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在语的理解

一、内在语的理解

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由于表达习惯、场合环境、礼貌策略等原因,人们说话往往不会太直截了当,而是会委婉含蓄些,甚至是话里有话、一语双关。在大众传播中,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当面对文字的时候,我们的创作依据从内在逻辑链条到深层目的含义未必都会全部彰显,如果只是见字出声,不去挖掘、探求文字的内在含义,那么我们的语言难免苍白无味。当我们临场组织语句,完成即兴口语表达的时候,如果只是想哪说哪,不注意内在语言链条的承接,也很难做到流畅生动。

语句中的内在含义,即平常所说的“话里有话”的话、“弦外之音”的音,以及语句间的内在关联、“文气贯穿”的红线。挖掘内在语,可以帮助我们把静默的文字变成要说的鲜活的话,可以帮助我们把思维成果变为有声语言的链条,可以帮助我们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的状态。内在语对有声语言表达有直接引发和深化含义的重要作用。

内在语是指创作依据中没有完全或没有直接表露出来的,但需要我们在有声语言表达时加以显现并使受众领悟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这里的创作依据,既包括文字稿件,也包括腹稿、提纲或素材。在创作依据中,许多内容没有完全或没有直接表露出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因为不方便,有的是因为不可以,也有的是因为没必要。

这里的有声语言表达,既包括有文稿的表达,也包括无文稿的表达。在语言表达中,往往那些没有完全或没有直接表露出来的内容却是重要的、关键的,甚至直接体现着语句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语句的本质意义,反而更加需要我们认真体会探求,努力加以显现,并且要用最恰切的方式,让受众准确地领悟。

内在语对有声语言的表达起着引发、深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承接语言链条

语言链条是一种形象的说法,用来比喻语句之间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的像链子一样环环相扣的线性的结构。我们的文字,因为顺畅简洁的要求,或为意境、风格的缘故,在段落、层次间常常没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词语;同样,在句子或小层次之间也没有必要把所有衔接转换的关联词统统注明。

多重复句,由于行文简练的需要,各分句间的逻辑关联词没有一一标出,但是我们在读的时候,如果不去明确内在的关联词,不去体味内在的逻辑链条,不搞清语句之间的关系,只是见字出声,一句一句读下来,那就索然无味了,甚至还会削弱内在的逻辑力量,更谈不上生动可信。

而那些隐含在句子之间的作为内在语的关联词或关联短语,则像语言链条中的一个个连接点,是可以帮助我们承接语言链条的。我们可以找出这些语言链条上的连接点,也就是找到内在语,并把它用括号标注出来。

找出内在语之后,我们就可以体味出它们所引发的逻辑意味,就可以帮助我们搞清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使我们获得准确的逻辑感受,从而明了语句的上下衔接、前后照应的承续关系,有利于我们准确、生动、有说服力地表达。

在一些文学性、抒情性强的文字中,文气跳跃灵动,层次需要明显转换而又不好衔接;在一些评论性、论说性强的文字稿件中,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这时候,内在语揭示语言链条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和不可忽视。

(二)揭示语句本质

任何时候,文字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思想感情表达净尽。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的语言目的,即使是同一句话,也会表达出不同的含义和感情色彩。因此,我们认为,有声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时比写出来的文字要具体、深广、丰富得多。所以,当我们进行有声语言表达时,要想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出某一句话的精神实质,表达出这句话的本质意义,就需要在明确全篇播讲目的的前提下,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地把握这句话的语句目的。其实,全篇的播讲目的,就是全篇总的内在语,它对确定全篇的基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在备稿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当然,在这里,我们重点学习的是语句中的内在语。

换句话说,我们在明确全篇播讲目的的前提下,只有准确把握了每一句话的内在语,才能准确把握语句的目的和态度倾向,才能更好地揭示语句本质,才能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出这一句话的精神实质,表达出这一句话的本质意义。所以,在有声语言表达中,内在语对语句本质的揭示作用是关键的、具体的。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内在语是语句目的的集中体现,是确应语句重音的重要依据。重音,是最能体现语句目的的词和词组。要想准确表达出语句的内容,就必须从语句目的出发,准确确定语句重音。内在语是语句目的的集中体现,因此,找准内在语,有利于我们准确确定语句重音,也有利于我们克服一带而过或字字强调的表达习惯,摒弃习惯重音的不良影响。例如“今天下午三点开会”。在这句话中,“今天”“下午”“三点”“开会”每个词都可以作为重音来强调,我们当然不能全部强调。要想准确确定这一句话的重音,就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把握这句话的目的,找好内在语。比如这句话的内在语是“别迟到了”,那么重音就是“三点”;如果内在语是“别走啊”,重音就是“开会”了。

第二,内在语是态度倾向的真实体现,是确定语气的重要依据。有声语言表达是以语句为基本表意单位的。在思想感情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就是语气。语气包括内在的具体感情色彩和外在的具体声音形式两方面,而这两方面都是由内在语决定的。同是一句话,由于内在语不同,表达的语气就不一样。

例如“他这个人可真好啊”!这句话的内在语如果是“我特别喜欢他”,那么,这句话语气的感情色彩就是“由衷赞扬”,声音形式就是“气徐声柔”;如果这句话的内在语是“他是一个伪君子,我讨厌他”,那么这句话语气的感情色彩就是“憎恨厌恶”,声音形式就是“气足声硬”;如果这句话的内在语是“大家互相客气客气”,这句话语气的感情色彩就是“冷漠敷衍”,声音形式就是“气少声平”;如果这句话的内在语是“怎么可能?连他都是好人了?”这句话语气的感情色彩就是“讥讽嘲弄”,声音形式就变成“气浮声跳”了……

可见,什么样的内在语,决定着什么样的表达语气。我们只有通过对更深刻的语句本质进行挖掘和把握,找准内在语,才能建立鲜明的语句关系,才能传达出恰当贴切的语气,从而体现出“这一句”的独有色彩和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