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音节结构与发音特点

一、普通话音节结构与发音特点

(一)普通话音节结构与特点

所谓音节,就是指用听觉可以区分清楚的语音基本单位。音节由音素构成。

音素,是字音的最小单位。汉语普通话有音素32个。一般一个字母表示一个音素,只有zh、ch、sh、ng、er等5个音是两个字母表示一个音素。一般来说,一个音节有1~4个音素。如“啊,天安门”这四个字,就分别有1、4、2、3个音素。

音节一般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声母由辅音音素充任,韵母由元音音素充任。声调分为阴、阳、上、去四声,用调值区分。

普通话音节结构的特点可以归纳为:

(1)元音在音节中占优势,如ɑ、ɑi、ɑng、ye、huɑ、gɑng等。

(2)辅音只出现在音节两头,如nɑ(前)、yɑn(后)、niɑn(前后都有),无复辅音。

(3)—个音节一般最多有4个音素,如liɑn、huɑi、liɑng等,最少有一个音素,如ɑ。

(4)三合元音只在开音节(非鼻韵尾音节)中出现,如iɑo、iou、uɑi、uei。

学习普通话音节结构可以明确:所谓字音是指根据每个字的读音发出的声音,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当然,普通话表达并非只是读字。

我们学习吐字归音,从音节发音开始训练,同时要学会逐步扩大训练范围。比如普通话多数音节发音时,口腔由闭到开再到闭,两头小中间大,响亮的主要元音居中,即所谓的“枣核形”结构,这是吐字发音圆润如珠的客观基础。初学者中,有的习惯发音靠前,如浙江宁波人发“沿海”的“沿”字;也有的喜好发音靠后,如浙江温州人发“杭州湾”的“湾”字,影响了字的发音准确度。这就需要练习者自觉调节舌位,以便改善原有的发音状况。但这跟传播实践中根据角色需要,有意识地变化发音位置,以求达到某种演播效果,还不能相提并论。

(二)普通话元音发音部位与特点

(1)元音。元音是声带颤动,气流在口腔的通路上不受阻碍而发出的声音。舌位即发元音时舌面隆起的点在口腔中所处的位置。舌面隆起的最高点,即最接近上颌的一点,称近腭点。近腭点高,舌位高;近腭点低,舌位低。舌位的高低与口腔的开度大小成反比:舌位高,口腔开度小;舌位低,口腔开度大。元音的发音特点:一是口腔开合大小与舌位高低有关;二是唇形有圆有展;三是声带振动;四是发音时气流不受阻碍。

元音中有单韵母10个,其中舌面元音有7个:ɑ、o、e、ê、i、u、ü,它们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分别是:

ɑ:前低不圆唇

o:后半高圆唇

e:后半高不圆唇

ê:前半低不圆唇

i:前高不圆唇

u:后高圆唇

ü:前高圆唇

舌尖元音有2个,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是:

-i(前):前高不圆唇

-i(后):后高不圆唇

卷舌元音有1个,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是:

er:前卷舌不圆唇

(2)元音发音的具体要求。窄元音i、u、ü和舌尖元音-i(前)发音时,开口度小一些,离近腭点略远一些,这样可以使声音通畅,避免声波挤入鼻腔而产生鼻化。

宽元音ɑ发音时,开口大,舌尖微离下齿背,舌位降低,舌面居中,软腭和小舌上升,关闭鼻腔通路,声带振动。

-i(后)发音时,舌高点略向后移,这样可以使前声腔扩大,声音更明朗。

后元音e、o发音时,舌位后半高,舌头后缩,舌面向软腭隆起,开口度中等,关闭鼻腔通路,声带振动。软腭和小舌上升,关闭鼻腔通路,声带振动。

前元音ê发音时,口略开,舌尖抵住下齿背,舌面向前硬腭隆起,舌位前半低,关闭鼻腔通路,声带振动。

卷舌元音er发音时,舌尖向上,对着硬腭翘起,注意舌位是居中的,不能顶住硬腭。

复 元 音 韵 母 有13个:ɑi、ei、ɑo、ou、iɑ、ie、uɑ、uo、üe、iɑo、iou、uɑi、uei。发音时,要增强舌的滑动感与唇的展撮感,适当加大舌的动程,以取得变化丰富的泛音共鸣。其中,二合(前响和后响)复韵母ɑi、ei、ɑo、ou、iɑ、ie、uɑ、uo、üe,除轻音节外,不要发成近于单元音。三合(中响)复韵母iao、iou、uai、uei,舌高点滑动呈弧形,不要发得过于平直,iou和uei在前拼声母时,不要丢掉韵腹。

