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节奏的认识

一、对于节奏的认识

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及艺术创作的领域,节奏无处不在。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尤其对艺术的创作与鉴赏至关重要。节奏仿佛包罗万象,一言难尽。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没有对节奏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对节奏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与辨析。

节奏(rhythm)一词,源于希腊语“pntmoc”,在古希腊语中表示程度、程序、匀称等意思。公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认为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音乐的和谐由高低长短轻重不同的音调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节奏就是指一切均匀而有规律的运动。

(一)自然节奏与艺术节奏

我们认为,节奏分为自然节奏和艺术节奏两大类。

自然节奏,是指现实世界中一切有规律的运动和变化。包括人类社会生活在内的一切物质运动的交往更替、盈虚涨消、升降沉浮、和合分离,呈一定规律的变化,就构成了自然节奏。如自然界中,寒来暑往、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春种秋收,以及人的吐纳呼吸、生老病死、脉搏的跳动,各类机器的运转快慢等,这些都是自然节奏。

艺术节奏比自然节奏更为典型完善,更为集中鲜明,更加符合人的审美心理,在艺术创作和鉴赏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艺术门类有着不同的艺术节奏的表现形式:在音乐中,节奏是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音的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具有听觉的时间感;在艺术设计或美术创作中,节奏是指同一视觉要素有序地对比显现,具有视觉的运动感;在舞蹈艺术中,节奏是指融入情感的肢体动作的快慢起伏,具有韵律感;看似静止的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其节奏表现为空间组合的远近高低错落;在戏剧影视作品中,节奏则更为多样,它包括剧本故事结构的起承转合、情节冲突的张弛跌宕、镜头剪辑的快慢对比,还包括人物内心情感的波澜起伏和外在行为及语言的抑扬顿挫……

巧妙地运用和创造艺术节奏,会带来引人入胜又耐人寻味的美感,从而吸引着人们探寻其内容和情感、气韵和意味。

(二)艺术节奏的实质与表现形式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节奏之所以众说纷纭,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混淆了自然节奏同艺术节奏的区别;二是把节奏(尤其是艺术节奏)的表现形式当成了节奏的实质。例如《辞海》中对节奏的定义: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节奏,这个定义就是把音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当成了节奏的实质。不只在音乐艺术中,所有的艺术门类都有其表现形式上的对比变化。

我国古代音乐文献《乐记》中说:“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由此可见,艺术创作的核心目的是抒情,是“心之动”,因此,艺术节奏与人的情感紧密相关。

初唐大儒,著名经学家孔颖达在注疏《乐记》时指出:“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或节或奏,随分而作,以会其宜……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这个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它包含了多方面的含义:第一,艺术作品的外在呈现形式是“作”与“止”两种不同的运动状态,这两种对立的状态包含了所有外在形式的对比关系;第二,“奏”与“节”,是产生这两种状态的原因,更是转换这两种状态的重要手段;第三,“或节或奏”等所有手段的运用,要“随分而作,以会其宜”,就是要与作品的内容、形式、情感、目的相适应;第四,“作则奏之,止则节之”,实质上是创作者的纵控过程,这就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揭示了“节”与“奏”是有目的的手段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创作者情感的需要,更是为了“足以感动人之善心”,是为了接受者内心情感起伏的需要、审美目的的需要。

所以我们认为,情感的起伏才是艺术节奏的实质。至于各门类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的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快慢、明暗、虚实、粗细、浓淡、疏密以及力度、幅度、层次等,都是艺术节奏的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对于节奏的研究较早见于音乐理论专著《乐记》。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认为《乐记》成书于西汉,但其思想资料来源于先秦。《乐记》中的“乐”兼指诗、歌、舞三者,但主要以论述音乐为主。作为先秦儒学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乐记》博大精深,包容其他各派思想,论述了音乐的起源与本源、音乐的特点与功能、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社会价值、音乐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问题,涉及乐器演奏、音乐创造、音律理论等问题。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艺术节奏的基本特征

