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本主体

二、文本主体

文本是指创作依据即创作素材。文本主体是指形成播音主持创作依据或创作素材的精神实体。文本既包括节目、稿件、画面、音乐、音响等外部语言文本,也包括话题、现场直播这两个新节目形态下产生的内部语言文本。

(一)文本主体的基本构成

1.节目

(1)有明确的节目宗旨和节目方针。

(2)有特定的节目名称。

(3)有一定的内容取向。

(4)有相应的表现风格。

(5)有一定的时间长度和播出时间。

2.稿件

(1)有一定的体裁形式。如新闻类,包括消息、通讯、评论、专题报道、专访等;文艺类,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文学、戏剧专题等。

(2)有一定的层次结构。有完整的文字稿、有提纲、有单篇、有组合、有整点新闻、有综合板块,等等。

(3)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样态。要熟悉文本结构,理解精神实质,选择表达方式。内部语言(腹稿)也要按照语言传播的规律组织结构,传达其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

3.话题

(1)有一定的话题题目。例如关于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可以由“对动植物的影响”“对农业的影响”“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几个题目构成一个接一个的话题,作为节目编排的线索,启发人们对问题的思考。

(2)有围绕中心或主题的线索。例如健康话题,什么是健康、怎样保持健康、什么有损健康等,不论从青少年人的角度,还是从中老年人的角度,从晨练的角度,还是从用脑卫生的角度,所有的谈话都离不开“健康”这条线索。

(3)有创设话题的立意。话题立意有高雅、粗俗之分,有些话题结构不错,表达也感人,但立意不高,给人留下的思索空间就会显得比较窄。做一档节目如果考虑主题立意,又注意到角度的选择、细节展示的意图和重点的把握,那就可以避免出现为讲故事而讲故事的“流水账”现象。

4.图像(画面)

广义的图像是指诉诸受众视觉器官的视频信号。狭义的图像是指电视摄像拍下来的一个个镜头画面。应当特别重视电视图像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运动的特征。既指被摄体的运动,如人物、动物等,也指摄像机的运动,如推、拉、摇、移、跟、升、降等;二是连续的特征。主要指图像与图像的组合,有连贯性、韵律感,能够产生图像语言,有表意性。

远景:可表示宽广博大之意(一般远离被摄体观察点来拍摄)。

全景:可宣泄情绪、制造气氛(一般呈现成年人全身或场景的全貌)。

中景:可突出人物动作、感情、关系(一般呈现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的局部)。

近景:可描绘人物心理活动和细节(一般呈现成年人胸部以上部分或物体的局部)。

特写:着重强调人体的某一部分(如眼睛、拳头、手、脚等)。

“画面组接”的表意作用包括:①直接切换:可起“逗号”的作用;②淡入淡出:可表“另起一段”的意思;③放慢转换:可起“分号”的作用,如表抒情、表同时,等等;④重合叠加:往往产生“回忆、幻想”的效果。

影像画面和书面文字不同,只有把画面当作第一语言,才能真正发挥电视的传播功能。作品和产品不同,作品更强调创作意图。如历史纪录片就应该被当成作品看待。

电视摄像的创作意图通过镜头画面的表意功能得以实现。所谓中性、开放性,实际上是由作者思想视野的历史客观性所决定的。这是摄像编导基于现实,又和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特定高度对题材内容和镜头画面做出的取舍。

作为播音主持创作主体,当我们懂得电视图像的优点是具体、形象、丰富、生动;缺点是感性多、理性少,形象易、抽象难,拍实易、摄虚难之后,一旦需要结合画面进行有声语言和副语言创作时,就得注意扬长避短。

电视图像语言之所以要纳入播音主持视野、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是因为电视是让人看的,播音主持创作主体要考虑如何让接受主体更好地领会电视画面中所展示的一切。因此,必须注意摆正言语出声在节目中所处的位置,特别是配音解说。任何喧宾夺主的行为,都会引起接受主体的反感,影响视听效果。

5.音乐

无论在广播电视节目还是在网络节目中,音乐元素总是不可或缺。将音乐归属于文本及文本主体,有利于有声语言和副语言创作的提高。音乐是指由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音乐能表达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广泛的社会性。而节目音乐能借助音乐表述节目内容、深化主题思想、烘托环境气氛、抒发人物感情、推动情节发展。音乐和有声语言、电视画面、电声音响的关系是:有序组合、互渗互补、融为一体。

在播音主持节目中接触较多、值得关注的广播电视音乐有以下特点:

(1)标志性。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开始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的片头曲、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片头曲,等等。这些标志性音乐一般都较短,一旦固定、长期播放,往往能让受众一听到音乐就想起节目,引发受众对节目的视听欲望。对播音主持来说,节目的标志性音乐,还起着营造节目环境气氛的作用。

