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义务劳动意识的培养

四、青少年义务劳动意识的培养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殿堂,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幸福的源泉。勤于劳动、善于创造是中华民族最为鲜明的伟大品格。当代高校应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并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学校也应大力宣传义务劳动事迹营造良好的氛围。

开展义务劳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产意识,有利于促进班风、校园文明建设。

义务劳动亦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务劳动是最容易操作、最有实效意义的劳动教育途径。目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所占比重比较大,生活在“6+1”家庭模式中的他们,倍受溺爱,逐渐表现出“自私”“自我”“我行我素”等消极面。针对这种情况,大学生参加义务劳动,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可以提高他们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培育“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精神和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培育劳动者素质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习近平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强调要引导广大职工和劳动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大学生要勤于学习,学文化、学科学、学技能、学各方面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练就过硬本领。要立足专业,向老师学,向同学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大学生毕业后要立足本职岗位诚实劳动。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在田间地头,就要精心耕作,努力赢得丰收。在商场店铺,就要笑迎天下客,童叟无欺,提供优质的服务。只要踏实劳动、勤勉劳动,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从20年前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做出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加强教育、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已经成为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 迈进的必然选择和实现转型升级的基础工程。通过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提升职业道德,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三个自信”,立报效祖国之志,行勤勉奋发之举,创开拓进取之业,建服务人民之功,大学生就能立足专业成长成才,在建设国家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弘扬劳动精神

义务劳动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极其重要,是一个人得以发展的基础。

(1)义务劳动能使大学生的肌体充满活力,改善肌体的各种生理素质,包括呼吸、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等机能,促进青年大学生的身体发育。

(2)义务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要做出努力、耗费精力,要取得劳动成果,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因而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情感和意志等思想品质。培养大学生的自信、自强就要从劳动教育开始。过去许多家训里讲,“黎明即起,洒扫庭院”,就是要培养大学生自己动手的习惯,养成“我能做,我会做”的自信心。

(3)认识义务劳动是产生财富的源泉,从而培养起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只要是劳动,就能为社会增加财富,就是为社会服务。从而养成劳动光荣、不劳为耻的思想品德。

(4)义务劳动是创造的基础。大学生在劳动中既要动手,又要动脑,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一个模具专业大学生在实训室一学期要做成一件产品,如榔头,他要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在老师的帮助下克服困难。这就培养了他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因此,义务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大学生的生活技能,而且能促进人的体力发展和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尊重劳动的思想品德。义务劳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智力,而且把教育和劳动结合起来,体脑结合能够提高学习的效力。

当今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创造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在艰苦的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义务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新的思维,义务劳动也促进了人类进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树立劳动光荣而幸福的情感十分有必要。

(三)大力提倡义务劳动,提升内在生命力

1.让义务劳动教育成为一种价值召唤

在观念层面,大力提倡义务劳动精神要凸显综合性与统领性,让义务劳动教育成为一种价值召唤。义务劳动教育不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而是各种教育的统领,能够把其他一切教育内容联结在实践之中。义务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爱劳动、依靠自我劳动生存与创造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品质,增强体质,磨炼意志,发扬志愿服务,促进身心健康,还能够丰富学生对人生的理解,增强学生对自我发展以及成功体验的审美意义,能够实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增进智慧等功能,即“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义务劳动教育并不狭隘地指体力劳动、志愿服务或直接的生产劳动,而是基于志愿服务、体力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在家庭生活之中体现为自理、自立的独立生活活动,在职业生活中体现为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各种劳动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在社会生活中体现为丰富多样的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公益性活动,在学校学习之中体现为与具体的学科知识相联系的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能够化知识为能力与智慧的活动。义务劳动教育不是社会、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事情,而是这三个教育渠道相互配合、密切联系、各司其职的整体性教育。

2.让义务劳动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

在实践层面,要强化激励性与基础性,让义务劳动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义务劳动教育不是刻意、强制的观念和行为,而是依存于自觉意识、自觉追求和自觉行为过程中的。但是,义务劳动教育又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必须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归宿。因此,应该把义务劳动的理念和行为渗透到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使之成为一种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