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艺术属性
(一)基本属性
1.语音发声属性
(1)自然属性。
1)生理性:语音发声声源的振动靠的是人体的发音器官,即声带和共鸣腔。胸腔、喉腔、口腔、鼻腔都是共鸣腔。其中最灵活的是口腔,口腔通过舌、齿、唇和软腭的变化而变化。鼻腔共鸣主要通过软腭的升降运动和声束冲击硬腭的不同位置来调节。
2)物理性:通过人体发音器官这一声源的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而产生振动波,也就是声波。
以上两者也统称为生理物理性。
(2)社会属性。
1)心理性:通过所表达的内容(包括事实、道理的说明阐释和思想、情感的表达抒发)来打动受众,是播音主持语言传播的本质要求。语言的产生和接收理解的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2)艺术性:播音员、主持人对内容形式把握程度的不同、表达技巧运用水平的不同,都会产生迥然不同的传播效果。
生理物理性、心理性、艺术性三者的关系。生理物理性是表层形态,是基础。所谓表层形态,是指有声语言的语音层面。说它是基础,因为它既可以反映一般意义的浅层信息,也可以反映特殊意义的深层信息。比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不同学识、不同社会阅历、不同表达水平的人朗诵这首古诗时,传达出的信息内涵是不同的。
心理性是内在实质,是目的。所谓内在实质,是说有声语言的表达,是以传受双方的共鸣为目的的。传受双方能否产生共鸣,主要取决于传播内容及播音主持创作主体的表达。仍以孟浩然的《春晓》为例。如果朗诵者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读到“夜来风雨声”时就不会产生联想和想象,对后面“花落知多少”,就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所谓深刻,就表达而言,就是加入了朗诵者的理解。没有这种深层信息,就很难展示诗中所蕴含的意味。
艺术性是手段。这是因为有声语言表达的艺术性,首先是以播音主持创作主体对传播内容与形式的认识、理解为前提的,以主体表达的方式是否合适、分寸的把握是否恰当为创作准绳的。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表达手段和技巧,传播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有了艺术性,播音主持创作主体才有可能使受众感受到语言的艺术美。
加强心理性探察,着力艺术性研究,通过生理物理性展现,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才称得上是有声语言创作,才有播音主持语言美可言。
2.工作创造性
播音主持创作主体只有将自己的理解感受、审美追求融入有声语言表达,才称得上是播音主持创作。具体来说,播音主持工作的创造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语言交流的传播性。所谓语言交流的传播性,是指播音主持创作活动是一个心理—生理—物理—生理—心理的过程。播音主持与日常谈话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交流活动的残缺性,凭“对象感”解决;②除了说自己的话,还要把别人的话转化成自己的话;③自己代表的是党、政府和人民,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第一个方面是由传播技术特性所决定的。播音主持创作主体要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即使“目中有人”,如现场报道、现场访谈、现场主持,仍要坚持“心中有人”,因为受众才是传播和服务的对象。
第二个方面是由语言传播特性所决定的。播音主持创作主体不能只是把稿件转化成有声语言,而且要有转化的过程,要尽可能把自己的理解、感受、个性结构系统、审美理想追求,融入有声语言。
第三个方面是由媒体性质定位所决定的,播音主持创作主体要有个性,但要符合节目、栏目的需要。
(2)创作境遇的应变性。
1)声像转化的创造性:播音主持创作主体要对稿件进行分析,通过联想、想象,表达稿件内容,针对现场发生的客观事实,进行即兴口语表达。所以,播音主持创作主体要把握社会脉搏、体察人生百态、流露真情实感、传播人文精神。
2)创作动态的适应性:包括传播的时效性、内容的广泛性和表达的日常性。
传播的时效性由新闻的时效性决定。播音员、主持人应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因此需要播音员、主持人具备以下两种基本能力:一是狭义备稿能力,这是为广义备稿在创作表达方面所打的基础;二是广义备稿能力,这是狭义备稿的前提,是把握全局,增强即兴、应变能力的基础。
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播音主持创作主体需要具备驾驭全局,适应各种内容、形式、要求的能力。
表达的日常性主要体现在播音主持创作的特点上。播音主持创作的鲜明特点是创作的紧张性和连续性,因此播音主持创作主体要反应敏捷,要有毅力和耐力,要善于“从零开始”,要树立强烈的当下意识。
3.新闻属性
从播音主持语音发声的属性、播音主持工作的创造性,可以认识到新闻性对播音主持的重要影响。播音员、主持人归属于一定的媒体,媒体的新闻传播性质决定了播音主持的基本属性是新闻性。
新闻是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一方面明确了新闻的公开传播性质;另一方面,由新闻的公开传播性质,决定了播音主持创作主体对报道内容的选择判断和价值取向,决定了播音主持创作主体必须寻找传播内容与受众的利益共同点。不论播音主持创作主体是否自觉,主观倾向性总是寓于对客观事实的叙述之中。但主观倾向性不等于主观片面性。新闻播音强调播音主持创作主体的主观态度,目的就在于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事实。
(二)特殊属性
了解播音主持艺术的基本属性,对于明确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身份十分必要。为了更好地履行播音主持的岗位职责、完成创作任务,我们还应当了解播音主持艺术的特殊属性。
1.蕴涵性
播音主持的语音发声要求吐字如珠、声音圆润、清晰持久,即所谓“字正腔圆”。声音集中、字音准确清晰,才能适应广播电视话筒镜头的工具性能要求,做到压缩放大不走样,才能向着成为有声语言表达典范的目标努力。
(1)字正腔圆体现了声音技巧的圆熟性。播音主持要求字正腔圆,绝不意味着千篇一律、刻板不变。从发声原理看,大脑的语言神经是受到目的、情感的支配后,才调节气息与口腔唇舌,带动喉头的声带运动。正是这些用气发声技巧的巧妙使用,加上平仄声调和起伏语势的作用,才避免了普通话发音的僵硬、呆板、生涩与粗糙。从表达要求看,在有限的时间里,要保证内容的可听、好听和耐听,需要播音主持创作主体掌握语音发声技巧。播音主持创作主体只有做到“字正腔圆”,才能进入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传播的创作层面。