(2)描述性。如笛子曲《苗岭的早晨》一响起,就能把受众带入苗家古老山寨的情境中。音乐从舒缓到热烈,让受众不难想象:白茫茫的晨雾散开了,毛茸茸的鸟儿叽叽喳喳亮开了歌喉,森林醒、炊烟升、牧童放牧,苗寨开始沸腾了……这样的音乐配合节目的描述,能增加节目的吸引力。

(3)导向性。如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用《今夜无人入眠》的优美旋律,让嘉宾和现场观众从纷乱的思绪中慢慢静下来。音乐打开人们的心灵之门后,主持人的引导时机就出现了,很容易让嘉宾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也容易让受众进入情境之中。这就是音乐制造节目氛围的导向性。

(4)间隔性。在节目中,音乐的间隔作用既表现在节目与节目之间的区分,也表现在节目内部不同栏目之间的区分上。如新华社网络节目《国际新闻》中所用的片头曲,就鲜明地显示了自己和其他节目的差异性,而节目内部又用间隔音乐来显示不同类别的内容。音乐的间隔功能有助于播音员、主持人针对不同节目与内容,在出镜、出声表达时,表现出不同的神情和语气。

姚喜双曾对节目音乐结构的三个特征及融合方式进行了描述:首先是服从节目要求、体现节目意图的目的性;其次是通过不同音乐的交替、重叠或混合,让音乐与画面结合,产生音画同构、音画平行或音画反构等不同效果的融合性;最后是由节目主题决定、受内容和形式制约而发生的变化性。

播音主持需要利用好音乐,协调好素材,使语言和音乐达到有机统一,以增强整体感染力为创作目的,才能发挥好音乐的烘托作用。而实践中出现问题最多的是有声语言和音乐不和谐,或有声语言喧宾夺主,或音乐音量过大盖过有声语言,这两种情况都会使受众无法听清节目内容。

6.音响

音响是指除音乐和播音主持创作主体语言之外的其他人物语言、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音响,包括现场实况音响、后期配合制作音响等。

掌握画面、音乐、音响等这些看来似乎跟有声语言表达关系不大的文本及其主体所起的真正作用,对开阔播音主持创作主体的视野,恰如其分地处理内容和语言表达技巧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后成了上海歌剧院演员的歌唱家朱逢博,善于广采博收,她不仅会唱中外歌剧,会唱京剧、沪剧选段,还注意学习研究舞美设计、灯光等相关技能。当在舞台上独唱《北风吹》时,她考虑到自己不是人们想象中芭蕾舞剧《白毛女》主角喜儿的形象,就要求在歌曲前奏开始时熄灭全部灯光,只给自己一个追光,而“北”字一出口,则将舞台上和观众席上的灯光全部打亮,造成观众眼前一亮的感觉,获得了别样的美学效果。这对于在现代传播技术突飞猛进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广播电视网络播音员、主持人来说,非常值得借鉴。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创作过程,除了围绕节目、稿件、话题主旨外,还有许多由画面、音乐、音响等文本元素共同构成的传播单元,它们需要相互补充才能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7.直播现场语境

直播现场语境是指直播现场(包括与异地连线的直播现场)提供的景物、人物、周围环境气氛及其可能发生变化的情况。播音主持创作主体在直播现场语境下可能接受的任务,有现场节目串联、现场环境描述、现场人物对话等。除了有稿播音外,还有大量需要脱稿乃至由播音主持创作主体即兴发挥的情况发生。现场直播除了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准备外,作为播音主持创作主体,在进入直播状态前还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1)有直播主题与环节构成预案的总框架。

(2)有景物、人物背景介绍、细节和要点。

(3)有现场突发(如天气、到场嘉宾和出席人数变化等)情况应变策略。

(4)有一定的对话目的及应变设想。

对直播现场主持人来说,以上各点仅仅在概念上明确还远远不够。越早准备,越主动,这既是经验之谈,也是节目直播成功的保证。

(二)文本主体的主要特征

文本主体的特征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是可感性。播音主持创作主体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透过文本和文本主体,总能听到、看到、感觉到些什么,他必须设法让接受主体通过自己的表达,也能听到、看到、感觉到。

其次是可变性。播音主持创作主体对文本有了自己的理解感受,在尊重文本主体创作意图的基础上,在将文本主体介绍给接受主体时,他也就会有自己新的认识和新的角度。特别是在播出背景发生变化之后,播音主持创作主体在与文本主体的心灵碰撞中还可能擦出新的火花。

最后是可控性。既然文本主体的可控性已经成为播音主持创作主体的一个创作要素,我们不妨把可控性也看成文本主体自身的一个特征。文本主体的创作往往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播音主持创作主体的创作则往往立足于当代,这种创作是面对当下的接受主体,播音主持创作主体对传播内容和形式做出的选择,因此,用好话语权,让文本主体有的放矢,是播音主持创作主体的责任和义务。

对播音主持创作主体而言,文本主体的特征既是约束,也为有声语言创作提供了极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