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音的选择与种类

三、重音的选择与种类

(一)重音的选择

重音的选择是建立在正确理解语句意思、明确语句目的基础之上的。如何选择重音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陈述事实的核心词语

陈述事实的核心词语是指在语句中占主导地位和最能揭示语句本质意义的词或词组,它们准确、鲜明地传达着语句的目的。

第一,突出主要信息点的词语。有些语句的目的主要是传达清楚事实,在这类语句中,突出主要信息点的词语,如交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概况的主要词语就需要作为重音进行处理。

12月17日凌晨,意甲第16轮首场角逐,AC米兰客场2比2战平佛罗伦萨。

这是一条体育方面的消息,比赛的双方和比赛的最终结果是受众主要关注的信息点,这就是我们需要强调的重音。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突出信息点的词语可以是名词、动词、数量词等,不管是什么词性的词语,总之是陈述事实的主要词语。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类以说清事实为主要目的的语句中,并不是所有的呈现信息点的词语都有必要强调,还需要看它们对说清事实有多大影响,要有主有次。

第二,展现态度和判断的词语。有些语句的目的主要是表明肯定或否定的态度,那么这类语句中的判断或起判断作用的词语就是陈述事实的核心词语,需要作为重音加以强调。

目前组成希腊联合政府的三大政党在这个问题上意见不一,新民主党赞成保留美在希腊的军事基地,泛希社运主张进行谈.判,左翼与进步联盟则要求美国撤走军事基地。

这条新闻主要讲的是组成希腊联合政府的三大政党对于美国在希腊的军事基地问题上持有的三种不同态度:保留、谈判、撤走。在处理时,重点突出这几个词语才能清楚地阐明三大政党的不同立场,而三大政党的名字可以作为次要重音加以强调以突出区别,这样才能达到这条消息的播出目的。

2.抒发情绪感受的词语

表情达意是有声语言的基本功能,因此语言表达除了将事实本身表述清楚准确以外,还需要抒发思想感情、情绪感受,使语句能感染人。在把握陈述事实的核心词语以及带有特殊意义的主要词语之外,我们还需要对那些抒发情绪感受的词语加以处理。

第一,起说明、修饰、限制作用的主要词语。在表达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事件定位、定性,或者强调其性质、特点、地位等,这时候我们往往会在语句中加入说明、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这类语句对事件本身起着重要的补充说明作用,与语句目的直接相关,需要我们将之作为重音来处理。

故事发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在这个紧要关头,他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

“风雨交加”是对夜晚的说明,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夜晚才有了接下来发生的故事,让人充满期待。“奋不顾身”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他在紧要关头的义无反顾。强调修饰词语对营造故事氛围、生动表达情态、引起听众兴趣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次参加比赛的她没有丝毫的失误,以近乎完美的表现赢得了所有裁判的高分。

句子中“丝毫”“近乎完美”都是对选手比赛情况的修饰,可以看出这是一场让人赏心悦目的比赛;修饰语“第一次”更充满意外惊喜,因为首次参加比赛就有这么好的表现很不容易,而“所有”裁判都给出了高分,更让人兴奋不已。这个句子中的这些修饰、说明性词语对语句感情的抒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说明、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并不一定都需要强调,我们强调的是那些与表达情绪感受、突出语句目的有直接关系的主要词语。

第二,渲染氛围、意境的词语。这类词是指那些对显露丰富的感情色彩、情景神态和烘托气氛等有重要作用的比喻、象声词或词组。它们可以使特定环境中的语句目的生动形象地凸显出来。

比喻性词语:有些语句中常用打比方的手法来叙述抽象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和道理,这样可以使人听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这类比喻词也可以成为重音。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这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一句话,“蛛丝”是个比喻,通过强调这一词语,表现出“他”对“它们”的轻蔑,形象而通俗地表明了语句目的——赞扬马克思那种不计个人得失、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

会场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雷鸣”是个比喻,强调它既可以让人知道“会场里响起了”“掌声”,又可以烘托出一种热烈的气氛。