鼻韵母有16个:ɑn、en、iɑn、in、uɑn、uen、üɑn、ün、ɑng、eng、iɑng、ing、uɑng、ueng、ong、iong。发音时,注意由口音向鼻音过渡,一到鼻音就结束。不要以前面整个元音的鼻化来代替韵尾的鼻辅音趋向;鼻尾音也不要拖长。前鼻音n和后鼻音ng不要发成不前不后的舌面鼻音。舌的动程要鲜明适当:in、ün动程最短,发i、ü时口腔要开大一些,动程略微延长,ün不要发成üin;iɑn,üɑn当中的ɑ要开到ê的程度,不要发得过窄而使整个韵母听上去近于in、ün,也不能开得太大,若开到[ɑ]的程度听起来就不舒服了。

实际上,复合音的形成主要靠舌位动程。舌位动程就是舌位移动的过程。动程的大小、快慢的变化,跟口腔的开度大小、宽窄成正比,直接决定字音发得是否饱满、灵活。如复合鼻尾音(舌尖鼻音)in的发音,口腔开度基本闭合,处在无变化状态下,先发i,扁唇,然后舌面升高,声带振动,舌前部接近硬腭时,软腭下降,鼻腔通路打开,发音动程小,送出的声音就比较响亮。相比之下,en、ɑn尽管口腔开度都是由开到闭,但是由于起点元音的舌位造成口腔开度不同,发音动程也就一个比一个大。复合鼻尾音(舌根鼻音)ing的发音,和eng、ong、ɑng的发音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先发好元音,再与鼻辅音ng结合。ing的发音,舌面接近硬腭发i,然后舌头后缩,让舌根与软腭接近,关闭口腔,气流从鼻腔透出;eng的发音,先发好e,但舌位比单发e低,同时,舌根后缩与软腭接触,软腭下垂,气流从鼻腔流出;ong的发音,元音o处于u和ɑ之间,但比u的开度稍大,舌位稍低;ɑng的发音,元音ɑ的口腔开度大于单发ɑ,这是因为受到后鼻韵尾ng的影响。另外,iong、iɑng、ueng、uɑng发音时,一定要注意韵头对唇形变化的影响,韵头和韵腹韵尾要连成一体,切忌发成两段音。

所谓前音(窄音)靠后(宽发),后音(宽音)靠前(窄发),指的就是韵母发音如前后元音、前后鼻音的前后位置要微调,发音时舌位要适中,口腔共鸣才能得以最佳发挥。

(3)普通话的“四呼”。普通话韵母有开、齐、撮、合“四呼”一说,它是根据韵母第一个元音的口形特点做出的分类。

开口呼指除i、ü、u起头的其他韵母,如ɑ、o、e、ɑo、er、ɑng、eng等。以“掰、白、百、拜”几个字为例,开始发音时口裂(指上下唇之间横着的部分)较宽,唇较放松。

齐口呼指韵母i或以i起头的韵母。以“家、夹、甲、假”几个字为例,开始发音时唇形扁平,上唇与上齿下缘几乎平行。

撮口呼指韵母ü或以ü起头的韵母。以“圈、全、犬、劝”几个字为例,开始发音时唇形较圆,前声腔小,有撮唇感。

合口呼指韵母u或以u起头的韵母。以“窗、床、闯、创”几个字为例,开始发音时唇呈圆形,前声腔大,口唇有合拢之感。

因为“四呼”发音跟唇形圆展相关,所以字音不正的缘由之一可能就是四呼发音不到位。如将ɑ发成圆唇,发i却不展唇,发ü嘴唇得太靠前,发u不敢使劲儿等,都可能影响字音的响亮、圆润与清晰。因此,播音主持要求发四呼时:开口呼口裂不要过大;齐齿呼口裂不要过扁,相对要圆一些;撮口呼撮两唇角即可;合口呼唇不用向前突出。所谓“口角轻圆”,指的是吐字中整个口形动作滑行自然;唇紧贴齿外活动,幅度不大;音色清晰明朗,口形美观。