1.多重统一

艺术节奏在感知上是多重统一的。作为表现情感起伏的艺术节奏,它首先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自然万物中的一切有规律的运动和变化,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在运动的,如冬去春来,日月更替,潮涨潮落;世上的万物生灵,在亿万年的进化中,也会适应自然的节奏,花开花谢、北雁南飞、春生秋储、繁衍生息,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节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有没有人欣赏,它都年复一年,依然如此。但是,只有人类,不仅适应着自然的节奏,还会赋予它特殊的情感,例如看到花开花谢,就会想到年华易老;看到春水东流,则不禁感叹逝者如斯。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比如我们看到“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则会有“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看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则会有“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可见,人类的主观情感是受客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的,是客观刺激的反应。所谓“触景生情”,正表明情与景的关系。同时,人类的主观情感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客观环境的观照,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所谓“物是人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比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经常利用自然节奏来抒发情感或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自然节奏一旦被艺术家运用,同人的情感相结合,就成了变化万千的充满魅力的艺术节奏了。比如客观存在的风雨交加和电闪雷鸣,既可以表现主观世界矛盾的激化,也可以表现坚定的信心;蛙叫、蝉鸣既可以表现心烦意乱,也可以表现安静舒适。

作为表现情感起伏的艺术节奏,它又是人类生理和心理的统一。心理感受和生理反应是紧密相关的,这一点具有人类的普遍性,不同种族、地域、文化的人们,虽有差别,但是大体相近。比如鲜红的色彩,给人的感受或热烈刺激,或紧张惊悚,或醒目警告,这是因为人类的血液是红色的;又如两拍子的节奏,一般会给我们安全、稳定、坚定、行进的感受,这与人类的一收一舒的心跳和一左一右的双腿行走直接相关。当然,同样是两拍子,胎教音乐带给人们的是平和舒展。

因此,人们对于艺术节奏的感知,是主观和客观、生理和心理的多重统一。它以人们的生理反应为基础,生活经验为前提,是我们直接感应到的外部形式变化而产生的生理体验的心理化。

2.对比照应

艺术节奏在形式上是各种不同要素的对比照应。对比照应是中国美学重要的形式法则,也是艺术节奏在形式上的重要特征。艺术的节奏,是指在艺术作品中,各种对比成分和变化因素连续不断交替所构成的一种有规律的完整有序的运动形式。这种交替,就是对比照应。

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取势》中说:“将欲作结密郁塞,必先之以疏落点缀;将欲作平衍纤徐,必先之以峭拔陡绝;将欲虚灭,必洗之以充实;将欲幽邃,必先之以显爽。”所以,在艺术创作中,人们十分重视一张一弛、一起一伏的妙用。弛是为了张,伏是为了起,反之亦然。对比,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更易于为人觉察感知。

比如音乐的节奏,是指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音声的强弱、长短变化;绘画的节奏,表现在线条、色彩、光影及构图的明暗、虚实、粗细、浓淡、疏密以及力度、层次的变化上;诗的节奏,主要表现在韵律、平仄等要素的交替变化上;小说的节奏,则表现在情节的轻重缓急及文字的疏密浓淡上。有声语言的节奏更是如此,它既包括声音的轻重、强弱、缓急等“时值”方面的因素,还包括抑扬、纵控等“力”的关系。因此,不同艺术门类中,各自表现形式(诸如强弱、长短、明暗、虚实、轻重、缓急、抑扬、纵控等)的不同要素的对比显现,正是构成艺术节奏的关键。

3.规律有序

艺术节奏在结构上是整体的规律有序。人们最早对于节奏的感知与认识,其实是与生产劳动紧密相关的。因为有一定规律和节拍的劳动不仅能够提高效率,还可减轻疲劳;有些集体劳动,如没有统一有序的节拍,就不可能取得动作上的协调一致,力量就会相互抵消,集体劳动就无法进行。人们意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存在的形式是有规律的运动,掌握和契合这种运动的规律,对人们的生产或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节奏这个词,最早在古希腊语中表示的就是“程度、程序、匀称”等意思。

艺术的节奏更是如此。在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活动中,人们对于艺术形式的对比变化要求是明确而具体的。但是这种对比和变化,如果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与人们的生理心理感受无法统一,和自然的规律与生命的律动也无内在联系,那就不可能形成节奏,毫无美感可言。只有富有规律的有序变化,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期待,进而使人们获得审美的满足与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