象声词:有些语句中,常常用象声词来突出人物或事物的情状,表达某种感情。这种象声词在一定的语句中也可以成为重音。

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

这是《草地夜行》里的一句话,借景抒情,表现了红军老战士牺牲之后,小战士心情的沉痛。因此,“呼呼”和“哗哗”这两个象声词,在这里都带有深刻的寓意。我们恰当地强调这两个词,就可以点染出全句的感情色彩,把小战士内心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环境一同表达出来。

3.体现逻辑关系的词语

在语句中,有些词语具有转折、呼应、对比、并列、递进等作用,是语句目的实现过程中的重要逻辑线索,为保证话语意思顺畅清晰,需要我们将之作为重音进行处理。在语句中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如关联词引领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密切的句子,我们可以依据关联词,如“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因为……所以”等,来找出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把握体现逻辑关系的重音。但有时候句子中会出现潜在的逻辑关系,即没有关联词出现,这就需要我们理解语句意义,找出真正体现逻辑关系的词语加以强调。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植树节前夕,洛阳市政府统计全市所辖九个县去年的造林面积,下面汇总上报的数字是42万亩,(但是)市政府林业局到各县进行现场丈量、核实的结果是全市造林面积实有28万亩。(不仅如此)在这28万亩中,真正合格的也只有16万亩。(因此)市领导突然发现:一向引以为自豪的全省绿化先进单位的称号,原来里面竟掺进了这么大的水分!

可以看出在这段话中,虽然没有一个关联词却隐藏着三层逻辑意思,转折关系、递进关系和因果关系,体现这几层关系的词语则是我们需要重点强调的逻辑重音。“下面”“现场”以及三个数据的重音处理可以在对比中将逻辑关系呈现出来,使意思更清楚、态度更鲜明。

我们要造成民主风气,要改变文艺界的作风,首先要改变干部作风,改变干部作风首先要改变领导干部的作风,改变领导干部的作风首先从我们几个人改起。

这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它没有使用一般的关联词,而是在回环往复之中一次次地推出新的意思,最终说出这句话的核心——要造成民主风气、改变文艺界的作风首先要从我们几个人改起,这才是语句的根本目的。在表达时,如果强调句中反复出现的词语,会使语意模糊、逻辑不清,语句目的无法突出。把重点放在“干部”“领导干部”“我们几个人”这几个不重复、有区别的词语上,才能显出层层递进的逻辑线索,突出最根本的语句目的。

在带有对比、并列、转折、呼应等关系的语句中,关联词只是把握逻辑重音的参考,真正的重音还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语句内容来确定。此外,在表达时要先获得逻辑感受,才能更好地确定逻辑重音,逻辑重音又加强了这种感受,从而使语言流畅清晰,环环相扣。

(二)重音的种类

重音的确定需要我们精细地分析语句的实质,联系上下文,明确语句目的,然后根据遣词造句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1)并列性重音。显示段落、语句中并列关系的词语叫并列性重音。并列性重音在处理上,各个重音的分量是一致的。

(2)对比性重音。重音本身有主次之分,突出语句中词语对比关系,以明确观点、渲染气氛、深化情感的词语叫对比性重音。

(3)呼应性重音。揭示上下文呼应关系的词语叫呼应性重音,包括问答式呼应、分合式呼应、线索式呼应。

(4)递进性重音。揭示更深的含义,展现更新或更多的事物,显示递进关系的词语叫递进性重音,这里后一个重音往往是主要重音。

(5)转折性重音。揭示相反方向的内容变化,表示说话者意图的词语叫转折性重音。

(6)肯定性重音。表达对事物肯定态度的词语叫肯定性重音。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要肯定“是什么”,一种是要肯定“是”还是“不是”。

(7)强调性重音。句子中,在程度、范围等方面加以修饰限制,以突出某种感情色彩的词语叫强调性重音。

(8)比喻性重音。表达中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增强内容的形象性、可感性,使语言顿生情趣的比喻性词语叫比喻性重音。

(9)拟声性重音。表达中描摹场景、烘托气氛的象声词叫拟声性重音。

(10)反义性重音。表达中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的词语叫反义性重音。

这十种类型的重音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补充、互相联系的。这个分类不可能包含所有的重音类型,它们只起引路的作用,更丰富的重音内容还需要有声语言创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