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引领 甘于奉献的农民院士
四十年前有一位青年走进云南农业大学开始了学农为农之路,四十年后有一位院士在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带领老乡开启了致富之路。他就是我国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教授。
朱有勇在1977年进入云南农大学习植物保护专业,1982年获得农学学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开创性地从栽培角度探索了利用生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控制病害的新途径。几十年来,他坚持信念,学农爱农,潜心研究,开拓创新,把论文写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一生坚守在农业这片热土之上。他曾说他是农民的孩子,读博士时被称为“农民博士”,当选院士时被称为“农民院士”,现在是乡亲们的“农民教授”,一辈子都要为农民服务。他把“家”安在了田间地头,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无偿传授给村民,让村民摆脱贫困,用科技托起强国梦。
他注重发展绿色农业。追溯世界农业历史,依赖化学农药控制作物病害不足百年。然而在几千年的传统农业生产中,农民靠什么控制病虫害?为了解答这道题,朱有勇开始了数十年的科学探索之路。
作物品种单一化大面积种植易造成病虫害爆发流行,是世界农业生产的重大难题。如何既减少农药用量又控制病虫害?这个命题难倒了全球的农科专家。
经过30多年的研究,朱有勇和他的团队逐渐掌握了作物多样性是如何控制病害的科学原理。“天拉长、地拉宽、站好队、换好位。”朱有勇将作物多样性抗病害的机理,编成了十二字简单的顺口溜。改变播种节令,打破传统的农业结构;以前都是散种,现在排好队,科学地排列行距和株距;今年这里种这一品种,明年就种植另一品种,利用植物间的相克相生减少病害,达到优质高产。以科学的方法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控,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推广间作套种,优化农业结构。他带领团队在传统技术基础上,进行了品种搭配,空间配置和时间优化的技术创新,发明了马铃薯间套玉米、玉米间套辣椒、烟套粮(豆)等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新技术,优化农业结构。
以科研成果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烈日炎炎的中午,在一个拉祜族村寨的农家小院门口,常可以看见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年逾六旬的老人招呼身边几位年轻人“走,铲地去。” 说罢扛起一把锄头就往村外马铃薯地走去,几位年轻人也抓起锄头紧随其后。这位老人不是别人,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省科协主席朱有勇,几个年轻人是他研究团队里的博士。
朱有勇和他的团队经过对澜沧县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的分析,利用云南“冬无严寒”的特殊气候条件,避开降雨导致的病害多发期,将马铃薯在11、12月播种,翌年3、4月收获,让澜沧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鲜薯产区之一。从2013年开始,朱有勇带领团队在云南种植冬季马铃薯,并不断扩大规模,已推广了1000多万亩。由于气候条件要求严格,可种植产地较少,因此冬季马铃薯鲜薯的价格是平常价格的5倍左右。朱有勇将不起眼的马铃薯变成了澜沧县拉祜族山寨的特色产业和致富产业。
同时,朱有勇院士团队调研发现,澜沧县境内有大面积退耕还林的思茅松,林下经济大有文章可做。他们发现,松树的挥发物具有很好的驱虫防病作用,在澜沧发展林下优质中药材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发财”的好路子。于是决定在竹塘乡海拔1500米至1900米的思茅松林下开展具有高经济价值的林下三七种植试验,建立林下三七种植技术标准,辐射澜沧乃至整个普洱市林下经济的发展。
但三七种植有个难题,就是种完一茬后,十几年都不能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种植三七,农业上称这种现象为“连作障碍”。朱有勇带领团队改变三七的生产方式,模仿三七生长最适合的温度、光照条件以及水肥的需求条件,形成了一套克服连作障碍的人工仿生技术,较好地解决了中药材种植中连作障碍难题。
一阵春风吹过,思茅松林沙沙作响,干燥的松针轻轻飘落,覆盖在林下的三七苗床上,成为天然的保湿层,让三七避过了冬春干旱季节,改写了三七只能在田地里种植的历史,也让中药材种植成为澜沧县的一大特色产业,也成为澜沧县新型特色农业的一张亮眼的图片。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村民们的钱包鼓了起来,种植、养殖产业壮大了起来,日子逐渐好了起来。朱有勇带领他的团队将昔日贫穷的小山村变成了集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于一身的新型农村。
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要为幸福而奋斗,在奋斗中谋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