(2)字正腔圆涵化着体裁形式的多样性。在大众传播中,语音往往靠一个个音节的连缀而形成一段段语流,产生一定的意义,从而起到传播、交流的作用。在语流中,不仅语音会因为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不断改变、相互影响而产生音变,而且,语意、情感都在发生变化,即广播电视节目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需要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表达实践中,要先是以读者身份鉴赏,审视其共性中布局谋篇的个性;然后是以评论者的身份辨析,考察其叙写中遣词造句的特征。
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特点,如倒金字塔结构、通讯的情节和细节要素、评论的逻辑三段论结构、诗歌的平仄韵律、散文的形散神聚特征、小说起承转合的故事性、戏剧的矛盾冲突性等。播音主持创作主体要分析不同文本、不同节目的体裁特点,在把握不同体裁表达要求的前提下,对内容有所侧重和强调、有所削弱和淡化,既不违背创作意图,又能满足受众的视听需求。
(3)字正腔圆包含着思想感情的渗透性。当思想只具备一个笼统的轮廓,以纯粹、赤裸的形象出现时,它所起的反作用和它在获得更多的语言色彩时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有声语言的“色彩”不是别的,正是播音主持创作主体理解、感受到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感情。如果把声音技巧、语体样态看作“形于外”的表层,那么,作品内容、思想感情便是“动于衷”的深层。
例如,陈子昂当年经历仕途的挫折,怀着人生忧愤,独登幽州台思古抒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空的浩瀚、刹那与永恒,反衬了人生的渺小、孤独与短暂,完全超越了诗人个体的情感体验,契合了人类那种受时空制约又想超越时空的生命体验。面对这样的千古绝唱,不同的朗诵者有不同的表达,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感染力。要在传播目的的引导下,使思想感情有层次、有重点、有铺垫、有高潮地贯穿于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创作中。
2.艺术性
狭义的播音主持,特指播音主持创作主体(播音员、主持人)在话筒、镜头前面对受众(听众、观众、网民)进行语言转化(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创作活动。播音主持的概念包含了三主体一平台(简称为语言传播“四要素”):播音主持创作主体、受众、稿件(稿件包括腹稿)、播出平台(话筒、镜头及其周围呈现的传播小环境)。在这四个要素里,起核心作用的是播音主持创作主体。播音主持创作主体根据自己对稿件的认识理解,根据受众的兴趣愿望和需求,通过话筒、镜头这个播出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传播目的。
这里,我们可以借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有关“在场”与“不在场”这一哲学概念来观照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如果播音员、主持人本人是“在场”,播音员、主持人的家庭环境影响、文化知识背景等就属于“不在场”。如果播音员、主持人通过有声语言和副语言所反映的内容是“在场”,而构成这些内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因素就属于“不在场”。那些“不在场”的因素不断地积累和巩固着“在场”的基础,它促使播音员、主持人开阔视野、不断增长自己的学识、经验,以便能正确看待和把握主客观世界;同时,主客观世界不断发生变化,要想更好地呈现“在场”的内容,必须不断深入挖掘“不在场”的因素。播音员、主持人应基于“在场”又超越“在场”,让受众能够体会有声语言的信息层面和意义层面。
大众传播中的有声语言要有形态转化,由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由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才能构成创作过程。这说明,播音主持是一种艺术创作,是一种文字语言和内部语言的转化活动。这种转化不仅仅是声音的转化,更是理性的提升,情绪、情感的转换。转化程度的深浅,取决于播音主持创作主体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3.独特性
(1)适应社会需要,凸显播音主持理论的实践性。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紧密结合播音主持实践,在播音员、主持人的播音主持实践的基础上,对播音主持理论进行总结、概括、提升。播音主持学科将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创作作为基础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无论是播音主持实践还是理论研究,最终反映和适应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实践。社会需要和社会实践是播音主持实践的前提,是播音主持创作的源泉,也是播音主持理论形成和深化的坚实基础。
(2)有声语言和副语言创作,彰显播音主持理论研究的特殊性。播音主持学科主要研究有声语言,研究文本语言如何转化成有声语言。我们所研究的有声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日常口语,重点在于如何有效传播。有声语言传播的范围较广,播音主持学科在人际传播基础上,重点研究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媒介很多,如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等,播音主持学科重点研究电子媒介中的广播、电视的播音主持。广播播音主持主要研究有声语言,电视播音主持除了有声语言,还要研究包括发型、化妆、服饰,特别是眼神、表情、动作等在内的副语言。如今新兴媒体不断涌现,但各类节目仍需通过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和副语言创作来获得有效传播,因此,对有声语言和副语言创作的研究十分重要。
(3)多学科的支撑,体现播音主持理论研究背景的深厚性。播音员、主持人运用的创作手段只是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但有声语言和副语言所涉及的题材内容与范围之广,几乎可以覆盖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可以说,播音主持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其中,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等学科对播音主持理论研究来说,又是支撑学科。有了这些学科作为理论研究的基础,播音主持的学科特色更显得根基深厚,并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