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准备工作的进行
下面我们结合创作实例,示范讲解怎样进行播出前的创作准备工作。
(一)层次
层次原意是指文本的布局、结构。在备稿六步这个特定的语境里特指对稿件层次、布局、结构的理解和把握,这是理清文脉、理解文本的第一步工作。拿到一篇稿件后,首先要通读稿件,并对句、段进行整理,这样做是为了从有声语言表达的角度扫清各种创作障碍,进行“形之于声”前的准备。
具体方法主要有:归并和划分。
第一,归并。归并是把内在联系比较紧密的段落归并为一个层次。如果篇幅比较长,还应把内在联系比较紧密的层次归并为一个部分,部分里再分层次。归并完部分、层次之后,在归并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概括层次的大意。经过归并环节之后,在脑海中对稿件的脉络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形成如下的文脉结构图(图2-1):

图2-1 文脉结构图
归并工作完成后,稿件全篇的脉络清楚了,段落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明确了,播起来就会心中有数,更易让人听清楚、听明白。
第二,划分。划分是指从“便于听”入手,把自然段化整为零,区分出语言推进的小层次。划分小层次是把握稿件语脉走向,克服“见字出声”问题的基本方法。划分和归并一样,是帮助播音员、主持人把文字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有效途径,老播音员常说的把句子“串成线,抱成团”指的就是这项工作。一般来说,短小的自然段可以不用再划分,较长的自然段应该划分句子的层次。
下面举例说明:
塔基如果毁了,就意味着随后线路的规划全部要重新调整,在连续五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丁燕生一直和抢险队员们在一起,刺骨的寒风、不断袭来的高原反应,让很多工人体力不支,而丁燕生,扛不住了,吸一口氧气又接着指挥,终于将险情排除,保住了基坑。而这样的技术抢险,丁燕生就遇到了不下20次,他和他的技术团队还在冻土回冻等方面提炼了一批具有国际前沿性的成果。
这一段新闻的播出,从理解稿件内容的角度来说,可以划分成这样三个小层次(图2-2):

图2-2 播报新闻的层次
【第①小层次】塔基如果毁了,就意味着随后线路的规划全部要重新调整,【第②小层次】在连续五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丁燕生一直和抢险队员们在一起,刺骨的寒风、不断袭来的高原反应,让很多工人体力不支,而丁燕生,扛不住了,吸一口氧气又接着指挥,终于将险情排除,保住了基坑。【第③小层次】而这样的技术抢险,丁燕生就遇到了不下20次,他和他的技术团队还在冻土回冻等方面提炼了一批具有国际前沿性的成果。
经过划分,一个自然段里内在联系较紧密的句子被划分成三个小层次,这三个小层次相互协同,说明了丁燕生技术抢险的艰难和所做的贡献。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第①小层次假设塔基遇险的后果,“随后线路的规划全部要重新调整”,这一句的重点是说,如果塔基遇险,后果有多严重。第②小层次介绍了丁燕生和大家艰难排险的过程。连续五个多小时工作,遇到高原反应,吸氧继续工作,终于保住了基坑。第③小层次,20多次这样的技术抢险使丁燕生的团队提炼了一批国际前沿性成果。整个自然段的句子经过这种“归堆儿”“抱团儿”之后,意思的走向更加明确了,犹如红线穿珠,这样就能防止播成一大片的情况。
根据上面的划分,我们对稿件意思的理解明确了,那么处理稿件,对表达中形之于声的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有声语言表达的目的性落实上。
第①小层次,以假设句的形式表明塔基毁了的后果——“塔基如果毁了,就意味着随后线路的规划全部要重新调整”。这一层次应注意“如果”这种假设语气的落实,语句表达的重点在“规划全部要重新调整”,特别是“全部”“重新调整”这两个意思要拎出来,告诉受众塔基毁了的后果是什么。
第②小层次,“在连续五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丁燕生一直和抢险队员们在一起,刺骨的寒风、不断袭来的高原反应,让很多工人体力不支,而丁燕生,扛不住了,吸一口氧气又接着指挥,终于将险情排除,保住了基坑”。这个层次又可以分为三个更小的层次,第一句“在连续五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丁燕生一直和抢险队员们在一起”,这句表达的重点是“五个多小时”“一直在一起”。下一层回答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刺骨的寒风、不断袭来的高原反应,让很多工人体力不支,而丁燕生,扛不住了,吸一口氧气又接着指挥”,这一句的前半句“刺骨的寒风、不断袭来的高原反应,让很多工人体力不支”,说明条件很艰苦,要多连少停;后半句的停顿可放在“扛不住了”后面,加一内在语以体现思考、疑问的色彩,突出“丁燕生怎么办”?后面的意思给出了答案:“吸一口氧气又接着指挥”。后面的意思再接着推进,第三句“终于将险情排除,保住了基坑”这一句以欣喜、欣慰感收尾,这也是第②小层次的收尾句。
