过大过小的间隙,不但安装不顺利,即便安装好了,桥面的压力也不会在桥的内部得到充分、均匀地传递,桥就会在重压下坍塌。

郑多雄在余庆桥建造现场施工

郑多雄反复强调说,造这个拱架一颗钉子也不用,钉子二三十年就腐烂掉了,木头是不会烂的,人活百岁,木寿千年。我们造桥的时候,必定会想到100年、200年以后,我们先人造的木拱廊桥有的已经700多年了,现在还能走人。先人在看,后人在用,我们是不敢马虎的,该做的工一点也不能省,该流的汗一滴也不能少,该花的心思一丝也不能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