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内涵

三、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内涵

劳动模范是时代的标杆,劳模精神是宝贵的财富。王进喜、陈双田、蒋筑英、袁隆平、许振超……每个时期的劳模,都是时代的精神符号和力量化身。劳动模范从过去以工人和农民为主体,到知识分子、农民工、私营企业主活跃其间,劳模的结构不断变化、队伍不断壮大的背后,是劳动内涵的不断拓展,劳动理念的日益革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劳模还将被赋予更多的时代内涵和元素,但无论是生产者还是创业者,无论是比表现还是比贡献,无论是讲精神作用还是讲经济效益,劳模的核心价值都是始终不变的:一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二是对职业、对社会、对国家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劳模精神是主人翁意识的凸显

主人翁意识是劳模精神的内在本质,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劳模精神的关键词。全国劳动模范,煤矿普通矿工陶玉国,他从事的是高危行业中的高危工种:采面回柱,这个工作煤矿工人有个形象的比喻,叫“虎口拔牙”,就是采煤工作面煤层采完后,回收采空区的设备和支撑顶板的柱子,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对技术、体力、耐心、经验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有极高的要求,陶玉国从未过分渲染这项工作的危险和艰难,也从不向领导提条件讲报酬,总是默默地承受,一次又一次安全地完成任务,在采面上一干就是20余个寒暑春秋。正是因为自觉的、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劳模才以车间为家、以厂为家、以企为家、以国为家,才具有积极主动的岗位意识、职业意识、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才在本职工作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够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最终建构起个人与集体、个人梦与中国梦、小家与国家融合统一的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二)劳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每个人的美好愿景。劳模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传承、教育导向、爱国情怀、道德提升等方面高度契合。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从60年代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如今,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许多国家的专家到中国来取经,印度、越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引种了杂交水稻。为此,我国政府授予袁隆平“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全国劳动模范” 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贡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他金质奖章和“杰出的发明家”荣誉称号。国际同行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作为个体,劳动模范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行为准则,是个人践行的典范;作为公民,他们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社会价值取向,是价值引领的旗帜;作为人民一分子,他们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奋斗目标,将“小我”融入国家发展的潮流中,是价值实现的楷模。

(三)劳模精神凝聚建功新时代的磅礴伟力

201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中提出,希望“用你们的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劳动模范是新时代的排头兵,是实干兴邦的楷模。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就是要让实干担当在新时代蔚然成风,让改革创新在新时代焕发活力,让精益求精在新时代落地生根。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弘扬劳模精神,充分调动起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聚合起人们饱满的奋斗热情,从而为建功新时代、实现中国梦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

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民战争中,广大产业工人,尤其是大批劳动模范,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的各条战线中,以艰苦卓绝的劳动创造了中国速度,谱写了一曲曲抗疫赞歌,充分体现了产业工人在非常时期的非常担当,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新时代,应充分发挥劳动模范的示范带动和价值引领作用,培养造就更多劳动模范,努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四)劳模精神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劳模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更简单为人们所理解,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更方便为人们所模仿,将对培育时代新人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强化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培养和造就具有劳模精神的时代新人,就能够激发广大劳动者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国劳动模范郭明义,入党30年来,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先后任职的7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业绩。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累计加班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5年的工作量。他发起成立了下设希望工程爱心联队等7个郭明义爱心团队,被亲切地誉为“爱心使者”、“当代雷锋”。全社会都要紧密围绕培养时代新人这个重大命题,特别是在各级学校教育中培育、弘扬和践行劳模精神,引导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全面提升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精神品格。

(五)劳模精神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一方面,劳模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全过程。劳模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劳动过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充分继承并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弘扬和践行劳模精神,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弘扬和践行劳模精神,有助于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2018年10月23日上午10点,习近平总书记走上主席台,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从此,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港珠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总长约55公里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这个被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巅峰之作”、“中国实力的集中展示”,“凝结着过去数十年中国桥梁设计、施工、材料研发、工程装备等各项成果”的港珠澳大桥不仅仅是联结港珠澳三地的“圆梦桥”、“同心桥”、“复兴桥”,更是让中国桥梁、中国技术、中国创造“走出去”的“自信桥”!自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劳动者们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与挑战,正是由于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劳动模范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四个自信”,一路攻坚克难、披荆斩棘,这才筑就了这座创下多项世界纪录的“自信桥”!

港珠澳大桥

广大青年学生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昂扬的精神、奋进的姿态共筑自信桥,共圆中国梦!

(六)劳模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托相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这一目标。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一伟大征程中,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把一切力量都凝聚起来,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以劳动托起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