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是古代人民创造生活和文明的重要力量

一、勤劳是古代人民创造生活和文明的重要力量

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用劳动创造了生活、创造了灿烂文化,在劳动中培养了互助和团结精神。劳动人民在勤劳创造生活的同时,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文明,在建筑、科技、手工业、天文地理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无可比拟的成就。万里长城、天文仪、龙门石窟、都江堰、大运河以及素纱禅衣、榫卯结构、记里鼓车(中国古代用来记录车辆行过距离的马车)等,无一不是凝聚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伟大成果。

记里鼓车(模型)

更多古人的辛勤劳作的场景,我们可以通过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里面就有大量描绘劳动生产的农事诗。著名的《伐檀》一开头就讲“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是一首描写伐木工人劳作的民歌。

《芣苢》诗曰: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则是农妇们采摘车前子草的乐歌,既生动又欢快,热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高贵品质。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妇孺皆知,寥寥数句,就把劳动者的辛勤和劳苦写到了极致。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甘愿归田务农,他把农活写进诗里,充满诗情画意。譬如他的《归田园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全诗平淡自然,清新质朴,言简意长,真挚感人,抒写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享受田园劳作之乐的惬意、闲适。

他还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写道:“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却不营,而以求自安。”告诫了人们要自食其力,勤奋劳动,如果什么事都不做,又怎么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呢?

白居易在《观刈麦》里把劳动的艰辛描绘得细致入微,生动感人。“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五月,是麦收时节。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野去,给正在割麦劳作的男子送饭送水,这些农民在麦田埋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累得筋疲力尽也不觉得炎热,为的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不能不为诗人对农家的同情与怜惜所感动。

“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