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的感情色彩与分量
语气中具体的思想感情包括语气的色彩和分量。要使我们的语气表达准确,首先要准确地把握各个语句所包含的具体的思想感情。
(一)语气的感情色彩
语气的感情色彩主要是指语句所包含的是非和爱憎等。是非,是指态度方面的具体性质,比如赞扬、支持、亲切、活泼、坚定、批评、反对、严肃、郑重、犹豫等。爱憎,是指感情方面的具体性质,比如喜悦、热爱、焦急、悲伤、憎恨、冷漠等。对语气的感情色彩的把握,我们特别强调要准确贴切、丰富有个性。
1.语气感情色彩准确贴切
语气感情色彩准确贴切,就是要准确把握语篇中“这一句”语气的特点。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和主题来确定“这一句”的基本感情色彩,符合该句子在上下文中的本意,做到不偏离,这是语言内容或客观事实对有声语言创作主体的客观要求。这点在有稿播音中尤为重要,因为已有的文字很容易让我们受句子本身词语和句式结构的影响,进而造成对“这一句”感情色彩和力量把握的偏离,所以我们需注意两点:一是要把握不同语句间不同的语气感情色彩;二是把握相近语气感情色彩之间的差异。
①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②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③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④妹妹也懂。⑤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上面这段话是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中的最后一段话。这一段主要表现了在经历了双腿瘫痪,特别是母亲病逝后“我”的转变。这一段话共有五个句子,如果不看上下文,这段话中的①②句可以用喜悦、轻松、活泼的色彩来表现,事实上这也是全篇感情色彩最明朗的一段。但联系上文,可以看出,作者“我”从拒绝看花到能感受不同花的品质,不是说明“我”懂花,而是反映了“我”从逃避、抵制生活到已经能够平和地面对生活、品味生活的心理变化,所以,如果用我们日常逛公园看花时的喜悦心情来表现这两句就不准确了。从上下文看,明朗而沉静可以作为这两句语气的基本色彩。而③④⑤与①②句语气色彩相近,与上文“我”暴躁、绝望的心态相区别,语气的共性色彩都较平和,不过它们在共性的基础上又有些区别,③④句较①②句多了些怀念和感悟,第⑤句添了些坚定感。
由此可看出,不同语句的语气色彩往往有一定的差异。就一句话来看,语气色彩也不一定是简单一种浮于字面,常常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来把握“这一句”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内在情感。
2.语气感情色彩体现个性
在语气色彩准确贴切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心体味,把握语气感情色彩的个性特点,这既是不同语句对语气的客观要求,也是创作主体的能动追求。这里加入了创作主体的个性体验和对传播对象、播出背景、传播目的的现实观照,是主客统一的结果。在语气准确贴切的基础上体现个性是必要的,既能避免脱离客观要求,为个性而个性,又能避免与别人雷同,表达千篇一律。比如大家都很熟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们即使都掌握了这首诗的背景资料,表达也不会完全相同。当我们听某个人朗诵《再别康桥》时,与其说是听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如说是在感受朗诵者心中的《再别康桥》。这也正是有声语言的魅力之一。
正是因为同样的话语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情感,因此,语气表达要准确丰富,关键在于对语气感情色彩的把握要准确细腻,丰富且有个性。
(二)语气的分量
语气的分量表现为对语气色彩程度的把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语句本身所含语气色彩浓淡的把握,即对语气个性分量的把握;二是对语气色彩在整体上主次的把握,即对语气主次分量的把握。为便于理解和运用,我们将语气分量大概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一般来说,表现重度分量时,感情色彩非常鲜明,口腔控制和气息控制都相对较强,重音很突出,而中度和轻度分量则呈递减趋势。实际上,不同等级分量间的层次是极为丰富的,重度、中度、轻度之间有区分,也有联系,相邻分量之间还存在许多层次,即使是同一分量里面也存在多重层次。所以,把握好语气分量实际上就是把握好语气的“度”,把握准语气的分寸。分寸是否得当对传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1.语气的个性分量
语气个性分量的区别主要体现为同一语气色彩浓淡程度上的区别。它既是语句本身通过具体的词语和结构特点表现出来的语句个性色彩,同时也离不开创作主体的理解和感受。
①忽然,余新江冰冷的脸上,露出狂喜,他的手心激动得冒出了汗水。
②现在,才五年,孩子就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当母亲的哪能不高兴?她整天像喝了蜜似的,养猪、铲草、料理家务,干什么都来劲。
③谁知这一回他(彭总)抬起头来,笑呵呵地坐正了,说:“照吧!”