第③小层次“而这样的技术抢险,丁燕生就遇到了不下20次,他和他的技术团队还在冻土回冻等方面提炼了一批具有国际前沿性的成果”。此句的表达从转折感进入,以赞扬的语气说完“不下20次”,再接递进感进入,重点推向“国际前沿性的成果”,语气中带有肯定、自豪的色彩。
当然,语气在表达中的落实并不需要在“创作准备”这一部分完成,但是,语气的落实需要以明确语义理解作为基础。只有知道自己要说什么,表达前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充分地指导创作,使我们的每一句话都为说清意思服务。
一句话的播出,看起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要做到长年累月坚持良好的创作习惯,不糊弄听众就很难了。只有吃透稿件的内容和思想的实质,只有经过艰苦的准备,把事件的来龙去脉装在心里,播出的时候才能意义清晰。
(二)主题
主题就是稿件的中心思想,是稿件中提出的核心问题。明确主题能够激发创作者的播讲愿望,使稿件的表达更有目的性。
明确主题对播音主持创作的重要性在于:任何一次播音主持创作都存在围绕什么主题进行传播的问题,这是有声语言创作的纲领。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对进一步掌握稿件的精神实质、激发播讲愿望具有指导意义。
概括主题的方法有一定的规律性,在不同类型的稿件中要抓住不同的特点,抓住稿件的主要内容、主要事件、文体特征等因素,通过这些透视稿件的精神实质。一般来讲,叙事类的稿件,要注意从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人物的环境、性格、言行等方面挖掘主题;人物特写、人物通讯类稿件的主题也是如此,要注意从人物的言行、事件的发展中去挖掘;评论性稿件的主题要注意中心论点的落实,要从稿件论点、论据、论证的过程中去阐释中心论点,归纳主题。
主题的概括要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要注意它的明确性、具体性和行动性。
所谓主题的明确性,就是指概括主题要有思想深度,要准确,不要似是而非。
所谓主题的具体性,是指概括主题不要离开稿件的具体内容,不可空洞笼统,要找到在“这一篇”稿件的表达中有利于体现主题思想的“这一句”。
所谓主题的行动性,是指概括主题要有利于调动创作者的播讲愿望,激发非说不可的愿望,一见这个主题,便有“播出去”的行动意向。有声语言的表达一定要通过具体的感情色彩体现出来,这样才能让受众感知到。
要想概括好主题,必须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不断学习和反复练习达到上述有关要求。
(三)背景
一篇稿件的背景一般包括三个层面:历史背景、写作背景和播出背景。这些背景在有声语言表达的作品中要通过创作者的深化理解在播讲时统一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
例如《白杨礼赞》这篇稿件的写作背景是:1941年3月,茅盾根据自己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下了这篇散文。作者以昂扬的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由于文章发表于国统区重庆的《文艺阵地》,为了应对严格的文字审查,文章只能以“曲笔”歌颂白杨树的方式,表达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
播出背景一般是指播出时的思想潮流、社会氛围、时代特点、话语习惯等。稿件的播出背景是指导播音员、主持人理解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播出这篇稿件的依据。在新闻性稿件的播出中,要联系上情和下情两个方面的内容。上情指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下情指国际、国内各方面的现实情况及其变化,下情里还包括“主流”和“支流”。
不同类型的稿件这三个背景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每次播出时都应该加以区分。新闻性稿件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稿件事实的历史背景、作者写稿时的写作背景和播音员、主持人播出时的播音背景大体上是一致的。在文学欣赏节目中播出古代、近代、现代的稿件时,三种背景会有所不同,在播出的时候一定要区分清楚。
(四)目的
目的是有声语言表达的统帅。每一篇稿件、每一个话题,都是在总的传播目的统率下进行的,播出时要落实为播音员、主持人具体的播讲目的。播讲目的在传播目的统率下进行,不能与传播目的相违背。
