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播对象的设想与分析
在传播对象进行设想与分析之前首先应该明确“收听率”和“收视率”的概念。
(一)获取对象:收听率与收视率
1.收听率
收听率调查,是运用抽样调查方法,对广播听众收听广播的时间、地点、工具及状态等信息进行科学、全面地收集,并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计算出广播电台(频率)或节目的收听率数据。
收听率调查是随着统计学的成熟和广播业的成熟发展而来的。通过统计数据,播音员、主持人首先可以直观地了解到究竟是什么人在收听广播,人群锁定之后就可以深入地把握他们有什么样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在这样的前提下可有利于进行具体的对象感设想。其次,哪些频率、哪些节目、什么时间、什么样的收听行为,为播音员、主持人对象感的获取提供了心理依据。例如,晨练时的收听心理、做饭时的收听心理、开车时的收听心理、午夜学习时的收听心理等。不同状态、环境下的受众有不同的心理期许,在这样的条件下,播音员、主持人对象感的获取应该体现出明显的变化,只有这样,播音员、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共鸣和交互效果才会产生。
2.收视率
收视率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的百分比。收视率分为家庭收视率和个人收视率,一般而言,家庭收视率大于个人收视率。20世纪90年代开始,电视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收听率一样,收视率对于在电视领域中工作的播音员、主持人来说,是了解对象特点,从而设想对象极有帮助的数据。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及手机的普及,广播和电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90后、00后正逐渐成为网络领域的主要消费群。当前,各个媒体调查机构也开始通过科学的方法调查网络媒体受众的各种特点,为相关领域中的播音员、主持人提供获取对象感的依据和支持。
(二)节目分类及其对象分析
在了解了收听率、收视率与获取对象感的联系之后,我们把视线转移到节目的分类上来。对于广播电视而言,为满足和适应受众的不同需要,会有各种各样的节目。受众需要(包括兴趣)的广泛性与多样性,导致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见,节目内容本身也是了解受众特点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播音员、主持人进行对象感设想的重要根据。
这里主要想通过对广播电视节目的简单划分,使我们的学习尽可能地简单化,运用以点带面、以一带十、触类旁通的方式使我们的学习效率最大化。
对象的设想,必须从量和质两方面去进行,质的方面又是最根本的。所谓量的方面,是指性别、年龄、职业、人数等,有关对象的一般情况。所谓质的方面,是指环境、气氛、心理、素养等,有关对象的个性要求。这是我们进行对象设想的最根本的规律。
实际上,不同类型的节目受众具有某些相同的特点,这里简单归纳如下:
第一,新闻性节目。经常收看新闻性节目的受众一般都有较好的教育背景,文化素质都比较高,对社会事务具有较为理性的判断,会有针对性地选择有用的新闻,用以指导个人行为。
第二,社教性节目(社会教育、学科教育)。经常收看社教性节目的受众一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对所报道的事情本身有兴趣,而是对悬念和悬念之后的答案感兴趣。一般来说,这些人更多的是普通群众,在工作之余希望通过社教类节目中的故事获得精神上的放松。
第三,文艺性节目(包括娱乐性、综艺性等节目)。经常收看文艺性节目的受众主要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他们比较讨厌呆板做作的表演,喜欢比较放松的环境,喜欢看“热闹”。对于以高雅艺术为内容的节目,受众往往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和文艺修养,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谈吐气质要求也相对较高。
第四,服务性节目。经常收看服务性节目的受众主要是为了获得完成某项任务的信息和帮助。因此,具备某种专业气质的播音员、主持人更容易获得他们的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