(4)普通话辅音发音分类。

1)按发音部位分类。辅音的发音部位指的是发音时阻止气流的着力点;发音方法指的是气流透出受阻部位的途径。

辅音根据发音时气流在口腔内受阻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双唇阻b、p、m;唇齿阻f;舌尖中阻d、t、n、l;舌根阻g、k、h、ng;舌面阻j、q、x;舌尖后阻zh、ch、sh、r;舌尖前阻z、c、s等七类。

双唇阻(上唇与下唇)发音:力量集中在上唇中部,注意不要裹唇。

唇齿阻(上齿与下唇)发音:上齿与下齿后部轻轻接近,中有隙缝,注意下唇别向里裹。

舌尖中阻(舌尖与上门齿龈)发音:舌尖中部用力顶上齿龈,注意不要全舌平均用力。

舌根阻(舌根与硬软腭交界处)发音:舌面后部与软腭成阻,其中ng一般只做韵尾,不除阻。注意成阻部位不宜太偏后,因为偏后会使整个音节发闷,尤其h容易发成小舌颤音,很不好听。因此部位可略向前移至软硬腭交界区。还要注意除发ng声带颤动外,发g、k、h,声带都不颤动。

舌面阻(舌面与硬腭前部)发音:下巴略后退,舌尖抵下齿背下部,舌面前部与硬腭前部成阻。着力点在前舌面纵中部,注意不可太宽,舌不要用力。

舌尖后阻(舌尖与前硬腭)发音:舌尖翘起与硬腭前端成阻,注意舌不要后缩,口腔两边不要用力,也不能因过松而使气流从舌两侧通过,舌尖别向后卷,也不要因为舌尖平伸而发成如英语的ch、sh那样的舌叶音。

舌尖前阻(舌尖与上门齿背)发音:舌尖轻轻抵下齿背,舌叶上挺与上齿龈成阻,成阻面着力在舌中间。注意舌不要向前使劲,向前使劲反而有后缩感。

2)按发音方法分类。除了了解辅音的发音部位特点外,还要掌握它的发音方法。从总体上说,辅音发音方法的特点,一是除了m、n、l、r、ng五个浊音声带要颤动外,其余辅音声带不颤动,声音不响亮;二是气流在口腔内均有不同的阻碍,发音时口腔肌肉局部紧张、用力;三是除了m、n等个别音外,辅音不能自成音节。像b、p、m等,一般充当声母,和韵母共同构成音节。换句话说,辅音只有配上韵母,才能在音节中发挥相应作用。汉语普通话辅音有21个,加上ng就有22个。ng只充当鼻韵母音素,其余21个都能充当声母。

这22个辅音还可从以下角度做出分类:

第一,根据发音时气流的通过渠道,可分为口音和鼻音,鼻音只有m、n、ng,其余为口音。鼻音m、n、ng发音时,声带振动,是可以延长的响音,做韵尾时不除阻。注意无论是m、n做声母还是n、ng做韵尾,发音都不要过长。韵尾n、ng在语流中,舌与腭有鲜明的接触趋向就可以,不一定要完全阻塞口腔通路。

第二,根据发音时声带颤动与否分为清音(声带不颤动的声母有17个:b、p、f、d、t、g、k、h、j、q、x、zh、ch、sh、z、c、s)和浊音(声带颤动,只有鼻音m、n、ng,边音l,擦音r等5个,其中浊音声母为m、n、l、r等4个)。

第三,根据发音时是否送气,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不送气音有b、d、g、z、zh、j,送气音有p、t、k、c、ch、q。但播音主持因为话筒灵敏度高,发送气音时注意不要送气过多,要求有收气的感觉,才能避免气流冲话筒的声音出现。