以上三句我们从句子本身就能体会到它的感情色彩及其程度,它们都具有喜悦的感情色彩,但程度不同,从①到③分量呈递减趋势。①句里余新江的内心非常激动,处于“狂喜”状态,表达时,语气分量应为重度。②句主要表现母亲“像喝了蜜似的”喜悦和满足的心情。虽也是高兴,但程度不及①句,表达时语气分量可处理为中度。而③句,彭总在同意照相时显露出的“笑呵呵”的表情,主要表现了彭总随和亲切的神情和态度,虽也愉快,但绝不是欣喜若狂,所以应用轻度分量来表现。当然,上面三句话的语气里,除了“喜”还有别的色彩,在表达时要注意多种语气色彩的综合。
除了根据词语和句式本身的特点来把握语气的个性分量外,我们还常常要结合上下文来把握语气的分量。例如:
他轻轻拂去战士肩头的积雪,猛然发现他身上竟然穿得那样单薄,单薄得像一张纸。“棉衣,棉衣呢?为什么没发给他棉衣?”军长两眼发红:“军需处长呢?”警卫员在发愣。“给我找军需处长!”还是没有人应声。“快!给我找军需处长!”
军长因战士被冻死,要找“军需处长”,在军长说的这三句话前,没有明确描写或提供军长的情绪状态的词语,但从上下文来看有由问到命令的一个变化,并且在最后多了一个“快”字,表现出了军长急迫的情绪状态。创作主体根据上下文的这些变化,展开想象,可以体会到这一过程中军长愤怒的情绪具有不断加强的趋向,而不是减弱或同样的状态。如果缺乏上下文的比较,就容易忽视人物心理状态的变化,语气分量容易一样,也就很难恰当地把握好这些相似语句语气不同的个性分量。词语本身或上下文虽然给我们提供了线索和依据,但要做到准确把握还需要创作主体深入地理解和感受。
2.语气的主次分量
语气的主次分量要求创作主体站在语言整体的高度来把握,依据语句在全篇中的主次地位而定。一般来说,最能体现主题、目的的语句,最能体现基调色彩和主体态度的语句,语气分量就较重。而那些尽管在字面上看起来感情分量较重的语句,如果在全篇处于次要地位,那么表达时其语气分量在整体上不可太重。这里特别强调整体的创作观,首先要把内容放在现实语境中来把握,明确播出目的,不能就稿论稿。其次要把句子放在全篇的上下文中去考察,根据主题、目的分清主次,把握语气的分量,不能见句生情、见字生情,随心所欲,喧宾夺主。
干粮早就吃光了,皮带也煮着吃了。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背上的枪支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唉!就是在这稀泥地上躺一会儿也好啊!
这段话是《草地夜行》中的一个自然段。如果单独地看这些句子,我们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而且因不同的目的,语气分量也不一样。如果文章全篇是要突出那时艰难到什么程度,体现“我”想歇息的强烈愿望,我们可以把每一句的分量都处理为重度。但从文章的整体看,主要是为了表现一个红军老战士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中舍己为革命、为战友的高尚精神,目的是展现和传扬红军精神。所以,这一段中的几个句子虽然表现的是红军的艰苦,但从全篇看它们仅仅是铺垫,是为了衬托红军老战士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所表现出的高尚的精神。因此,这一段不是全篇的重点,各语句的语气分量不宜用重度。在把握语气分量时,语气的个性分量要服从语气的主次分量,要从整体着眼,避免只从句子个体出发,见字生情,主次颠倒,造成局部合理而整体不准确的问题。
总的来说,语气色彩的多样性和个性,语气分量的区别性和主次性,既是客观的,即语句本身存在的,也是主观的,即来自不同创作主体在理解感受上的个性差异,这与主体的性格、经历、修养、审美取向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把握语气的具体思想感情时,播音员、主持人一方面要整体把握好语句本身所蕴含的个性特点,另一方面要发挥主体性,加强独特感受,去捕捉、挖掘、丰富语气的个性。这既可使我们的语言表达丰富、有变化,又可从中体现创作主体的创作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