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节奏的形成与转换
(一)播音节奏的形成因素
在播音创作中,有声语言节奏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创作者要体察存在于创作客体的节奏。播音的创作客体,包括现场语境和文本依据。现场语境的节奏是流动的、灵活具体的,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易于我们感应和捕捉。在现场做报道或主持节目的人,一般都能很快从中受到感染,从而调整自己的生理、心理节奏,进而调整自己的语言节奏,力求与现场节奏相吻合。文本依据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或思想情感的节奏,是透过凝固的文字反映出来的。由于文字的抽象性和间接性,我们体察文本的节奏就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整篇作品中体察思想感情的运动节奏;二是从具体语言文字的风格特点,看其对节奏的影响。只有兼顾这两个方面,才能准确地体察文本的节奏特点。
比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若只看词牌,慢词本就具有赋的铺叙特点,蕴藉流利,匀整而富于变化。《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本押平声韵,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再加上我们对悲秋之作的大致理解感受,就会以为此词的节奏是低沉舒缓的。但是,如果我们从具体的文字语言风格来体察,就会发现,李清照的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是有创造性的。这首词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变舒缓为急促,变哀婉为凄厉。因此,这首词是“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含蓄,不能列入婉约之体。可见,体察文本的节奏,必须要考虑文字特点、风格样式这一因素对节奏的影响,这样捕捉到的存在于客体的节奏才是全面、准确的。
其次,创作者还要激活自己的生理、心理节奏。我们在敏锐地体察创作客体的节奏之后,还必须迅速调节自身的生理节奏,并激活自己的心理节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对客体节奏产生生理的感应,还应该从客体的节奏中看出它所表现的情感的性质及特征。一般来说,通过体察与激活,主体与客体节奏应该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与创作客体对事物反应评价的态度并不完全相同,或因为传播立场及具体目的的不同,或出于优化传播效果的需要,还要对自身的内部节奏做出适当调整。
再次,还要考虑受众对节奏的心理需术。播音节奏作为一种手段,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语言传播的效果,因此,播音创作节奏的形成,还要考虑接受者在节奏方面的心理需求和承受能力。事实上,我们的播音创作一直十分注重依据受众的接受心理调整语言节奏。受众接受心理不是孤立存在,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它必然受到时代的文化氛围、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具体的收听环境等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播音节奏在语速和力度上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即使在同一时期、同一天,不同的播出时间、不同的节目定位、不同的受众群体,受众的心理节奏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我们需要据此不断调整播音的节奏。
最后,播音节奏的形成,还需要创作者熟练掌握声音形式的转换技巧。作为播音创作主体,要想运用好节奏,创造好节奏,必须熟悉有声语言的节奏要素,熟练掌握声音形式的转换技巧,不断提高语言功力,通过我们巧妙自由的驾驭,使语言节奏鲜明,让人一听了然,从而生动地传播出文本内容的深刻意蕴。
(二)播音节奏的语言转换
在有声语言创作中,形成节奏的关键,在于声音形式的转换。这种转换,依内容的具体变化可能处于层次之间或段落之间,也可能是在自然段里的小层次或语句之间,需要我们通过感受作品的内部节奏来整体把握。更重要的是,要想运用好有声语言的节奏,我们还必须了解声音形式转换的基本类型和基本规律,掌握具体的转换承接技巧。
1.语言转换的类型
语言的转换,既包括内容和感情色彩上有明显反差的转折过程,也包括前后感情色彩基本一致,只是从不同的角度,不断积累、逐步深化感情的变化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语言转换从转换的速度上可分为突转和渐转;从情感的幅度上可分为大转和小转。
(1)突转。突转是转换速度较快的一种语言转换形式,一般在内容发生较 大、较明显的变化时采用。突转往往用在句与句,或段与段之间,较少出现在句子中。
如《麻雀》中的一段: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扑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这两句之间的转换就是突转。第一句,“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语速由缓渐快,语气渐低沉,情绪渐紧张;而第二句,老麻雀的出现,是突然间的事,说时迟,那时快,出乎人们的意料。这两段之间的停顿很短,迅速由低沉的色彩转换为紧张扬起的色彩。
(2)渐转。渐转指声音形式转换时采用缓转慢回的办法,往往在比较统一而略有变化的段落中出现。
如《春》里描绘春草的一段: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这段文字的节奏十分轻快。人们带着欣喜的心情,发现春天,扑向春天,享受春天,充满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清新气息。这短短的几行字,细致的观察、细腻的心理活动,有一个由静到动,又由动到静的内心变化过程。这段话中的声音转换适宜用渐转的方式,渐渐地在“慢”中渗入“快”,在“轻”中渗入“强”,逐步增强,到最后一句,再转成“轻悄悄”“软绵绵”,形成这一段轻快的节奏。
(3)大转。大转与突转有类似的地方,同是声音形式的明显转换,不过,大转一般用在前后内容衔接不是那么紧凑的地方,语速没有突转那么快。尤其在同一段落中,如果句与句之间前后独立性较强,有着明显的转换,那么转换前的停顿有时甚至长于段落间的停顿。
如《麻雀》中的一段:
①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②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扑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③它蓬起了全身的羽毛,样子很难看,绝望地尖叫着。④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⑤可是它不能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股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这一段共五句话,是全篇的高潮。如前所述,②句承接①句,是突转;③句紧承②句,是全篇最紧张、分量最重的部分;⑤句是全篇的“文眼”,是主题的升华,所以,④句“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这是极其高明的一笔,在连续的紧张中渗入一句舒缓,为最后一句一气呵成、感奋激越地升华主题做铺垫。所以,④句和③句之间的转换语速没有那么快,不像①②句之间那么突如其来。这里的转换就是大转,而不是突转。
(4)小转。小转是指在转换时也采用缓转慢回的办法,这种转换前后的色彩未必是统一的,往往是有着转折关系的,但幅度不大,主要是分寸尺度上的变化,多用在语句之间或语句中。如《故都的秋》中的一段: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这一段中“……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这几处转换,前后的色彩未必统一,虽有转折关系但幅度不大,主要是分寸尺度上的变化。所以这几处都是小转。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突转和大转,往往在转换前后色彩变化明显,或猛然转折,或突然迸发,或大力推进,而且一般转换之前的内容是铺垫、映衬,转换之后的内容是重点。它们的区别在于突转偏重于转换速度之快,大转偏重于转换幅度之大。这两种转换类型都给人以陡转突折的生理和心理感受,从而增强了有声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渐转和小转,往往是转换前后的内容一般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别,多处于并列或递进的关系中,转换前后虽有色彩变化,但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基本属于同类色彩,因而语言的转换主要呈现出变化的层次性。它们的区别是:渐转,是对比因素的渐次渗入,有一定的数量并列,多用于句中、句间;小转,则偏重于转换幅度上的特点,多用于不同色彩间的轻度转换。这两种转换类型都给人以渐转慢回的感觉,能十分具体、细腻地表现作品内部节奏变化的动态过程,因而也同样能增强有声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突转、渐转、大转和小转,这些转换类型的运用,要视文本的具体内容、具体的思想感情运动方向和状态而定。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中,这些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依据思想感情的运动节奏,合情合理而又巧妙地做出语言形式上的转换处理,既可以某一种转换为主,也可是多种转换类型的综合运用。这样的播音节奏才是自然可信的,也才能起到强化感情、吸引听众的作用。
2.语言转换的技巧
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强弱、明暗、虚实等不同的对比组合关系,构成语言节奏的基本声音形式。而这些基本声音形式的转换方法,是形成语言节奏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对声音形式转换的基本类型有所了解之后,还必须掌握运用这些类型进行具体的转换承接的技巧。最常见的转换技巧有以下三种:
(1)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扬”和“抑”,内在是指情绪的纵控,外部表现为声音的高低。一般来说,情感“扬”,外在声音多向高的趋势发展;情感“抑”,声音多向低的趋势变化。当然,在有声语言表达中,未必都如此对应,并且情绪、声音的“抑”或“扬”也是相对而言的,本身也有很多层次,没有什么绝对标准。但是,无论我们情感的“扬”和“抑”有多少级差,声音的高低有多少层次,以抑做扬的铺垫,以抑做抑的衬托,才能富有变化,形成节奏。扬抑的组合,其色彩的浓淡、分量的轻重,与主次有关。以扬为主要色彩的,节奏转换变化中扬的色彩要浓烈些,抑的色彩作为扬的铺垫和陪衬而存在,如《春》中春雨一段的静谧,就是为了全篇的欣喜明快做映衬。反之亦然,以抑为主要色彩的,节奏转换变化中抑的色彩要浓烈些,扬的色彩作为抑的铺垫和陪衬而存在,如《草地夜行》。
(2)欲快先慢,欲慢先快。语流的快慢转换变化,是形成节奏的又一对重要的组合关系。语流的快与慢,是由吐字音节长短的差异、顿挫次数的多少,以及顿挫之后衔接的紧松来区分的。
快与慢的层次也是十分丰富的,二者在语流中常常交替进行,快与慢本身要适度。慢,不能使人有“拖沓”和“抻”的感觉;快,也不应让人产生“耳”不暇接或“赶”的急促感受。故此,要想“慢而不拖”“快而不乱”,在节奏运用上可以注意“慢中有快,快中有慢”的互补组合。也就是说,在缓慢的语流中找到可以适当加快语速的地方,或在较疾的语流中找到可以适当放慢的地方。这种快慢相间的组合,既可以用在段落间、句群间、句子间,也可以用在词组或音节间。如此,快慢的变化会更丰富、更自然,可避免单一、刻板的弊病。为了做到“快而不乱”,我们还可以借鉴戏曲表演中“紧拉慢唱”的表现手法,即内心节奏的快与外在语言节奏的控制相结合,表现在句与句之间衔接很紧,而句子里边不“开快车”。这是一个既能使内容传达清楚,又能表达出急切之情的好方法。
对于舒缓节奏的处理,一方面要求气息长而轻匀,处在一种持续时间较长而控制力精微的弱控制状态,心理状态舒展、充分,“慢而不断”;另一方面也要在慢中找到能够稍为加快的地方,做到“慢而不拖”。
(3)欲重先轻,欲轻先重。声音形式的轻与重,与吐字力度、口腔松紧及气息密度都有关。吐字力度强,口腔控制紧,气息密度大,声音就重;反之则轻。轻与重还与声音的虚实有关,虚则显得轻,实则显得重。为了更巧妙地运用声音的轻重转换,除了形成轻重或虚实的前后对比外,还应注意它们之间的交叠过渡,做到重中有轻,轻中有重,实能转虚,虚能转实。一般播音语流中的“虚”,指略带气音的虚实结合之声,而不是耳语般的完全的虚声。
以上我们只是通过“抑扬”“快慢”“轻重”三组对比照应关系,分析了构成语言节奏的基本声音形式的转换技巧,这些都是形成语言节奏的重要方法。在实际运用时,声音形式是丰富多样的,还可以有“高低”“强弱”“明暗”“虚实”“疏密”“浓淡”“松紧”“起伏”等很多种对比成分和变化因素,这些转换形式往往也是多种交织在一起综合运用的。正是通过这些连续不断的声音形式的有序交替,构成有规律的完整的声音的运动形式,形成充满魅力的语言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