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知识与技能目标整合
根据广义知识观的理解,学科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种类型。所谓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两种形式,其中概念性知识包括概念和原理两种类型。所谓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做事的方法和步骤的知识,包括操作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两种形式。前者是指操纵外部具体事物的程序性知识,如写字、绘图、实验操作、听说读写等;后者是调节和控制内部心理操作或知识的程序性知识,如策略性知识、任务情境和条件的知识、自省的知识等。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知识部分属于陈述性知识,技能部分则属于程序性知识中的操作性知识。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自身的经验而设计的,因此,就会出现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因人而异”的情况。但是为了确保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在统一的基本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遵循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本人通过对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进行了文献梳理和归纳总结,并依据提出率的高低对著作、文献中提到的教学目标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进行排列,前几位的有:科学性、整体性、全面性、系统性、可操作性、以学生为主体性、具体性等原则。从中可以发现,所提到的目标设计原则中包含的意义有些是相似的或者重叠的。另外,有些原则较为含糊,如“科学性原则”,不同的研究者对此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科学性指的是教给学生系统的、有结构的知识,有的认为科学性是指要依据教学大纲、课标、教材、学情等来设计目标,类似“科学性”这样的原则显得有些含糊和笼统,不便于达成一致的理解。因此,本人在研读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有效教学理论,提出与上面的提到的原则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的几点原则,且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对教学的指导意义更明确。
本人发现,有效教学思想一方面作为理论基础在背后支撑着有效教学理论,另一方面也成为有效教学理论的深刻含义的一部分,它们都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产生一定的启示。因此,笔者尝试从中提炼出重要的有关思想理论作为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为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服务。
1.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强调的一个观点是,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对学习新知识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这一理论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启示在于: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前,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考察并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包括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尤其要关注与将要学习的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学习潜能、学习需求等因素,这些决定着教学的起点,是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2.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知识的体系,具体包括:第一,学生要学习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就需要掌握该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学科结构最基本的要素。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就要把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首要和重点目标;第二,应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提高,不断拓展和加深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在教学目标设计时,教师要有清晰的学科逻辑结构,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某个知识点在整个学科结构中的位置,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有计划地安排教学目标的内容,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的顺序,使学科知识体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成型,便于学生更好、更快、更深刻地掌握学习内容。
3.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在个体之间互动交流中建构的,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地输入新信息,而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在质疑、切磋、沟通中对新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和意义建构。因此,在师生或生生互动中,学生随时会产生疑问,使得课堂上存在很多的“变数”和不确定性,这些教学内容和程并不是都可以在课前预设的,大多数问题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做到预设与生成相结合,课前精心预设,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琢磨学生对某个问题可能会怎么想,同时,目标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给有效生成留足空间,做到预设与生成的平衡。
此外,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清楚地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学生即将能达到的水平做出合理的估计,设置难度适当的课堂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地调整教学目标。
4.促进学生的发展
要将学生的发展而非单纯地传授知识与技能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具体包括:第一,教学目标以智力目标为重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同时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如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第二,这里的学生是指全体学生,所以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与大部分学生的水平相适应,同时目标设计也要有一定的层次性,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出层次各异的目标。
5.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
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为依据,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要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并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要把学生视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高度重视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经验等;二是将设计出的教学目标以暗示或明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并使学生认为通过学习有助于达到这一目标,这样有意义学习就会发生,学习的效率就得到提高;三是为了促进健全人格形成的过程,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涉及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理智的成长和情感的发展,既要包括发展理智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要包括培养学生情感智慧所需的方法和途径等,尤其强调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总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涉及精神意义层面上,挖掘出知识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本章将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与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相联系,找到二者的结合点,提出了上述五条教学目标设计原则,并一一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然而,有人认为原则性的理论显得抽象、空泛,对实际教学对没有直接的、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教学目标设计的研究中提及原则实属多余。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原则性的理论的确比较抽象,对课堂教学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比如,对于“教学目标设计应该包括哪几个部分”,“情感目标应该如何表述”等问题,就无法直接用原则去解决。目标设计原则在教学目标设计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它作为教学目标设计背后的理念,渗透在教学目标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教学目标设计原则该如何运用呢?对于原则性的理论,教师并不需要死记硬背,而是要真正体会并理解原则中包含的深层含义,把设计原则内化到自己的教学理念中,灵活、恰当地渗透在平时的教学目标设计活动中,这样,目标设计原则才能真正起到指导教学目标设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