以上我们将边音归入浊音,边音只有l。鼻音与边音在发音方法上的区别在于:鼻音成阻时,发音部位两点紧闭,关闭口腔气流的通路;边音则是舌尖抬起与上门齿齿龈后部接触,舌两边留有空隙。鼻音持阻时,声带颤动,软腭下垂,鼻腔通路打开,气流经口腔转入鼻腔并从鼻孔透出,口鼻共鸣,形成鼻音;边音持阻时,声带也颤动,但呼出的气流由舌前部两边通过后由口透出,发出边音。鼻音除阻时,打开口腔通路,发音结束;边音除阻时,发音部位两点分开,舌两边向纵中部收缩,不要延长,发音结束。鼻音m、n、ng区别在于发音部位,m为双唇阻,n为舌尖中阻,ng为舌根阻。

3)按整体发音关系分类。从气流通过口腔时与发音部位的不同关系,辅音还可以分为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第一,气流先阻塞后放开,叫塞音。如双唇阻b、p,舌尖阻(与上牙床)d、t,舌根阻(抵住软腭)g、k。

第二,气流从两部位间摩擦成声或擦出,叫擦音。如唇齿阻(气流从上门齿与下唇接触的缝间挤出,摩擦成声)f,舌尖前阻(气流从上下齿隙间透出)s,舌尖后阻(气流从舌尖和硬腭的窄缝间透出)sh,舌面阻(气流从舌面和硬腭之间擦出)x,舌根阻(气流从舌根与软腭的中间擦出)h。以上五个是清擦音,发音时气流持续时间比塞音要长。还有一个浊擦音(声带闭拢,气流冲击声带成声)r。

第三,气流先阻塞后擦出,叫塞擦音。如舌尖前阻(气流从舌尖与上门齿背的窄缝间透出)z,舌尖后阻(气流从舌尖和硬腭前端的窄缝间透出)zh,舌面阻(气流从舌面与硬腭前端的窄缝间透出)j、舌尖前阻(气流从舌尖和上门齿背的窄缝间透出,它和z的区别在送气)c,舌尖后阻(气流从舌尖和硬腭前端的窄缝间透出,它和zh区别在送气)ch,舌面阻(气流从舌面与硬腭前端的窄缝间透出,它和j的区别在送气)q。

塞音、擦音与塞擦音在发音方法上的区别在于:

塞音b、p、d、t、g、k成阻时,发音部位两点紧闭,着力点在唇、舌中纵部,要有一定力度。持阻时,呼出气流蓄在成阻部位之后引而待发,除阻则轻松弹开。

擦音f、h、x、s、sh、r成阻时,发音部位两点只是接近而不接触,中间有缝隙,气流速度加快。持阻时,呼出气流从两点缝隙间挤过,摩擦成声,无除阻阶段。因此发擦音时声音可延长,但注意不可用力挤,不可发得过长,尤其s、sh两音若发得过长,就会有刺耳的哨音。

塞擦音j、q、zh、ch、z、c是塞音与擦音两种发音方法的结合。从成阻到持阻前段与塞音相同,但持阻后段马上变为擦音的成阻,发音部位两点接近,留有缝隙,呼出气流从中挤过,摩擦发出擦音。注意除阻时不可用力,否则容易有阻塞感。

基于上述分析,找准辅音发音部位后,发音时要注意不同受阻部位的变化对发音的影响,应将注意力放在声母、韵母拼合发音的有机组合上。

所谓尖音,是指将舌面音j、q、x读成舌尖前音z、c、s,这是一个误区。为什么会将播、坡、摸、佛读成be、pe、me、fe,这可能是受山东或东北方言的影响,不知道普通话b、p、f都不与元音e相拼。另外,g、k、h不与i相拼,因而机器不能读成giki,鸡蛋不能读成gidan。

在普通话语音的学习训练过程中,针对每个人、每个阶段的吐字发音状况,有必要侧重对声、韵、调的某一方面进行训练,然后再逐步完善声、韵、调结合的整体发音状况。

普通话语音的发音特点,实际上是元音和辅音既矛盾运动又和谐相处的结果。元音发音时口腔用力,口腔肌肉全部紧张,气流通畅无阻;辅音发音时局部用力,口腔肌肉局部紧张,气流局部受阻。如果两者有一方或一处不和谐,听起来就非常别扭。因此可以说,正确处理好元音和辅音的关系,是说好普通话、发好每个音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