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职业的含义

三、职业的含义

谈到职业,人们总会想到教师、农民、工人、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例如,公共营养师是对人体、膳食、食品及配方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管理和指导,进行营养知识的咨询与宣传的工作。又如,汽车玻璃维修工是使用气动、电动、手动等专业工具和设备对汽车玻璃进行拆卸、更换、安装、修补及其他维修工作的人员。他要从事使用专业工具、使用汽车玻璃专用胶,拆、装汽车玻璃,利用仪器、仪表对汽车玻璃相关的控制电路、电子元件进行检验,检测并处理机械故障,进行汽车玻璃的修补、更新、安装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职业似乎与我们所扮演的工作角色密切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指出,职业就是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在此基础上,作为个体的人,我们通过职业实践认识到,职业必须依赖一定的知识、技能并能从中获取物质和精神的回报。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

(一)职业的主体是为了获取基本生存权而工作的人

从个人角度来讲,职业的主体是人,职业是个人为了不断取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而从事的工作。职业是有报酬的劳动,是人谋生的手段,是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来源。人们通过职业为社会奉献劳动,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付给劳动者报酬。但是不是所有付给报酬的劳动都是职业呢?例如,同学们勤工俭学也是通过劳动获得了报酬,但那份工作不是职业,因为勤工俭学的收入不足以维持自己吃穿住行等基本的生活需要,不能成为主要的生活来源,因此虽然勤工俭学是有报酬的劳动,但不是职业。人们通过职业首先获得的是基本生存权,是人们物质需要的满足,人们通过职业获得物质需要满足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物质财富,为社会提供的劳动越多、创造的物质财富越多,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就会越高,人们生存权的范围就会越广,这样才能通过职业求得生存、谋求发展、发挥能力、贡献社会。

(二)职业的载体是人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劳动

从社会角度来讲,职业的载体是人的劳动,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它反映了一种或多种的社会需要。职业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是产生职业的社会基础。社会大分工需要有人固定地从事某些工作。随着社会大分工的出现,人类社会就有了不同职业之分。农夫、牧人、工匠、商人是最初的职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劳动方式、劳动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职业不断出现,诸如艺术家、诗人、文学家、科学家、医生、教师、售货员、推销员、秘书、家政服务员、技术员、警察、司机、会计等。时代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职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职业世界展现出一幅幅崭新的图景。但不管是什么职业,都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人们在社会劳动分工情况下从事社会劳动的具体形式,都是社会劳动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只是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职责,包含不同的工作内容,要求劳动者具有不同的技能和职业素养。

(三)职业的内容是人运用知识和技能技巧进行劳动的过程

从内在属性来讲,职业的内容是人运用知识、技能、技巧进行劳动的过程。职业的内容也是人的知识、技能、技巧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创新的过程。职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的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如数控程序员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的普及,数控机床等数控加工设备在我国机械制造企业中的广泛运用而出现的,从事数控加工的技能人才。数控程序员既要能根据零件的加工要求,选用合适的工具、夹具、加工设备与刀具,又要能使用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进行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数控程序员既要有实际的机械加工经验,又要能胜任数控加工的编程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劳动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职业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社会结构共同决定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职业越来越向高科技化、智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知识以及知识的运用,是人类又一财富之源,是社会发展又一动力之源,而知识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改变命运。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未来的从业者要随时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知识结构,提高技能水平,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按照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架构自身的职业发展步伐才是明智之举。

随着科技进步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职业演变的速度也不断加快,21世纪的职业演变速度已经大大快于20世纪。据了解,50%的职业可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发生变化,每3~5年就有约50%的职业技能需要更新。人类的职业大约每过15年就将更换20%,而50年后,现存的大部分职业都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职业。职业劳动者必须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职业的价值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从价值属性来讲,职业是人的综合素养在劳动中发挥调节作用的体现,是个人通过向社会做出贡献而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的工作。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人的职业观,而人的职业观决定了人的职业幸福观,反过来,一个人能够将服务社会、贡献社会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和精神追求时,职业就成了劳动者创造人生价值的舞台、实现生活理想的桥梁、发挥聪明才智的场所、奉献社会的理想归宿。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永恒地发挥作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职业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实际上,人的一生是以职业为依托,通过职业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是我们的最大幸福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