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引领 纯银丝巾果盘演绎国礼的“打造”
一条柔软的江南丝巾随意叠放在盘中,上面宝相花和卷草纹相间的图案典雅高贵,围巾边上,流苏动感地垂落下来,在灯光下看过去,交织的丝线透着柔滑的亮光……如果不是坚硬的触感暴露了它的“金属身份”,几乎每个人都会在这份APEC国礼前被自己的眼睛蒙蔽。
如何能在一块0.6毫米厚度的银片上生动地展现一条丝巾?孟剑锋采用了距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的传统工艺錾刻,以密点勾勒花纹形状,用横纹、竖纹相间反差形成丝线的自然光泽,还有弧度细纹形成的垂感流苏等工艺。细细看来,其实这件“和美”纯银丝巾果盘上是无数条细密的经纬线纹,而这些线纹则代表着孟剑锋要用錾子在银片上进行上千万次錾刻敲击。
使用不同的錾子,就会在金属上留下不同的花纹,因此,要錾刻一个精美的图案,第一步要开好錾子。为了做好国礼,孟剑锋反复琢磨试验,亲手制作了30把錾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镜下做了5天,几毫米粗的錾子上刻了20多道细纹,一道细纹只有0.07毫米,就像头发丝一样细。”孟剑锋说,要把中国人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在盘子上体现出来,必须追求极致。
而进入真正的錾刻环节,孟剑锋曾连续多天不间断地重复一个动作——照图敲击,这动作虽然看似简单,却最需要真功夫。敲得太轻产生不了纹路光泽,敲得太重容易把薄薄的银片錾透,这上千万次的錾刻,只要有一次失误,就意味着前功尽弃。孟剑锋说,工艺美术难就难在没有严格的量化指标,水平高低凭的就是工匠的手感、眼力,这也是他入行22年来天天要练的功夫。
支撑果盘还需要四个中国结作为托儿,工艺标准并没有规定它们必须是手工加工的。技师们准备用机械铸造出来,再焊接到果盘上,但是铸造出来的银丝上有砂眼,尽管极其微小,孟剑锋心里却怎么也过不去这道坎。在他心中,没有瑕疵,并且是纯手工,才配得上做国礼。
倔强的他决定用银丝手工编织中国结,为此,他的手上起了一层又一层大泡。“第二天水泡干了以后提溜起来,用剪刀咔咔一剪,可能这天又起一个泡”,孟剑锋一脸轻松地说。
每天早晨8点,孟剑锋都会准时走进挂有“全国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创新工作室”牌子的老厂房,和徒弟们一起投入工作。
打开桌灯,将银片放置在有一定软度的松香上,一手拿锤,一手拿錾,细致平稳地敲击錾刻,遇到极其细密的纹路、花型时,就会拉低桌台上的放大镜,目不转睛地盯着手下那不到1毫米的范围操作。这是孟剑锋在工作室最常见的样子,有时他头一低下去就是两三个小时。长时间的工作让进厂时视力正常的孟剑锋戴上了500度的近视眼镜,双手也磨起了一层厚厚的茧子,还患上了颈椎病。但他总是说,一拿起錾子、刻刀,心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会让人完全忘记时间。
在工位操作台一侧摆放着的是孟剑锋制作时最常用的工具:铲刀、雕刻刀、錾子、厚度尺……虽然看上去都很简单,但它们的精细程度却超乎想象。拿起其中的厚度尺可以看到,上面的刻度精确到了0.1毫米,一段1厘米的长度被划分成了100个细密的小格,而在实际工作中,那些从孟剑锋手下刻出的不可计量的纹路造型,其精细度至少还要再提高十多倍。
孟剑锋的桌子上摆放着一个小小的墨绿色蜡质麒麟。一个长、高仅约5厘米的微小麒麟,眼睛、牙齿和每一枚鳞片都栩栩如生,甚至连麒麟身上的须发都十分清晰。本以为这是盂剑锋利用3D打印机制作的小物件,而事实上,它是孟剑锋耗时一个月才完成的麒麟铸造模具母型。“的确有蜡质3D打印技术,我也注意到了这种高科技,可3D打印在建模程序时没法做到这么精细。”孟剑锋笑着说,如果把这个麒麟和3D打印机打印的成品放在一起,高科技可能也会相形见绌。
“精细永无止境,学技巧这条路永远不能停止。”提起对工匠精神的感悟,孟剑锋说,精益求精是干好手艺活最重要的基础。“每一件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力,只有当一个工匠把对这门手艺的热爱投入到每一个动作和制作工艺中时,才能让作品散发出诱人的光芒。”
孟剑锋与纯银丝巾果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