前面所做的理清层次、主题、背景的工作是为理解稿件打基础的,到落实播讲目的这个阶段,就进入形之于声的环节了。和稿件主题不同,稿件的目的具有稳定性和不变性,但播讲目的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和表现,在一篇具体的稿件中也有不同的表现与表达。播讲目的是对稿件作者意图的升华,播音员、主持人只有把握住播讲目的,才能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如果我们把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局限在我国古代有各种各样的石拱桥,它们分别有赵州桥、卢沟桥等这个层面上,这篇文章的立意就太低了,起不到广播电视节目应有的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
如果我们把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概括为:通过《中国石拱桥》一文的介绍,让受众了解中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独特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充分认识祖国文化遗产的宝贵,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从而激发受众的爱国热情,树立献身科学的志向,弘扬严谨务实的民族精神。在这样的主题思想的指导下,如果我们的语言表达目的是激发受众的爱国热情,《中国石拱桥》一文的播出就要抓住我国的桥梁建造技术在历史上如何先进,都有哪些具体的创新,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中居于什么样的历史地位这样一个思想感情运动的脉络。如果我们的语言表达目的是弘扬严谨务实的民族精神的话,《中国石拱桥》一文的播出就要抓住石拱桥的修建都有哪些具体的技术细节,它们是怎么发明创造出来的,它们的历史贡献有多大,在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中分别居于什么样的位置这些要点。两种不同的播讲目的,播出时落实思想感情运动的脉络走向是略有不同的,播出前要仔细区分。
(五)重点
重点是落实播讲目的的那些关键环节。那最集中、最典型地表现主题的地方,那最得力、最生动地体现目的的地方,那最凝聚、最浓重地抒发感情的地方,那最直接、最深切地感染受众的地方,都属于重点。
重点在稿件中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集中的,表现为一两个重点部分、重点层次、重点段落;另一种是分散的,分散在几个部分、几个层次、几个段落、几个小层次之中,准备时需要把重点的部分从非重点的部分中区分开来。
重点落实之后,还要处理好主次关系。主次关系的把握能够使稿件的表达有松有紧,有详有略。那些不是重点的部分,在播出时就属于次要的内容,次要的内容有时候也不能采用一带而过的方式处理,而必须详略得当。重点与非重点内容之间一般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有的映衬铺垫,有的补充说明,有的交待过程,要和主要内容之间形成有机的整体。老播音员形象地把目的比喻为红线,把重点和非重点比喻为大小不等、色彩纷呈的珠子,主张用红线(播讲目的)把大小珠子(重点与非重点)巧妙地连缀成精美的艺术品(完美的播音作品)。这是一个非常精确的比喻,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节目主持中的有声语言表达。
总之,对重点内容可以采用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的方式来处理。
(六)基调
从文本的角度看,基调是指有声语言创作的基本格调、整体情调。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说,基调是指有声语言创作主体的基本情绪、基本态度、基本心态,落实为播出时有声语言表达中总的思想感情色彩和分量。①它体现的是播讲者对稿件认识、理解、感受的整合结果,其中既包含稿件本身固有的基调,也含有播讲者在播讲目的制约下的播讲态度。每一篇稿件都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分量,有的昂扬、有的凝重、有的明朗、有的深情,可以说,一篇稿件播得是否成功,基调提供着最直观的判断依据。
在表达中,落实基调要求有声语言的表达要做到理解、感受与表达的统一,要求声音形式与稿件的体裁风格统一。
首先,应从稿件自身入手,即从稿件的内容和稿件的形式两方面入手。依据前面五步的创作准备,我们对稿件中的人物、事件、场景有了具体的感知,对稿件作者的态度、倾向有了认识,对稿件文本的语言风格有了体验,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概括出“这一篇”稿件的基调特点,例如“坚定昂扬”“热情赞颂”“深沉豪迈”“朴实含蓄”等。
其次,可以从稿件涉及的各项外部因素把握播讲的具体态度及政策分寸。结合播出背景和播讲目的,找一找“这一篇”稿件处理的态度分寸,例如“热情赞扬”“愤怒斥责”“深切缅怀”“耐心说服”等。