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冲突与解决

1.4.1 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冲突与解决

1.4.1.1 产品造型设计中冲突的来源

工业设计自产生之初就是为了优化生产关系,协调社会不同工种、不同专业、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通过提高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横向思维、系统整合的学科。由此可见,工业设计是一门横跨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也是连接各个学科的纽带,这样在设计过程中势必会有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由于不同学科所涵盖的知识领域不一样,在融合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冲突显现出来,解决这些冲突,其实就是工业设计的目的。

产品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外观设计,而是涉及产品的整个开发过程,包括产品前期的调研、规划、概念的提出,系统设计和详细设计,以及最后产品的生产、包装等各个方面。产品设计涉及多个过程,并将它们联系起来。基于此,可以将工业设计中的冲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部冲突,即工业产品自身不同元素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是外部冲突,即产品与市场、成本、加工、销售等其他元素的冲突。本书主要对工业设计中的内部冲突进行研究,特别是产品的外观造型与功能、结构方面的冲突。产品的外观造型设计涉及美学、心理学和人机工学等学科,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些主观因素难以量化,与产品的功能结构等客观因素容易产生冲突,面对这些冲突,设计人员往往只能凭借自身经验,没有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来帮助解决此类问题。

1.4.1.2 产品造型设计中工程参数的分类

传统意义上,TRIZ中的冲突解决理论主要解决产品内部结构、功能之间的冲突,因此在工程参数的描述和使用上比较偏向结构设计,描述外观和造型的相关工程参数很少,而且很多造型和外观的参数过于抽象,很难直接描述为标准的工程参数。除此之外,很多冲突矩阵中的发明原理无法直接运用于工业产品设计中。以上两个问题是冲突解决理论在产品造型设计中运用的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将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冲突进行分类,并将冲突解决理论中的工程参数和发明原理按照工业设计的知识进行再描述。

工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产品与人之间的问题,这是它与工程设计最大的区别。“人”是工业设计的出发点和目的,人的感受是产品设计的依据和评价标准。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产品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美好。从人和产品的关系层面思考,影响产品造型设计的冲突主要有两个,即产品与人的冲突及产品自身的冲突,由此引申出3个设计的要素,即产品的外观造型因素、产品的功能结构因素及客户感受因素,然后将冲突解决理论中的工程参数经过筛选、再描述后依照这3个方面进行分类,如表1-4所示。

表1-4 产品外观设计中的工程参数分类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1.4.1.3 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冲突解决方法

在经典TRIZ理论中使用冲突矩阵时,需要将问题定义按照标准的工程参数重新描述,转化为冲突的改善一方和恶化一方。通过冲突矩阵查找出推荐的发明原理,给出解的方向,如果所有可能的解都不满足需求,还要对冲突进行重新定义,这个过程非常复杂。

本书围绕产品的外观设计对冲突进行分类,每组冲突均代表两组工程参数之间的冲突,将每组工程参数分别作为改善参数和恶化参数,通过查找冲突矩阵,把对应的发明原理整理为一个数据库,将得出的发明原理按照出现频率进行降序排列。这样能简化冲突的求解过程,只需找到问题所属的分类,就可以直接找出对应的发明原理,对设计要素和工程参数进行分类。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冲突主要分为以下3类:一类是产品外观造型与自身物理尺寸形状的冲突,该类冲突只涉及外观造型类的工程参数,共有21条发明原理,共计出现79次;二类是产品外观造型与产品功能结构的冲突,涉及外观造型类工程参数和功能结构类工程参数,共有37条发明原理,共计出现277次;三类是产品外观造型与客户感受的冲突,涉及外观造型类工程参数和客户感受类工程参数,共有30条发明原理,共计出现194次。考虑到实际使用情况,将每类冲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0条发明原理进行降序排列。产品外观设计中的发明原理使用频率如表1-5所示。

表1-5 产品外观设计中的发明原理使用频率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产品造型设计中3类冲突涉及除发明原理21(紧急行动)之外的39条发明原理,很多发明原理仅出现一次,但3类解决冲突的发明原理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0条很多都是重复的,不重复的发明原理只有16条,这说明在TRIZ中解决该类冲突时很多原理是相通的,这也大大减少了发明原理的选用难度。将这16条发明原理按照产品外观造型设计的角度重新描述,结合实例,能够使产品设计人员更容易理解,帮助他们解决产品外观设计时所产生的冲突(产品外观设计中的发明原理见附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